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寺内,朱由检不仅见到了已经恭候多时的礼部侍郎温体仁,还见到了两个意想不到的人物。
真是晦气啊...
嬉皮笑脸的侯国兴和魏良卿,两个在锦衣卫当差的千户亲热地迎了上来。
这俩人,身份当然不只是锦衣卫千户这么简单,侯国兴是客印月的亲儿子,魏良卿是魏忠贤的亲侄子。
“哎呦,信王爷,这一年不见长成大小伙子了。”
“嘿,咱哥俩得请信王爷吃酒去,带信王爷体验体验男人该体验的,信王爷你可一定赏脸啊。”
这俩蒙荫的暴发户见了礼部侍郎温体仁都是鼻孔朝天,但见了朱由检却分外热情。
原因无他,在侯国兴和魏良卿的眼里,朱由检是皇上的弟弟,是他们的“自家人”。
朱由检虽然内心鄙夷,但面子功夫做的却不差,一番说笑后,得知迎接弗朗机人炮手观礼任务,也有这哥俩一份,显然是魏忠贤既有抬举这俩人,也有监视朱由检的意思。
“温大人久等了。”
五十一岁的温体仁涵养极好,与朱由检见礼过后诸人分坐。
朱由检仔细地打量着温体仁,姿容清隽,端坐有神,养气的工夫显然是极好的。
温体仁,字长卿,号园峤,浙江乌程人,去年以礼部右侍郎管国子监祭酒事,此前二十年一直在翰林院系统养望,是正经的进士出身,将来要位列宰辅的路数。
至于为什么去年温大人升官了,这就得从他的籍贯说起了,作为一个浙江人,万历轰轰烈烈的乙巳京察后,浙党大佬沈一贯卸任首辅,浙党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惨,温大人被按在南京国子监动弹不得。
到了魏忠贤开始参与朝政后,浙党、楚党、齐党、昆党、秦党,这些被东林党压制的派系开始抬头,魏忠贤为了给浙党示好,便拉了温大人一手。
当然了,温体仁表面附和,行动却跟魏忠贤若即若离就是了,“不党不群”是他的官场准则,至少别人看起来如此。
鸿胪寺掌朝会、宾客、吉凶仪礼之事。大典、郊庙、祭祀、朝会、宴飨、经筵、册封、进历、进春、传制、奏捷、外臣朝觐、诸蕃入贡,这些都是鸿胪寺的事情,但鸿胪寺卿觉得搞不定,任务也一并拨到了礼部右侍郎温体仁的头上。
至于为什么弗朗机人的几个炮手入京,鸿胪寺卿却觉得搞不定,还要礼部右侍郎出马,甚至信王和客氏魏忠贤的子侄都参与其中,自然是有关节的。
铸炮这件事,是个玄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大炮已经老旧不堪用了,但却没人敢换,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巨大的利益链条。
其中涉及到,勋贵掌握的神机营,东林党控制的兵部武库司,阉党控制的内廷内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双方角力的辽东问题。
勋贵想换炮,是想从中捞油水;魏忠贤想换炮,是给自己的武装换点威力更大的新家伙;东林党想换炮,是为了响应督师辅臣,东林巨佬孙承宗的要求。
大家都想换炮,结果却推诿了半天,变成了大家都别换。
毫无疑问,很简单的一件事又变成了党争的交锋点。
天启为了和稀泥,把弟弟信王朱由检派了出来,魏忠贤则是把侯国兴和魏良卿这俩货扔出来当代表,现在就等东林党的人来了。
涉及到党争,东林党的反应速度是不会让人失望的,几人没等多时,鸿胪寺就来了个极有分量的人物——号称“布衣宰相”的中书舍人汪文言。
汪文言作为东林的传奇人物,以一介小吏跻身普遍学富五车的东林党人之中,在于汪文言在东林党内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汪文言此人,狱吏出身,智巧侠气颇具谋略,早年因监守自盗,逃到京师,投奔东林早年的大佬之一于玉立,于玉立派遣他为东林奔走效命,给他用钱买为监生,汪文言从此和杨涟、左光斗、魏大中过从甚密。
汪文言智计百出,在万历末年的云波诡谲的政局中,用小动作将齐,楚,浙三党变成两党,并逐渐将其各个击破,从此东林党独大,如今在东林党内阁首辅叶向高的扶持下,官至中书舍人。
汪文言是东林两大智囊之一,如果说黄尊素玩的都是阳谋,那搞阴谋诡计干脏活,就都是汪文言和他手下笼络的那批江湖人所为了。
东林君子们不屑于此,但东林党又不能没有汪文言这种干脏活的,于是汪文言就成了极为特殊的存在。他是东林党中极少的,可以不择手段行事的大人物。
刚一进门,形貌如富家翁一般的汪文言便哈哈大笑,问候道:“温侍郎近来可好?”
“好,不过食少,却让温某着实羡慕汪中书了。”
温体仁亦是笑着迎了上去,两人一胖一瘦,相对见礼。
温体仁称他为“汪中书”,而非“汪舍人”,这一点显然让汪文言极为受用,汪文言扭过头,似是才发现朱由检,忙笑呵呵地又跟信王见礼。
“哎呦,信王爷莫怪,老汪老眼昏花了,您看我这糊涂的,有眼不识泰山。”
朱由检忙回礼,说道:“汪中书客气了,小王今日着了便装,又只与汪中书去年匆匆见过一面,怎地能怪罪汪中书。”
汪文言一副“极是如此”的样子,谁能想得到,他在不久前还跟朱由检玩了一手隔墙有耳。
侯国兴和魏良卿大喇喇地坐着,根本就不跟汪文言打招呼,等着汪文言来搭话。
可汪文言是什么人,混迹基层多年的小吏出身,他根本就不在乎这俩人所谓的“羞辱”,直接把侯国兴和魏良卿当空气,跟朱由检叙话后便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温体仁说话去了,气的两人倒是坐立不安了起来。
很明显,在汪文言面前,侯国兴和魏良卿还是太嫩了,或者说不够资格。
能压汪文言一头的,阉党里怎么也得是魏广微或者崔呈秀之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