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先下手为强
李炬最善舞文弄墨,写文辞藻华丽,而且叙事通畅,写的这份呈报,把事情原委说的明明白白,同时历数了赵家这些年来在中丘县所行的各种恶事,最后把赵家被灭的罪责,归在了他们自己身上,说他们往日肆意虐待家奴,逼迫家奴于官府对抗,最终逼得家奴倒戈相向,以至于导致了赵家的覆灭。
这份呈报陈硕派人快马一日间便送至了邯郸城中,递交到了赵国相的案头。
赵国相展开一看,也吓了一跳,他这边其实这几天正在商议,该怎么给李琛论功行赏呢,李琛此次奉调前往襄国县,助沈或和襄国县平定县内的贼乱,可谓是战功赫赫,几天时间就扫平了襄国县境内的贼乱,着实令赵国相很是欣慰。
所以赵国相现如今对李琛的印象是非常之好,正在跟赵国的长史等官吏们商议,这次该怎么奖励李琛,在此次夏收之际,连败行掠的山贼和野人,并且协助襄国县平定贼乱的功劳。
可是这边还没拿出一个章程,那边中丘县就快马送来了急报。
赵国相展开一看,眉头顿时就蹙在了一起,并且倒吸了一口凉气。
正在议事的众人一看,都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纷纷瞩目于赵国相,等着他发声。
赵国相于是便让人将这份中丘县的呈报交给诸官传阅,众人看罢之后,也都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
中丘赵家因之前和李琛有过节,买凶意图谋刺李琛,事败之后,赵家人拒不肯自缚请罪,闭门对抗中丘县前往擒拿他们的李琛以及所率县兵,结果庄破被杀,举家上下六十余口死于刀兵之下。
虽然呈报之中说的清楚,大部分赵家人死于他们自家家奴之手,是家奴被逼临阵倒戈所为,但是这一下子就杀了六七十口赵家人,整个赵家几乎被一扫而空,这种事在赵国这么多年之中,还真是没有发生过呢!
这可以说是灭门呀!所以在座之人看罢之后,都顿时为之大吃一惊,其中有人知道赵家,私下里收受过赵家给予的厚礼,当即就露出了怒色。
“酷吏!中丘贼曹李琛,简直堪称酷吏!岂有此理!虽然赵家可能有人雇凶谋刺于他,但是祸不及家人,这李琛却趁怒兴兵,灭其全家,实在堪称是酷吏!”有人当即就怒道。
但是也有人看过之后,虽然感到吃惊,但是跟赵家却没啥关系,另外也比较欣赏李琛的人,则出言劝道:“此事虽然惨烈,但是余以为罪在赵家!赵家买凶谋刺现任官吏,本乃已经是大罪也!而李琛奉命前往赵家拿捕,也并无过错!
赵家之所以招致如此惨事,实乃其不自量力,意图拘捕,结果导致家奴倒戈所致,倒不至于怪罪到李舒琼头上!”
赵国相田茂听着手下诸吏的争论,蹙着眉头考虑着这个问题,看到此中丘县呈报,他初时确实感到这件事李琛做的过分,毕竟赵家乃是一个大户人家,即便有罪,但是也不至于将其当场灭门。
但是仔细想一下,李琛也没错,赵家暗地里买凶想要杀他,事败之后,李琛凭什么不去抓人?赵家事败之后,不肯伏法,居然还敢据守庄子对抗县兵,这本已是大罪,按理说李琛进兵讨剿,也理所应当。
而文中说的明白,赵家之人,多乃是赵家家奴被逼倒戈之后所杀,而非李琛率兵闯入所杀,这件事从字面上来看,确实怪罪不到李琛头上,赵家的结局虽然惨烈,但是却并不应值得同情。
所以他想了想之后,摆手道:“赵家先买凶谋刺官吏,后又拒不受缚,确实罪不容诛,这件事怪不得李舒琼!虽然惨烈,但是却也不值得同情!”
“国相!这件事只是中丘县一面之词,却不可偏听偏信,中丘县陈述赵家之人多乃是家奴倒戈所杀,但是事实是否如此,也并未可知!愚以为,国相应遣使前往中丘县彻查此事!如果真是如同中丘县所言,那么这倒也罢了!
如果不是,那么李琛如此酷烈,着实不宜继续为官!”那个跟赵家有关系的人立即说道。
赵国相于是再次蹙眉考虑起这件事来,这件事确实比较麻烦,在赵国很多年都未曾出现过如此的事情,影响肯定会比较大,如果不查问一下的话,一旦其他县有官吏效仿,动辄灭人全家,那么以后就不好办了。
正在这个时候,有人忽然在外面传出了恸哭之声,接着就有仆役在堂下通禀道:“田曹书吏赵纯听闻起家被灭门,在堂下为其家人喊冤!想要求见国相!”
赵国相一听,感觉头有点大,他这才想起来,赵家还有人在相国府中为吏,虽然只是个小小的书吏,可是毕竟也算是他手下。
这一下他感到有些难堪,这状算是直接告到他眼前了,他还真就不能不管!
于是他想了一下之后,让那个赵家族人赵纯上堂前来见一下。
不一会儿一个小吏打扮的年轻人哭的两眼红肿,扑到堂下,跪在地上膝行爬入到了大堂之中,一见到赵国相便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了起来。
赵国相脸上露出不虞之色,他这大堂上,如此哭嚎实在是有碍观瞻,于是他咳了一声之后,让这个赵家人先止住悲声,细细说来。
这个赵纯赶紧强忍悲痛,哽咽着开始叙说他们赵家的冤枉,说来说去,不过是说他们赵家怎么可能买凶谋刺李琛,而他们赵家乃是中丘县的耕读世家,又怎么会横行乡里鱼肉百姓云云,说此乃李琛故意栽赃他们赵家,想要谋夺他们赵家的家财而已,现如今居然还杀了他们赵家上下六七十口人,请赵国相为他们赵家伸冤云云。
说完之后,这个赵纯又趴在地上嚎啕大哭,赵国相于是稍微安抚两句,皱着眉头让人把他搀扶下去,但是同时也着令暂时免去他的差事,令其先回去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