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武八年三月初一,宣政殿大朝会。
户部尚书王安石奏曰:“官家!臣在两浙路推行方田均税法,虽然前期困难重重,但到了臣离任之时,方田均税法早已深入田农心中,且去岁两浙路的田地税收比以往要高上五六成,若将此法推广到大宋全境内,那么朝廷的田地税收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方田均税法,目前只在河南路,两浙路,云南路,越南路,琼州路,甘肃路,陕西路,青海路,这些地方推行。
这些地方之所以推行方田均税法,那是因为朝廷掌握着超过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所以即便是豪门地主有所反抗,那也是兴不起什么风浪的,但如果在全大宋推广的话,那么反对声将会更高。
方田均税法保证了底层百姓的利益,但却损害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因为若要实行方田均税法,就必须清丈田地,如此一来,地主隐藏不纳税的田地也将通通被查出来。
历史上王安石变法,方田均税法推行受到的阻力很大,所以最终结果也仅仅只是在少数地方推行而已。
内阁次辅文彦博出言道:“官家!两浙路推行方田均税法,田地税收较往年确实增长很大,但我大宋各路基本上都是实行两税法,且国家的土地大部分都掌握在地主豪门手中,若推行方田均税法,这些人势必将反对,届时国家定然生乱,望官家三思!”
王安石又道:“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变法无疑不是困难重重,但身为朝廷官员,遇到难事就放弃而不去解决,那么我等十年寒窗苦读又有何意义?臣认为变法是让我大宋走上富强之路的唯一办法,所以即便是遭到天下士族地主阶级的反对,也应该一往无前才对。”
赵昕见此方才说道:“战国时期,孝公支持商鞅变法,是故秦国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而后历代君王都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变法的成果,是故秦王嬴政最终一统六国,建立起秦帝国,有此可见,若想变法成功,坚持是必须的!”
司马光出言道:“可秦朝统一后仅仅存在了十五年而已,可以说是极为短命的王朝了,臣以为秦强于商鞅变法,最终也毁于商鞅变法,所以我朝变法需三思而后行!”
王安石又道:“官家!我朝有近百万控股之士,若有地主豪族想要抵抗新法,朝廷大军一道,亮其也不敢再生事端,由此,变法可成!”
赵昕不由得摇了摇头,心想王安石还是太嫩了,且有点急于求成。
赵昕先前派军队前往两浙路维系变法,那是因为两浙路在赵昕的心里战略地位很重要,毕竟大宋未来的国都就是在那里。
变法的大臣将心思打到朝廷的军队上面,是赵昕所不能容许的。
王德用见此威严的说道:“我大宋的军队是用来驻守边疆,保家卫国,以及为我大宋开疆辟土的,不是用来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的,也不是用来对付地主豪强的,王尚书还请慎言!”
王安见老将王德用生怒了,这才反应过来,他好像越权了,眼下的大宋已经不是他印象中那个文人领兵,武将唯唯诺诺的大宋了。
赵昕见此才说道:“王老将军说得不错,大宋的军队是用来保家卫国,开疆辟土的,变法若是真的得民心,即便前期困难重重,但只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也是会成功的。方田均税法会继续推行下去,但每年只会新增加一路之地,今年就在山东路推行吧!”
“官家英明!臣等谨遵官家诏令!”
内阁大臣刘沆赶忙出来拜道,他本是户部尚书,自然清楚天下田地大部分都掌握在谁的手里,若真如王安石所言的那样来一个全国推行的话,那么朝政定然是举步维艰,但好在官家最终还是选择了一步一步来的政策。
赵昕心里也想来一场轰轰烈烈地变法,让大宋三两年间就变得国富民强,最主要的是从根源上解决土地矛盾,但那是不可能的。
商鞅变法时,秦国的总人口也不过三百万人而已,所以商鞅可以通过严刑峻法强迫百姓们适应新法,进而将秦国变成一座巨大的战车,百姓只有两种身份那就是农民和战士。
去岁户部统计天下人口,不算澳洲路的,大宋目前境内有近六千万人口,已经实行方田均税法的地方总人口加起来也不过二三百万人。
在如此大的基数之下,赵昕每一步都不得不谨慎而行,所以还是继续他的温水煮青蛙的方法好了。
欧阳修刚升任吏部尚书,也想做一番政绩出来,便出言道:“官家!我朝文臣有爵位,正职,虚职等等,就连武将也有虚职,虚职繁琐,官员头号杂且乱,是时候到了整改的时候了。”
欧阳修之言,赵昕是赞同的,先拿内阁守府韩琦来说,他除了是内阁首府之外,头上的名号还有内阁大学士,观文殿大学士,光禄大夫,安康郡公,陕西节度使等等。
很多职位都是有其名,而没有俸禄的,开放虚职是为了体现皇帝对臣子的嘉奖,但到了眼下,各种杂乱的官职和虚职加在一起,除了好看,没任何用处。
赵昕想了一下说道:“欧阳尚书所言的事情,朕一直在考虑,所以朕决定朝廷文武官员,除了本职和爵位之外,其余的虚职通通裁撤,仅仅保留馆阁学士一职。”
保留馆阁学士有很多原因,因为馆阁都是宋朝历代皇帝的遗留东西,若是赵昕将其废除,难免会落个不孝的名声出来。
冯京出言道:“官家!朝廷每逢大礼节都会加封官员名号,若是取消了又该拿什么来加封呢?”
赵昕笑道:“原本我朝已有的爵位不动,但每级爵位都分为十二等,朝廷逢大礼节等可根据功劳不等适当加封爵位,但因大礼节加封爵位的每年仅允许一次,所以吏部尽快拟定出在朝大臣的爵位出来,呈报给朕,有朕来定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