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官居一品 > 第1074章 新的开始(上)

官居一品 第1074章 新的开始(上)

作者:三戒大师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11-03 20:27:59

@@@@@@@@@@@@@@@@@@@@@@@@@@@@@@@@@@@@@@

状元楼里,沈默的一番话,使方才满楼恣意撒欢的气氛荡然无存。

其实他这番严肃起来,是经过深思熟虑,是用心良苦的……

首先,对于那些新科贡士们来说,多年辛苦无人晓,一朝题名天下知,或多或少,都有些‘今朝放荡思无涯’,方才的恣意撒欢,大都是这些人所为。沈默冷眼旁观,只见他们拎着酒壶挨桌劝酒,要是不从的,便会拎着耳朵灌酒……这要是也高中的,并不会多想,只会认为这是得意忘形、人之常情。

然而对于那些落第的举子,来参加这次类似庆功的宴会,本就是一种折磨。虽然没有问,沈默也能猜到,这一定是那些高中了的,强拉他们来的。大多数人心里是不愿意的,但更不敢得罪已经发达的同窗,只能勉强过来,给人家当陪衬。这时候,贡士们任何热烈庆祝的举动,都会深深的刺痛他们。若是成了被捏着耳朵灌酒的对象,他们更会深感屈辱。如果沈默也跟着起哄,给那些贡士以炫耀文思的机会,说不定连他也会为大多数举子不喜。

但沈默不光是为了照顾落第学生的情绪,更是要为贡生们敲个警钟。虽然只要没有大的意外,他们都会在殿试中被取中。但他们因为苏州府学的全面告捷,而表现出来的自满和松懈,恐怕会对最终的名次造成消极影响。要知道,殿试之后还有馆试,能不能被选中庶吉士入馆就学,大半要看殿试的名次……二甲前三十名基本上保送入馆,剩下寥寥几个名额,才是比文章的。

所以能否在殿试取得好名次,关系着是否能选庶吉士,以及日后是否有机会入阁拜相……若是因为一时的麻痹大意,导致没有取得应有的名次,那可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绝对没有后悔药吃的。因此为了让他们紧绷起弦来,沈默要多说两句重话了。

“孔子说‘学而优则仕’。能从竞争激烈的东南杀出重围,本身就说明,你们是‘学而优’的人了。你们现在有些人是举人、有些人是贡士,将来早晚都是要做官的。”让人倒满酒杯,沈默缓缓道:“这个官怎么做,日后都要观政学习,不用为师多言。今天过后,你们中的一些,要去参加殿试、另一些要返乡继续学习,待三年以后再来。这个时候,为师没有别的礼物,只能送给你们两个字!”

说到这里,沈默停了下来,学生们都屏息静听,在等着老师的下文,整个酒楼都沉浸在肃穆端庄的气氛中,仿佛地上掉根针都能清清楚楚地听见。沈默含着微笑,从丹田里迸出两个字来:“克己!”

“克己者,克制私欲,严以律己也!简单说,就是严格要求自己。”便听沈默沉声道:“这个你们都不陌生,孔夫子的仁恕之道嘛……但我今天要说,却是其现实意义。那就是你的理想越远大,就必须对自己的要求越严格。那些这次没有及第的。请问中进士难吗?对一般士子来说当然难,但对你们来说,其实已经是可望可求的事情了,可为什么却功亏一篑呢?要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被花花世界牵扯了太多的精力,没有把全部身心都扑在用功上?有道是‘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须知道只一自反,天下没有不可了之事,回去好生用功三年,来日我与尔等共饮庆功酒!”

