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楼上只剩下李晔和杜让能两人。
李晔心中百感交集,却不知道怎么开口。
杜让能开口道:“昔年蜀汉昭烈皇帝刘备有言,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臣今年五十有余,只恨不能亲眼看到陛下复兴大唐。”
“杜相何以相信朕能兴复大唐?”今天发生的事,让李晔信心全失。
“臣半月之前夜观天象,紫薇黯淡,东方角亢大亮,大唐有倾覆之厄,忽有异星自天外而进紫薇,霎时帝星大亮,东方群星尽暗,臣由此而知天意已归于大唐,应在陛下身上。”
李晔睁大眼睛,这杜让能是活神仙不成?
身为后世之人,李晔怎么都不相信天象之说,天气预报有时都不准,你杜让能看星星就知道天下大势?
但不相信也不行,除此之外没有更合理的解释。
而且事到如今,杜让能没必要骗他。
“臣亦算出有今日一劫,陛下何必感伤?我杜氏自太宗朝如晦公起,出过六任宰相,国恩深厚,今陛下受辱于西贼,臣不能不以死报之!”
杜让能眼中没有丝毫波澜,仿佛连生死也看淡了。
李晔知道自己劝不了他,如今已是必死之局,他若不答应,只怕神策军会立即倒戈,到时候,李茂贞进城,杜让能还是一死,李晔的命运也滑向历史的深渊之中。
他不是没看透,但就是无法接受。
“你若去了,还有何人能辅佐我?”李晔不再端着皇帝的架子,仿佛在跟一个长者说话。
杜让能笑道:“陛下高看臣了,臣既无扶危救难之才,亦无定鼎天下之略,只略通天象,于陛下于大唐可有可无。江山代有人才出,自有良才现世辅佐陛下,臣这个时代已经落下帷幕,新的时代将由陛下开启。”
一顶顶的高帽子扔过来,让李晔头脑发昏,感觉说了半天等于没说。
“为什么,你为什么愿意为大唐而死?”李晔问出沉埋心底的话。
李崇望的眼神忽然就不浑浊了,而是闪着光,“因为大唐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站在李晔的角度,这话对也不对,新中国在各方面的成就上不知胜过大唐多少,只是在国际地位上一直被西方压制。
但站在封建时代人的角度上呢?
唐以后是宋,虽然经济繁荣昌盛,但被周边压着打,前有靖康之耻,后有崖山之败。
之后更成为大元帝国的最下等人。
大明立国,无盛唐气象,版图大幅缩水,中华民族只能在传统地域不断内卷,天灾**,自己爆炸,最终让屈居东北一隅的小族崛起,不足十万兵力横扫内地五千万汉人。
剃发易服,大家关起门来歌颂康乾盛世。
李晔曾见过清末的照片,为当时人的衣不遮体满脸麻木感到震惊。
一个曾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民族,居然沦落到这个样子。
何其悲哀。
大唐之后,中华民族从此一蹶不振了快一千年。
直到无数人抛头颅洒热血,新中国才从血火中站立起来。
李晔忽然感觉自己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上,身上承担是万钧之重,让他惶恐。
他隐隐感觉到自己穿越而来的真正使命!
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该肩负的使命!
“那我今后该怎么办?”李晔直截了当,不想废话了。
杜让能将手中的王八递给李晔,“陛下心中自有神剑,何必问臣?”
李晔有些火大了,都这个时候,说话还这么云里雾里的绕弯子,真不知道他们这些古代人脑子里装的啥。
不等李晔再说,杜让能拱手施礼:“臣与陛下决矣!”
李晔怔怔的看着他,叹息一声:“与卿别矣。”
神策军将士将走下城楼的杜让能带走。
李晔知道自己再也见不到这个人了。
忽然之间他想到杜让能最后说的一句话:心中自有神剑。
剑,刃也,心有刃,不就是一个忍字吗?
这家伙死到临头还在玩字谜。
李晔望着缓缓沉入西边地平线的残阳,暗自发誓:总有一天,他要让这个帝国再度如日中天!
不用李晔下令,中书省的诏令迅速拟好,看着两人的罪名,李晔只觉得荒诞,“刘崇望嫉贤妒能,排挤忠良,耽误国事。杜让能举用非人,全凭一时爱赠,卖官鬻爵,聚敛过巨万。”
理所当然新的尚书左仆射由韩全诲担任,崔昭纬捞到一个门下省左侍郎,加平章事,都成了新任的宰相。
诏令下达之后的第二天,三镇叛军大摇大摆离去。
韩全诲也从凤翔军中回归,受到朝臣恭贺。
仿佛没人记得李崇望、杜让能流的热血。
但所有人能忘记,他李晔绝不会忘记!
