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都市 > 贾如的自我救赎 > 第74章 附近的看

贾如的自我救赎 第74章 附近的看

作者:李天庸 分类:都市 更新时间:2021-07-08 04:21:04

01-31 09:42文化达人

关注

身为教育工作者,笔者发现不少家长对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是很关心的,只是有时候有些“关心则乱”了。

中学课本上收录了一首名为《静女》的古诗,出自《诗经》,“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写得相当唯美。但就是有家长觉得这是写男女约会的情诗,而且写得过于肉麻、俏皮,不适合孩子们读。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宋代文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上,只因诗中有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明明写的只是杏花之景,家长们也对此诗入选课本产生了质疑。

对于这样的诗作,笔者的观点是家长不能小瞧了咱们的孩子们。爱情诗是我国古诗词中很重要的题材,孩子们有判断美丑、是非的能力。但近期又有家长对另一篇年年入选中学课本的千古名作产生了质疑,若是别的诗也就算罢了,偏偏它是被很多人捧为经典的《陋室铭》,他们认为这首诗有瞧不起普通平民的意思,这是为何?他们的理由说得过去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篇骈文的知名程度其实不用多说,它之所以被选入课本,除了字句的不同凡响之外,更让人叫绝的是刘禹锡吊打和州知县的霸气。因参加永贞革新,刘禹锡由京官被贬为和州通判。和州知县处处刁难,一连让他搬了3次家,居所一次又一次简陋,最后这间陋室只能放下一张床、一张桌子。都说“强龙压不过地头蛇”,但顶着诗豪之名的刘禹锡怎么可能就此认怂!没几日知县就发现刘禹锡的陋室外立了一块碑,碑上刻着的就是《陋室铭》。大家可以想象当时知县的脸色,虽然诗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但现在读来令令人大呼过瘾。

部分家长觉得这首诗应该从课本中删掉,原因就在这“往来无白丁”中的“白丁”二字上。古代衣着分等级,皇帝能穿黄袍,官员偶尔能穿红、紫等,但普通平民穿得最多的是白色等素衣,后来“白丁”一般就泛指普通平民。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刘禹锡这诗是摆了他通判或者文人名士的架子,是瞧不起普通人。

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是不赞同的,两个理由:首先咱们结合前一句“谈笑有鸿儒”,摆明了“白丁”是和“鸿儒”相对,而鸿儒指的是有着大学问的人,所以白丁的意思自然是没什么学问的人,而非传统意义的平民。

其次,了解刘禹锡生平的朋友都知道,他曾被贬西南蜀地多年,在那里他与民同乐,写下了大量极具民歌风情的诗篇,如《竹枝词》等。他的经典名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的就是当地民间男女对歌的情形,在他眼里民间的爱情美好得值得写入诗句中的。试问这种人,怎么可能会瞧不起普通百姓?

所以,目前无论是教科书中,还是重要典籍中,都把“白丁”解释成没什么学问的人。对于家长们的诸多担心,笔者是非常理解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