第337章土地制度抛出
新皇登基让叶萧想不到的是,董承等人居然没有一个出来反对的,叶萧猜测可能是因为董承等人觉得自己间接谋害了献帝心中有愧吧。
转眼间,新皇登基已经一个月,整个北方进入了深秋初冬交替的时候,寒风不断地在北方大地上吹着,而叶萧这边由于之前花费了五万召唤点弄来的大雨,让叶萧的收成保住了不少,再加上他不断地动员江东等地购买粮食,总算是挺到了秋收的时候。
虽然饿死了不少百姓,但是这已经是叶萧做的最大努力了,其实叶萧不知道的是,他所做的事情整个北方三郡的百姓都看在眼里。
这一次赈灾叶萧听取了刘伯温建议没有用朝廷的名义,而是用的他自己的名义,百姓们在听到叶萧给他们赈灾之后当即欢呼雀跃,豫州一地的逃窜流民瞬间安顿了下来,而青州和徐州由于统治时间不长,所以那里的百姓对叶萧没有那么多的信任,甚至在叶萧说要赈灾的时候还是有不少人在想办法前往没有饥荒的地方。
可是随着叶萧赈灾粮食的落下,那些逃出去的流民瞬间就后悔了,于是不少流民开始赶回来,叶萧对于这些赶回来的流民也没有排斥,反而派出官府的人去接他们。
可是即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饿死在了回家的路上,锦衣卫将这件事情告诉叶萧之后,叶萧只是点了点头再也没有任何的情感变化。
这么多年的经历让他从热血青年慢慢地变得无情起来,而叶萧也趁着旱灾的时候顺便将青州的世家拔除干净,现在叶萧的手下除了那些早就归顺的世家以外,其他的大世家基本都被扫除干净了。
于是叶萧便开始着手安排一件事情,那就是改革土地。
土地作为封建王朝的基本生产资料,他决定了王朝的兴衰,秦汉一直到清末华夏的土地制度都是封建土地制度,也就是说土地是私有的,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每次在王朝更迭的时候皇帝将自己打下来的土地重新划分给农民,农民得到了土地,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繁荣。
这种土地制度一直沿用了上千年之久,但是这种土地制度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土地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增长却是无限的,在王朝初期经历过无数的战乱,人口锐减,在皇帝分配土地的时候人人都可以分配得到一份。
然而遇到天灾**那么就会导致农民将手中的土地卖出去换取一定的口粮,而那些买土地的人就会变成另一个阶级那就是地主。
地主手中拥有大量的土地,他们会将这些土地租给农民种,而那些农民便有了另一个身份佃户,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成为佃户,地主的土地越来越多,他们靠着这些土地的收入可以贿赂上官,有厉害的甚至可以威胁皇权。
而这种土地制度也有一个特征那就是他的维持时间没有超过三百年的,就拿最近的大汉来说,虽然从刘邦开始到现在延续了四百多年,但是别忘了中间还有一个王莽建立了新朝,赤眉军起义的时候已经死了不少人。
叶萧自然不希望日后自己创立的王朝经历三百年之后就挂掉,他自然也没有始皇帝那么贪心希望自己的子孙世世代代继承皇位。
他的改革是建立在他来到这个时代的历史责任之上,他不会像王莽那般激情地改革然后搞得众人皆反。
此时的他也不是那个刚出颍川的小毛头,经过各种事件的铺垫世家的力量已经被他清洗干净了,而百姓的民心在这一次的旱灾当中他也拉了过来。
接下来就是要使用什么样的改革制度成为了最难的,于是叶萧将刘伯温,张良,贾诩,陈宫,张居正,五人召集起来准备开会商讨这件事情。
“伯温我现在手中有两个方法推动改革,我说出来你们商量一下。”
叶萧扫视了一眼台下的刘伯温等人,缓缓地开口说道。
“这第一种便是均田,实现孟子所说的耕者有其田,我们将现在所有的土地进行丈量,然后分给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让他们去种田。”
“这第二种便是实行公有,类似于商周时期的井田制,但是和井田制又有所不同,这些土地属于朝廷,然后由朝廷将这些土地分给百姓,百姓只有使用权没有买卖的权利,而他们之间的转让转让的也是土地的使用权,并不是所有权。”
随着叶萧将两种方法都说完,众人陷入了沉默,叶萧知道他们在思考,于是便让坐下来喝了一口茶,吃了一块糕点,静静地等待着众人思考的结果。
“滴滴滴……”
记录时间的刻漏中的水不断地低下,台下的众人依旧在思考着。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刘伯温缓缓地走了出来看着叶萧说道。
“主公,我思考了许久觉得均田方式最好的解决方案,均田之后百姓人人老有所依幼有所养,这不就是孔圣想要看到的吗?所以在下觉得还是均田制最好,至于主公所说的公有制,在我看来和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差不多,井田一道已经被历史遗弃没必要再捡起来。”
刘伯温说完回到了他的座位之上,脸上全是自信之色。
“主公,在下觉得公有远超井田,伯温兄一番话说得是没错,只是其中颇有纰漏,均田背后确实看起来耕者有其田,可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弊端。”
说话的人不是别人正是张良,叶萧看着眼前的这个刘伯温的老伙计这几日天天和刘伯温作对不由得嘴角微微一笑,别人不清楚叶萧可是非常清楚的,张良和刘伯温即便在政见上会有所歧义,但是二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只要一方有充足的理由能将另一方说服,那么另一方就会承认技不如人。
“哦?子房你说说有什么弊端。”
叶萧听到张良居然看到了弊端当即颇有兴趣地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