韩全诲成了宰相,他的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官职空出来了。
李晔想也不想,提拔张承业。
神策军护军中尉是实权官职,历来是由宦官掌管,张承业守城有功,别人无话可说。
韩全诲升任宰相,得了最大好处。
要知道宦官当宰相的,除了肃宗朝的李辅国,就数他韩全诲了,此刻走上人生巅峰,自然不会计较这点小变动。
再说张承业也是他们宦官系统内部的人。
一切看起来都合情合理。
更合情合理的地方在于几天后皇帝陛下开始不理朝政,专心打马球。
马球是大唐皇帝的经典爱好,比如僖宗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马球皇帝。
自此朝中大事都是由韩全诲和崔昭纬来决断。
其实大唐朝廷也没什么大事决断,也就是一些藩镇为了抢地盘而扯皮,象征性闹上朝廷,要求给个说法,朝廷下了旨意两边都讨好,却是两头都不讨好,两边继续打。
大明宫在黄巢之乱后,彻底成了一片废墟。
不过对李晔来说还是有用的,在断壁残垣间清理出三个足球场那么大的空地。
长安城颁布诏令,招收精通骑术的少年郎进宫打马球。
大唐民风尚武,长安久经磨难,居民一般都会骑马射箭,舞刀弄枪也不在话下。
加上这时节,缺衣少食的,跟着皇帝打马球,至少能混个饱饭吧?
所以诏令一下,长安城中少年应者云集。
只是皇帝挑人非常严格,歪瓜裂枣的不要,作奸犯科的不要,家世不清白的不要,太矮的不要,太瘦的不要,太胖的也不要。
想想也是,大唐皇帝挑玩伴,不是什么人都能入选的。
但就是这么挑剔,还是选了五百多号人。
韩全诲看着皇帝这么闹,也是吓了一跳,五百人可不是小数目,皇帝这是在练军呢还是在练军?
这个念头在他心中一闪而逝,随即也就不当回事了。
好歹我韩大宰相曾经也掌管过神策军,带兵打仗不是那么简单地,神策军就是这么回事,你一个深宫中的皇帝能玩出花来?
就算练的跟神策军一样,又能怎样?还不是被凤翔军欺负?
想来想去,觉得是皇帝在经历上一次叛军围城之后,不信任神策军了,想找一帮人来充当近卫。
唉,什么都逃不过本宰相的法眼啊,韩全诲心中得意。
只是皇帝闹就闹吧,要一千匹马就有些难办了。
韩全诲不是拿不出来,神策军战马至少有三千匹,长安城中也不缺马,但战马加上五百生猛小伙,旷日持久的吃喝下来,不是小数目啊。
朝廷哪都缺钱用,懿宗、僖宗的时候,唐廷还有蜀中和荆襄的赋税。
现如今只剩下长安光秃秃的一座孤城。
没钱只能去借啊,韩全诲觉得自己就像长安城中的叫花子,顶着个破碗,到处乞讨,今个是凤翔,明个是河东,后天是汴州,大后天是淮南。
好在天下藩镇多多少少给韩全诲一些面子。
毕竟有些藩镇还是有点良心的,大唐倒了对他们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宰相当成这样子也是没谁了。
希望皇帝能明白咱家的苦心,韩全诲只能一声叹息。
李晔没心思去明白韩全诲的苦心。
他觉得时间很紧,恨不得拔苗助长。
但有些事情注定是急不得的。
面前的这些少年都是他精挑细选的,可以说是长安城最后的精华!
也是大唐最后的精华。
前世他特别喜欢古代军事,对古代名将多有了解,最佩服的就是吴起和戚继光。
吴起杀妻求将,名声不好,但一手练出的魏武卒绝对是跨时代的强军,阴晋大战,五万破五十万秦军。
戚继光的戚家军,横扫倭寇,从无一败,而且到了后期一场战斗居然无人伤亡,这不得不说是古代军事的一个奇迹。
只是李晔看书不求甚解,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他大致扫了一眼,现在要用的时候,只记得一些头绪。
不过这两支强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军纪森严!
事实上,判断军队是草台班子还是强军,靠的就是军纪!
朱温能崛起于汴州,纵横天下,就是因为他有一条特别残酷的军纪:跋队斩!
将校有战没者,所部兵悉斩之,谓之跋队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