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取士作为古代中国用来选拔人才的制度,虽然不能说绝对公平,但也能保证相对的公平,这为许多平民子弟参与朝政和社会治理提供了机会。
但科举制度相对较低的录取率和时常存在的舞弊等,使得一些屡试不中的书生心生愤恨,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带着一腔的不满开始和朝廷作对,并最终让天下为之颤抖。
1100多年前,当唐朝的国考——科举考试放榜时,有一位年过四十的考生,面对那张没有自己名字的榜文时,由悲生怨,由怨而怒,写了一首广为人知的狠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他就是黄巢。
黄巢的家世:不想当官的盐商不是个好厨子
大约在唐朝乾符元年,或者更早,考生黄巢经历了人生不知道是第几次科举失败。
一次又一次的备考、赴考,一次又一次地在榜文下吞下失败的苦果。他已经人到中年,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要一次次被朝廷无情地打脸,不解,不屈,羞辱,种种情绪交织在一起,他满怀悲愤地跑到酒肆,想一醉方休,却是越喝越难受。
借着酒劲儿,他在酒馆墙上写下了那首被后人称为反诗模板的《不第后赋菊》。
黄巢虽然失意,虽然愤怒,但他和那些穷秀才可不一样。
穷秀才落了榜,估计连回乡的路费都攒不起。黄巢却是想喝就喝,想吃就吃,这样一位考生,来头可不一般。
就像如今看见一位阔少爷却不知啥背景,咱们爱推测他家里有矿一样。
不过,这位黄巢同学家里没有矿,可他家的东西比矿还值钱,他家里有盐!
人可以没有金银财宝,但你一顿不吃盐试试,在古代盐属于官营管制商品,一般来说官营的价格都很高。
黄巢他们家就是私盐贩子,虽然冒着生命危险,自己晒盐贩卖,但靠着巨大的价格差,也赚得盆满钵满,一句话,人家拿命赚钱,所以不差钱。
私盐贩富则富矣,可过的都是朝不保夕的日子,整天东躲西藏不说,只要一不小心被逮住,就是死罪。
有道是:缺啥想啥。
黄巢家不缺钱,就算考中进士,当个一官半职,未必比贩盐挣得多。但家人看中得就是当官的那份安全感,那份政治荣誉感。
黄巢自幼经历了不少苦难,深知黄氏家族“贩而优则仕”的刚需。没得说,他一直苦读诗书,为的就是有朝一日光宗耀祖,衣锦还乡。
但可惜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从弱冠时的豪情壮志,到而立时的迷茫彷徨,再到不惑之年绝望悲愤。
肩负着全村儿希望的黄巢,硬是被这个黑暗的朝廷,彻底抛弃了。
黑呀,黑得深不见底。
黄巢之怒:人生能有几回搏
唐僖宗时的大唐王朝,早已是乱像频仍。藩镇割据、旱灾连年、官府**,压得百姓喘不过气来。山东河南一带,官府对百姓的压榨尤甚。
不仅赋税贡献之物从不减少,还因为山东素来是富庶之地,朝廷加倍征收。
同时,因为山东大汉能打,还不断从徐、淄、青、滑、汴一带征发兵员,到南诏去打仗。
此外官府执法还特别严酷,抓到私盐贩要抄没全家财产,涉案人员全部杀掉。
而黄巢的老家,正处在灾难的中心:山东曹州。
天怒人怨,不给活路了。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私盐贩子王仙芝在长垣起义。没多长时间,便攻陷濮州、曹州,官军前来剿捕,结果被打得满地找牙。
王仙芝是黄巢的私盐生意伙伴。对于这位草头王,黄巢再明白不过他是什么成色,随便这么一扯旗,便闹出这么大阵仗,黄巢也心动了。
人啊,这一辈子其实就在和身边的人比较。
不怕王健林身价百亿,就怕隔壁吴老二变成百万富翁。
在王仙芝的影响下,黄巢热血上涌,直娘贼,不是不给老子活路吗?老子造你的反。
盐贩子常年走江湖,都是骁勇惯斗之辈。黄巢虽然一直读书考科举,可是骑射功夫也没撂下,又能打又能忽悠,在当地一直很有号召力。
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