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四十四)
楼家明将手中的报纸放在陈文志的眼皮底下,又翻到头版头条,嘴里叼着雪茄,用自己的手指头用力指了指,对他眉飞色舞地说道:“中华日报!头版头条!你仔细看,咱们俩个上报纸了。”哈哈哈,哈哈哈,楼家明放声大笑,真可谓是人逢喜事精神爽!
他觉得自己踩在五彩云端,耳朵边响起细细的音乐,面子熠熠生光。许多年没有让他这么高兴过了,原以为十辈子花不完的钱捐作军饷打了水漂,如今看来,还是大有收获的。
国家没有忘记他们,呵呵。
庞三多是个有情有义,极为守信之人,他把他们捐的军饷全部如数交给了国库,蒋委会长和第一夫人十分感动,特别是宋美灵,更是在媒体采访时,反复夸奖这种爱国商人的爱国表现。
因此媒体争相报道,《香山公报》、《平民日报》、《商报》、《岐江晚报》、《新中山报》、《大公日报》等等,凡是民国期间有影响力的报纸全部报道了。
所以,现在楼家明和陈文志已经红遍大江南北,誉满全国,作为成功的生意人,爱国爱家,被标为所有商人的典范!
真可谓是飞黄腾达了!
如今有身份有地位,算是名副其实的名利双收了。
楼家明思着想着,情不自禁地眉飞色舞。
陈文志一征,回过神来,拿起报纸看了看,才知道是庞大哥将他们捐的军饷如数上交国库,他们这种行为得到蒋委员长和第一夫人的肯定,号召社会各界人士向他们学习,把他们两个标为全国商人的标杆。
原来如此。
楼家明如同开屏的孔雀,得意洋洋地说道:“文志,亲爱的文志,我们现在是红人啦,走到哪,人人都认识我们,爱国商人,呵呵,我喜欢这个称号!”
陈文志觉得好笑,家明真是可爱。
家明高兴得眉花色舞,精神焕发。他年轻的时候,刚刚回国,接手仁艺厂,就不满足于只做一个普通的成功商人,现在他成了“爱国商人”,仿佛他的梦想实现了!
他感叹着说道:“文志,我最佩服你的一点就是,你总是把我心里想的先做出来了!其实我现在了解了自己,明白了自己,我知道我原来是一个爱国爱家的人,我是商人,但是我有爱国情怀!不然的话,在你决定把全幅家当捐给国家时,我怎么义不容辞地跟随了?!啊!我现在才明白,原来我的骨子里那么爱我的祖国,啊!”
家明慷慨激昂,大步走着,挥舞着双臂,开始自恋加无比认真地剖析自己,简直像一个诗人。
陈文志一张脸都快笑滥了,他摇摇头,放下报纸,继续埋头艺华盛的生意合同。
这确实是一个好消息,他现在知道他前半生赚来的财富全部上交国库,用来做了军饷,也知道军队在前线奋勇抗日,战士们吃得饱,穿得暖,有充足的弹药对付日本鬼子,他就觉得一切值了!
商人的抗日就是赚钱捐给国家!
他更加深刻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他也不觉得自己多么爱国,就像家明剖析自己一样,但是他与家明不同,家明如同在扮演舞台剧地剖析自己,仿佛哈姆雷特附体,他陈文志只是静静地剖析,他认为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国家有难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媒体这样大的报道宣扬,他甚至有些反感的。
因此陈文志很平静,他依旧平心静气地处理着生意场上的事情。
楼家明滔滔不绝地来了一翻长篇大论地自我剖析,认为自己从小就爱国爱党,才心满意足地收了口,等到他回头一看,只见陈文志不知何时,早就放下报纸,在那里皱着眉头走神,不由奇怪了,对陈文志问道:“文志,现在我们俩成为光劳的爱国商人,誉满海内外,这是天大的高兴事啊,你为什么还是这么烦恼?”
文志说道:“我在想那些难民,那些投奔我的工匠,你不让我建宿舍楼,我该怎么办——”
楼家明立马说道:“行啦行啦,我答应你,建宿舍楼就建宿舍楼吧,你要养着工匠,我支持,听你的,千金散尽还复来,行吧。”
听到家明同意了,陈文志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他顽皮地夸奖道:“家明,你真是爱国商人!”说完自己也放声大笑起来。
家明还在爱惜自己的羽毛,他正了正领带,抚了抚衣摆上的褶子对陈文志说道:“可不是,既然是爱国商人,哪能对自己逃难的同胞不管不顾呢!”仿佛他一开始,压根就没有反对陈文志收留工匠似的。
陈文志征得了楼家明的同意,却又很快遭到了楼家明更加强烈的反对。
因为大宝的离去,带给楼家月的伤痛是最大的,她内心的阴影面积简直如同一座山。
她拼命反对,声泪俱下,好不容易缓和的夫妻关系又到了危险边缘。
直到陈文志带着楼家月走到一户工匠家里,指着那生病中的两岁左右的小孩,对她说道:“工匠里面,这样大小的孩子很多,如果我不安置他们,这样的小孩早就病死在香港街头了。”
工匠的老婆也说道:“是啊是啊,谢谢东家,谢谢太太,给了我们一个家,又给了我们工作,给我们开了工钱,有了钱才能请医生给孩子看病,现在孩子吃了药健康了,谢谢东家,谢谢太太,东家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哪,如果不是你们,孩子早就病死了。”
楼家月看到那两岁的小孩,眼泪如同小河,她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大宝,她是心地极好的人,不忍心自己的痛苦让别的女人来承受,因此,点了点头,最终同意陈文志拿出艺华盛赚来的钱去给工匠盖宿舍楼。
得到了两个最重要的人的允许,陈文志开始大兴土木。他凡事亲力亲为,艺华盛开始为工人建宿舍楼,他们几乎拿出赚来的所有积蓄,在寸土寸金的香港郊区买了一块地,开始修建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