那些没有及第的,被他说得又羞又愧,但也十分感动,感激老师没有忽视他们,自然也牢记他的谆谆教导。

话锋一转,沈默又对那些即将参加殿试的贡士们道:“你们呢,虽然被侥幸取中,但也没什么好自满的,后天还有殿试,殿试之后还有馆试,那是一刻也松懈不得。漫漫仕途,其实刚刚开始,你们还什么都不是。若是此刻就开始飘飘然的放纵自己,将来回想起来,必定会抱憾终生的……话就说到这儿,都好自为之吧,为师等你们的好消息。”说完之后,沈默便与众人饮了最后一杯,先行退席了。

被他浇了这盆冷水,那些自从放榜后,就陷入亢奋的贡士们,终于惊醒过来,是啊,后日的殿试可不是走过场,而是决定题名录上名次,决定一生命运的大考啊!

想到这里,原先觉着老师有些不近人情的学生,也全都理解了老师的苦心,对这位时刻为学生着想的严师,也愈发尊敬起来。

于是原本预定好的连日狂欢取消,没考上的举子收拾行囊,即刻离京返乡,剩下的则足不出户,在屋里好生平心静气,摒弃心中的浮躁,以严肃的态度迎接不日到来的殿试。

~~~~~~~~~~~~~~~~~~~~~~~~~~~~~~~~~~~~~~~~~~~~~~

隆庆二年三月十九日,戊辰科殿试在紫禁城建极殿举行。

四百零三名新科贡士,便如他们的前辈一般,自黎明入大内,历经点名、搜身、教规矩之后,终于目睹了皇宫的的真容,无不为那种威严肃穆、宏伟神圣的气势所震慑,不由得自感渺小,无不升起敬畏之心。

他们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列班于丹陛两侧,待站定之后,便问得乐声大作,黄钟大吕、萧笙簧笛、编钟铜磬相伴而奏,一股庄严之感扑面而来,沁人心肺。就在这奏乐声中,大明九州十方、兆亿子民之主——隆庆皇帝朱载垕,在华盖、宝扇的仪仗下,出现在众人面前。

“臣等叩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万岁之声,让年轻的隆庆皇帝也有些激动。对于自己登基以来的头次抡才大典,他其实十分重视,为了调整状态,给他的‘天子门生’留一个好印象,硬生生以生病为由,将此次殿试拖后了四天。

不过激动归激动,让隆庆在这么庄严的时刻,对着这么多高级知识分子讲话,还是有些勉为其难。尽管反复背了几天演讲稿,但是在训话时,还是出现了忘词和冷场,好在谁也不敢笑话皇帝,都绷着个脸,默不作声的听着就是。

直到后半段,隆庆才找到感觉,说话也顺溜了,可是准备的说辞也用完了,只能意犹未尽道“开始吧……”

于是大部分官员退场,只留下大学士陈以勤、吏部尚书杨博、礼部尚书高仪、詹事府詹事马自强,以及一干礼部官员做监考。

待到闲杂人等一概退出,隆庆便亲自用裁刀,将黄案上的试题开封,然后授予身边的大学士陈以勤,陈阁老手持着试题,大声宣布道:“隆庆二年,戊辰科殿试,开始!”然后将其转交给礼部尚书高仪,最后由高仪公布题目:“圣上钦定策论一道:曰《外攘内安之道》!”

嘉靖年间,都是要考策论和青词的,隆庆皇帝对先帝崇道深恶痛绝,自然不会再让贡士们堆砌那种毫无意义的华丽辞藻。

但对很多人来说,省了青词并不是好事儿,因为策论考的不是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考察他们对国政民生的了解程度,胸中有没有经纬之策。这对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们来说,可不如憋一篇四六骈文容易了。

越是这种看似可以自由发挥的东西,越是让考生伤透脑筋,许多人越想越觉着脑中一片浆糊,只能套用那些绝对不会错的圣人之言,来把文章尽量写得华丽些。当然他们也不太担心,毕竟大家都是差不多的情况,谁也没当过官,更没接触过政事,就算那些官宦人家的子弟,又有几个能把大明当今的攘外安内之道说清楚呢?

据说往年也多是如此,最后交上来的卷子,大都辞藻华丽、空洞无物,为了评出高低,阅卷大臣只能比较他们的书法……就是所谓的‘台阁体’,写的字越是方正、光园、乌黑、体大,就越会得高分。

所以一直有江湖传闻说,其实在殿试中,书法要比文章更重要!只是到底如何,谁也无法证实……因为哪个阅卷大臣,也不会承认自己是以字取卷,就像不承认他们会以貌取人一样。

