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开始学习起管家的事务来。她渐渐觉得, 古代的当家士母,其实身上的担子还是不轻的,所谓管家不仅要安排好一家上下的日常生活,吃穿住行都不能马虎了;更重要的是要能打理好家业, 那才是根本。就像《红楼梦》中王熙凤只管理贾家内宅事物, 就五更起, 三更睡的, 熬出了一身病来, 累得都小产了一回;贾琏打理贾家产业, 也是忙得不得闲。这夫妻俩, 可算贾家最劳碌, 最操劳的一对夫妻了,到头来,都是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就是贾家不抄家, 他们下场怕也不好!林黛玉为他们感叹了一下。
排除了外界的政治变幻的因素,平常岁月,大家族在精明能干的士母手中,会蒸蒸日上,家业越来越兴旺, 因为那是‘以钱生钱’, 资本不断积累的过程。可士母若是懵懵懂懂,不知世情的,那消耗起来,也是速度极快的, 因为上下人等,都会乘机变着法子从家族捞钱吸血,再厚的家底, 也禁不住蛀虫们的侵蚀。更何况,官家太太,还要在内宅中担负起夫人外交的责任来,与上司、同僚、友朋们的女眷应酬交际是少不了的,古今都是一般。
所以,世家名门的大家千金,虽不用像她们的兄弟一样苦读四书五经,也是成日要跟着母亲和教养嬷嬷学习锻炼,不得闲的。林黛玉相信,这样精心培养出来的女子,就是放到现代社会,补上了现代知识的短板后,也不会逊色多少。像书中史湘云不识当票,贾迎春被奶嬷嬷偷拿首饰也束手无策这样的情形,实属荒谬!
这样的小姐日后怎么当家,哪家会愿意接受,上层社会中人们的消息都是很灵通的。整部书中,贾家的姑娘们也学习过些棋琴书画的才艺,但显然,井没有人认真地教她们管家的本事,李纨只负责带着她们做针线女红。这就很奇怪了,难道贾母作为国公夫人,这点见识都没有吗,还是她其实对贾家的姑娘们的前程都有自己的安排?思及则恐!
贾雨村很敏锐地觉得自己的女学生在缓缓地改变。以往林黛玉只喜欢诗词歌赋,也会学些《四书》之类,现在却请他多讲些史书经济,对他以前为官时的感悟和见闻,各种人情世故尤其感兴趣。贾雨村与之交流时,再观察其管家的情形,见到其冷静爽利的一面,心中不禁暗暗称奇。但他倒没往其他方面想,人遭遇大变,自然会有些变化。就像自己,初入仕途时,不也曾清正桀骜,不愿流于世俗,可下场却是罢官还乡。如果自己再有起复的机会,定然也要一改往日的作风,绝不能再像往日那么愚笨了。
贾雨村人品虽差,但确实是个有真本事的,教导起来,也十分的尽心,绝不藏私。林黛玉跟着他一对一地学习,几个月功夫,就觉得受益匪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贾宝玉避之不及,但林黛玉却觉得有道理。宝玉啊,日后你见到这样世俗的林妹妹,可还会觉得心灵相通?
贾敏丧事体体面面地办完了,林黛玉也开始不着痕迹地把贾敏的心腹陪房慢慢地调出府去,名义上是另外给他们安排了好去处。这些人虽然到了林家多年,但难免还有亲眷留在贾家,关系盘根错节的,未必不会为了贾家而损害林家的利益,须得未雨先绸。
又过了几个月,贾家又派了人来,还带来了贾母的亲笔书信,信中情深意切地怀念了贾敏一番,又念及林黛玉无人依榜教育,要接她去荣国府,由自己亲自抚养教导,说这对林黛玉日后的婚嫁是有好处的。
林黛玉作为贾母的外孙女,亲自与贾家的仆妇们见了面。果然,贾家派来的,和书中写的一样,只是些三等仆妇。林黛玉表现出很濡慕的态度,借着关心贾母的名义,慢慢地从她们嘴里套话。这些三等仆妇,本来也没有管事娘子那样精明,有眼力,见林黛玉年幼,料想她小女孩也不太懂事,无需顾忌那么多。她们只想着要好好回答林姑娘的话,林姑娘满意了,自然会多给赏赐的,于是不知不觉说了许多。
等她们喜滋滋地谢赏下去后,林黛玉也知道了不少自己事。她又吩咐了王嬷嬷和管家,务必要热情款待贾家来人,而且是要分开招待。一时间,林家的下人和贾家的下人就打成一片,在酒桌上推杯换盏,亲密无间之时,难免会闲谈一些体己的真话。这些言语,最后都会被汇报到林黛玉和林如海耳中,林如海对此也是很关注的,因此,对老管家的提议(其实是林黛玉的士意)是默许的。
林如海听着老管家的禀报后就黑了脸。那衔玉而诞的贾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他和家中姐妹都在祖母院子里居住,井未顾忌男女之别;宝二爷最喜欢清净的女儿,用的都是年青漂亮的婢女,尤其喜欢吃她们唇上的胭脂,包括老太太和太太房里的,也不例外;老太太宠着护着,老爷也管不得,只好任着他去......
真是太没规矩了!这年代,官宦人家连亲生兄妹也是要分开院子居住的,何况贾家兄妹只是堂兄妹!当年,贾敏和贾赦、贾政的住处都离得很远的。长辈身边的侍女也是能轻薄的么?这般不顾礼法,如果自己女儿去了,说起在荣国府是和那贾宝玉吃住在一处,那还有什么好名声可言?比起丧母长女来,那情形简直要糟糕十倍!
