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宣德九年,脱欢借用脱脱不花汗的名义,率土尔扈特部落将意图恢复元朝统治的鞑靼阿鲁台干掉之后,他已然成为了蒙古的第一大势力!
而这次,就是他在灭掉阿鲁台之后首次派出的使团,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打探明朝对他在蒙古这些年行动的看法,因为他听说明朝将阿台及其残部全部歼灭了,这让他心里不免有些打鼓,怕大明在这关键时刻出兵干扰,坏了他的好事。
因此,脱欢就想将小女儿摩罗嫁给朱祁镇,用联姻来为他统一蒙古的行动换取时间。
曹俭道:“此乃大事,本将不能做主,要上报朝廷!”
莫尔斯连连点头:“这是当然!这是当然!”
曹俭微微思索之后,对莫尔斯道:“这样吧,你们随我等入城,休息一段时间,待本将上报朝廷,等候朝廷消息!”
“多谢将军!”
莫尔斯行了一个蒙古礼节,然后拍马向后方的大队赶去。
莫尔斯来到一名约莫三十岁左右的蒙古骑士面前,恭声道:“殿下,明人同意让我们到大同等候消息!”
那名蒙古骑士点点头:“嗯,那我们就走吧!”
很快,双方汇合,曹俭见这些人队伍中带有许多的牛羊马匹,这才真正确定这些人的使团身份,但依然不敢放松警惕,暗暗戒备着!
众人回到大同城,曹俭首先就向佩征西前将军印的左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大同总兵官方政汇报。
方政得知此事后,先是去见识了一下使团的人员,将他们安排到大同城内的一间客栈之后,便将此事加急上报到京城,同时还有随行的人数。
一天后,方政的奏折就到了京城。
当朱祁镇收到奏折,得知瓦剌使团的人数之后,可把他笑得不行,足足五百余人,真把大明当成冤大头了?
明朝因为赏赐丰厚的原因,很多藩国、土官每年两三次派使团以各种名义上贡,明朝对这种情况也做了专门的规定,哪个国家每年几次,每次多少人等等,大部分都还能遵守。
不过,像倭国、蒙古这些藩国,摆明就是为了赏赐、通商来的,岂会遵守?
他们往往借助其使团的身份,夹杂着货物到大明境内,这样他们就会省却很多的开支,要知道,但凡藩国使团到了明朝,其衣食住行都是明朝官方负责,这可是一大笔费用。
早朝上,朱祁镇拿着方政的奏折,对殿中的重文武官员问道:“众卿对此有何看法?”
成国公朱勇立刻出班跪奏:“陛下,瓦剌部近几年扩张异常凶猛,朝廷不可放任!”
这些日子,朱勇可被京营的将领们烦得不行,纷纷请求朱勇向朝廷请战,让他们出长城和蒙古作战,建功立业!
但是朝廷目前的大权都在张氏和三杨手中,更何况,不主动出长城和蒙古作战也是仁宗和宣宗两代皇帝定下的国策,他虽然贵为国公,但却根本无能为力。
果然,朱勇的话音刚落,杨士奇便站出来反驳道:“巡边制乃是仁宗皇帝和先帝定下的国策,以缓和国库的压力,若是再次动兵,刚刚有所好转的朝廷财政必然会因为战争快速消耗,使得朝廷再次陷入财政不足的境况之中!”
“嗯,阁老所言甚是!”
朱祁镇点点头,虽然他也很想同意朱勇的观点,趁着瓦剌现在还没彻底做大之际将其干掉,但朝廷那薄弱的财政根本无法支撑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一旦战争陷入胶着,那对大明来说绝不是一件好事。
打仗打的就是后勤、是国力,不是谁都能像成吉思汗那样空手套白狼打下小半个地球的。
那样的人,纵观世界历史,也仅此一位,即便是秦始皇,那也是沾了历代秦王的光,拥有大秦数百年的积累作为后盾,否则他也不可能统一东方六国。
始皇帝一死,秦朝不就现原形了吗,反倒给刘邦这个流氓做了嫁衣,就连被毁掉的宫殿木石丫的都没放过,全用来修建宫殿和陵寝了!
朱祁镇强调道:“现在议的是瓦剌使团,是否让他们入京?其他事延后再议!”
群臣领命。
“臣以为,既然瓦剌主动向我大明派遣使团,足以说明他们称臣之意,当他们入京上贡的请求!”
礼部尚书胡濙出班躬身奏道:“我大明天朝乃是礼仪之邦,若是将瓦剌使团拒之门外,若是传出去,岂不是让其他藩国笑话?”
“臣等附议!”
胡濙的话音一落,殿中顿时响起一片附议声,直让朱祁镇相当无语。
“臣以为,可以让瓦剌使团削减人数,他们来的人太多,这不仅仅是一大笔费用,从大同到北京这一路,他们难免不会干出出格的事,这在以往都是发生过!”
杨溥道:“不如下旨,让他们按照朝廷的规定,选出五十人为代表足以!”
“嗯!”
朱祁镇颔首道:“那就由内阁拟旨,让瓦剌使团派出五十人携带贡品入京;兵部传旨给大同总兵,让他们派出护卫,保证瓦剌使团的安全!记住,让大同将他们的兵器全部收缴起来,等他们离境的时候再归还,否则就不准入京,全部就地驱逐出境!”
群臣闻言,齐刷刷的跪地叩首,赞道:“陛下圣明!臣等遵旨!”
早朝结束后,朱祁镇回到乾清宫,会昌伯孙忠便满脸红光的来到乾清宫。
朱祁镇对孙忠笑道:“看外祖父这模样,可是有什么好消息要告诉朕?”
孙忠喜道:“启禀陛下,经过臣的不屑努力,总算造出您说的那种望远镜了!”
朱祁镇微微一怔,看向孙忠的目光中满是不可置信:“真的?”
坐在凳子上的孙忠气息一滞,哭笑不得的道:“臣岂敢欺瞒陛下!”
随即,便向殿外的太监低声道:“还不快呈给陛下过目?”
殿外的太监闻言,急忙托着一个装着一根圆筒的托盘进入殿中。
站在朱祁镇身旁的张达见此,急忙从太监的手中接过托盘,递到朱祁镇面前:“陛下,请您过目!”
朱祁镇回过神,看着面前直径约五厘米的竹筒,不由得微微有些出神,有些愣愣的将托盘上的竹筒拿起细细打量起来!
接着,朱祁镇将竹筒放到右眼前,百米外的乾清宫宫墙便出现在了他的眼前,仿佛近在咫尺一般。
半晌,朱祁镇才放下单筒望远镜,对孙忠笑道:“很好,外祖父辛苦了,这个就留在宫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