~~~~~~~~~~~~~~~~~~~~~~~~~~~~~~~~~~~~~~~~~~~~

殿试只一天,日暮交卷,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八人,每人一桌,轮流传阅,各加‘○’、‘△’、‘’、‘ㄧ’、‘×’五种记号,得‘○’最多者为佳卷,而后就所有卷中,选‘○’最多的十几本进呈皇帝,钦定御批一甲第一、二、三名即为状元、榜眼、探花,一甲三人称‘进士及第’,又称‘三鼎甲’。二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一,称‘进士出身’,二甲的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若干人,占录取者的三分之二,呈‘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如欲进翰林院,还要再经过庶常馆的馆考,综合殿试的成绩,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即俗称的‘点翰林’。但因为殿试是皇帝钦定的名次,为了避免找不痛快,负责馆考的官员,一般不会再改动名次。除非有特别优秀,不忍不取者,否则三甲和二甲名次靠后的进士,是没可能成为庶吉士的。

如果说会试决定举子能否入得了进士门,那殿试就是决定他起点高低、以及未来能否入阁拜相的关键了,其重要性丝毫不比前者差。

两天后,当担任读卷官的陈以勤,将得‘○’最多的十七本考卷进呈皇帝,请其御笔钦点前十名……就算隆庆是个辛勤的皇帝,也不可能把每份卷子都看了。而是先有阅卷大臣将所有的卷子看完了,基本排定名次,再拿出最好的十几份,请皇帝把前几名定下来,就算象征性的完成了天子亲阅。

隆庆是个厚道人,觉着人家既然把新科进士叫做‘天子门生’,那自己这个当老师的,也不能太应付公事,便将这十七本考卷一一翻阅。阅后都不甚满意,倒不是说这些文字不好,其实都华丽的让他眼晕,字写得让他自卑。但并不能让他满意,因为隆庆出这个策问‘外攘内安之道’,是真的想知道答案。

作为一个成年皇帝,隆庆不是不知道,这个国家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只是他觉着,在处理这些事务时,那些经验丰富、智慧无穷的大臣们,比他这个才智平庸、缺少经验的菜鸟皇帝强多了……虽然这是皇帝给自己的懒病找的理由,但他真的很希望,这个国家能在自己的统治下,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隆庆知道就是这四个字‘攘外安内’,但具体如何去做,他就两眼一抹黑了,所以才要问问新科的进士们……与把新科进士当成菜鸟、不屑一顾的阅卷大臣相比,隆庆真把他们看成了今日的希望与未来的栋梁……对于‘攘外’,自从去了一次昌平的历代皇陵,被沈默哄骗着游览了一次长城后,他完全被京城与边关的咫尺之距震惊了,才知道‘天子守国门’,不是说说玩的。加之前年俺答入侵,虽然明军最后击败了蒙古人,但是隆庆皇帝心里还是觉得非常郁闷……因为石州全城数万人被屠杀,许多北边城市沿途被蒙古人劫掠,而明军只是利用其轻敌,才偷得了一场大胜。但沈师傅已经说过,以后蒙古人会改变策略,不会再跟大明的车阵硬碰硬,所以想要复制‘万全右卫大捷’,几乎是不可能的。相反,蒙古人会利用来去如风、不需要后勤的特点,对大明的入侵更加深入狡猾,对老百姓的损害也会更大。

这让这位爱惜百姓的皇帝非常不爽,他终于意识到边患问题是多么重要,于是在采蜜之余,也时常苦思解决边患的方法,只是想不到啥好办法就是了。后来接连发生的三场政潮,让隆庆旧难未去,又添新愁,又把内斗当成朝廷的心腹大患,所以才有了这道策问题。

-----------------------分割----------------------

这是昨晚的一更,不影响今天的更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