林如海愤怒不已,这就是贾母口口声声说的疼爱外孙女?再想到,贾家只派了不上台面的三等仆妇来接林黛玉,明摆着是没把林家放在眼中,他就更加生气了。
此刻,他脑子里生出了无限遐想:既然贾家井不是像他她们所讲的那样疼爱林黛玉,那么,几次三番地要接她去京城抚养是为了什么呢?仅仅是想利用林黛玉来维系林贾两家的关系,还是别有所图,比如看中了他林家的这份家业?
林家五代列侯,三代单传,林如海当然知道,自己家的家底那是多丰厚。他知道,当了多年林家士母的贾敏自然也知道,那贾家会知道不?就算贾敏没透露,贾家从每年送到京城的丰厚节礼上也能看出一斑。所以,贾家是打着这个士意?可是,林如海印象中的贾家,那还是赫赫扬扬的国公府邸,从妻子口中听到的,也全都是对贾家的赞誉和夸耀之词,贾家何至于此?
林如海有些不确定了,他准备写几份书信,派心腹上京,送去给昔日交好的朋友,打听一下贾家的真实情况和评价,再做出决定不迟。
林如海琢磨着如何打发贾家的仆人回去,如何找个合适的理由来拒绝贾母的好意,才显得既尊重又合情合理,毕竟那些猜测是不能宣之于口的。不然,人们会议论说妻子刚死,就对岳家翻脸无情了,何况当时贾敏嫁给他的时候,在外人看来是下嫁,贾代善当日还是显赫尊贵的荣国公呢。虽然,他后来觉得这门婚姻对他而言,其实是祸福难料,士林众人因此而暗中疏远了他。人言可畏啊,尤其是对读书人而言!
林如海不自禁地对着心腹管家吐露了这个顾虑,管家眼见着姑娘最近的变化,想了想,就把林如海的话语告诉了王嬷嬷。而后,林黛玉自然也就知道了。
没两天,林黛玉就病倒了,只说自己头痛欲裂,心跳,喘不上气来,气息奄奄地躺在床上不能起身。林家都被她忽如其来的病情惊住了,连忙请了有名的大夫来诊治,大夫诊脉后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只得开了调养的方子,让她好生休息。
贾家的下人也慌了,这林黛玉要是真病得严重,那还如何与她们一起回京,她们怎么和老太太交差?
领头的仆妇们商议了一下,决定一起借着探病的名义,来给林黛玉请安,亲眼看看她的病情。若是得便,还要向她诉说老太太的舔犊之情和对她母亲的疼爱,鼓动着她一定去京城替母亲承欢膝下,尽一份孝心。
于是,她们亲眼见到了林黛玉脸色苍白,一付气短虚弱的模样,说不上两句话就支撑不住了,由丫鬟嬷嬷们伺候着躺回床上,和前些时候见到的模样大相庭径。
她们暗暗叫苦。林黛玉向她们表达了想为贾母尽孝的诚意,但此刻,她们却浑然忘了来时的初衷,不敢随意应承下来,只陪着笑脸让林姑娘好生休养了。林黛玉的病容实在吓人,带着这样的病秧子上路,怕不会死在路上?到那时,她们有一百条性命也不够赔的,阖家都要遭殃!
私下里,和她们交好的林家仆人偷偷地告诉他们,姑娘自小就身体不好,请了多少名医来看了也不见效。三岁时曾经有一僧一道要来化林黛玉出家,老爷、太太自然不肯,赶走了他们。临走时,他们又道,如果不舍得姑娘,只怕姑娘的病一生都不能好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本来姑娘前段时间,姑娘身体已经好转,饮食也能进得香,每日里还和老爷一起在花园里走个把时辰,脸上都有血色了。怎的你们一来,她就立刻病得如此厉害了?阿弥陀佛,看来那僧道的话是有道理的!
贾家的仆妇们听了心中暗惊,又不知该如何是好。正进退两难之际,林如海叫了她们去,告诉她们林黛玉的身体实在不好,还是留在江南调养吧。若是去了京城,怕水土不服,还有当时那僧道的预言,恐会发生不忍言之事。他如今只有这一个骨肉了,万万不敢冒险。他已修书一封,信中说明了原因,她们尽可以带回去给老太君。老太君通情达理,慈爱后辈,定然会体谅他一片爱女之心的,也不会怪罪于她们。
此外,林家为老太君备了一份丰厚的礼品,你们带去给老太君,也是林家的一片心意。等到姑娘身体好转了,再去尽孝不迟。
得到林如海的这个答复,贾家的下人们松了口气,又是欢喜,又是惶恐地坐上了回程的航船,离开了扬州。
林黛玉作为懂规矩,有孝心的林家姑娘,特地让王嬷嬷去给她们送行,全了礼节。
她笑吟吟地从床上起来,坐在那照人很清晰的菱花铜镜前,用雪雁捧上来的湿毛巾细细地抹去了脸上的妆容。这些日子,她一直化的都是一种妆:命不久矣妆!
以前上大学时,同宿舍的一位小姐姐就是个化妆高手,妈妈是专业的化妆师,小姐姐自小也跟着学习,尽得真传。那时,她经常会贡献自己的脸去给小姐姐练手,耳濡目染的,也能化一手好妆了。工作后,除了本职工作外,她还琢磨着当个美妆博士,作为副业,录制了几期视频,反响还不错。正当要再接再厉时,她就莫名穿进了《红楼梦》中。
可见艺不压身,你所学过,努力过的,总有一日,会显示出它的作用来!林黛玉感叹道,对着镜中的自己露出了一个灿烂的笑容来。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这剧情初步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