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 (二)古史时地略说上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二)古史时地略说上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4:07

(二)古史时地略说上

古史者,史之阙误最甚者也,得史前史以相证补,为益可谓弘多。然史前史之年代,远较古史为长;其地域,亦远较古史为广;不审所欲补证者,略在何时何地,而贸然引古迹以相明,则谬矣。如今人或以周口店之遗迹与伏羲氏事相傅会是也。然则欲治古史,不可不先审其所述者略为何时何地之事明矣。然一言及此,人必以为甚难,以古史所述,二者皆极茫昧也。

试论其时。最使人遑惑者,为其所说年代之长。《广雅·释天》曰:“天地辟设,人皇以来,至鲁哀公十有四年,积二百七十六万岁,分为十纪。”司马贞《补三皇本纪》曰:“《春秋纬》称自开辟至于获麟,凡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分为十纪。”岂不使人惊怖其言,若河汉而无极?今案将古史年代说至极长者,其说皆出纬候;而其所借资者,则为历法。《续汉书·律历志》载灵帝熹平四年蔡邕议历法:谓《元命苞》《乾凿度》皆以为开辟至获麟二百七十六万岁。三统历以十九年为章,四章七十六年为蔀,二十蔀千五百二十年为纪,三纪四千五百六十年为元。二百七十五万九千二百八十者,一元与六百十三相因之数。《路史·余论》引《命历序》,谓自开辟至获麟三百二十七万六千岁。《汉书·王莽传》:莽改元地皇,从三万六千岁历号也。三百二十七万六千者,三万六千与九十一相因之数也。盖是时之人,以一切演进之迹,皆为两间自然之运,而古书述诸演进之迹者,悉傅诸帝王一人之身,纬说好为侈大,乃借资历法,假设一天地辟设之年。而以古书中诸帝王分隶其后,则其历时不得不极长。如《礼记》大题《正义》引《易纬通卦验》云:“遂皇始出握机矩。”注云:“遂人在伏羲前,始王天下也。”又引《六艺论》云:“遂皇之后,历六纪九十一代至伏羲。”谯周《古史考》:“遂人,次有三姓至伏羲。”《曲礼正义》引谯周云:“伏羲以次,有三姓始至女娲,女娲之后五十姓至神农,神农至炎帝一百三十三姓。”《祭法正义》又引《命历序》云:炎帝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校勘记》云:“监、毛本同,闽本二千作一千,惠栋校宋本同。”少昊传八世,五百岁;颛顼传二十世,三百五十岁;帝喾传十世,四百岁;则是物也。知其所由来,则知此说原属假设,本不能据为典要,亦无人据为典要,可以置诸不论也。此说虽荒唐,亦有一用处,树立古史纪年之法是也。史有确实之纪年甚迟,而治古史者所欲求则甚远,不必史前史,即昔人之所著,其去确实之纪年亦远矣。以确实之纪年为元,自此以前,不得不逆计,究极不便。假设一较远之年为元,则此弊免矣。

古史所言古人年寿,亦不足据。《大戴记·五帝德》:“宰我问于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言: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曰: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荣伊之言,固不近情;孔子之言,亦岂中理?今案古人述人事迹,大抵先定其寿为百年,乃以其事分隶之。《史记·五帝本纪》言:“尧立七十年得舜,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古四十而仕,过三十即可言四十,故舜以三十登庸。相尧历一世,中苞居丧二年,则践帝位必六十一。自其翼年起计,在位三十九年,适百岁也。然如此,则尧只得九十八,故又有为之弥缝者。《诗·生民疏》引《中候握河纪》云“尧即政七十年受河图。《注》云或云七十二年”是也。此举其立说最密者,余类此者尚多。《书·无逸》言殷高宗享国五十有九年,《石经》残碑作百年。《吕刑》言穆王享国百年,《史记·周本纪》云:“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又云:“穆王立五十五年崩。”言百年者皆旧说也。《礼记·文王世子》:文王谓武王曰:“我百,尔九十,吾与尔三焉。”亦以文王之年为百岁也。此盖古人好举成数之习?《汉书·律历志》讥张寿王言舜、禹年岁不合人年,此亦不免焉。然较诸纬说之弘大不经,相去已不可以道里计矣。

史事不能臆说,亦不能凭记忆以约略言之,故前二说皆不足用。求可信者,必资记载。记载为史官之职。古代史籍传诸后世,可为考校年代之资者,“谱谍独记世谥”,《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语。为用最微。记言之史,或具一事之年月,而前后不能贯串。惟记事之史,多用编年之体,有历时甚久者,传之于后。古史之年代,固可大详,即或不然,亦可以诸国之史,互相校补,其为用诚甚大也。《汉书·律历志》曰:“《春秋》《殷历》,皆以殷、鲁自周昭王以下无年数,故据周公、伯禽为纪。”即以各国之史互相校补也。《史记·六国表》曰:“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诸侯史记尤甚,为其有所刺讥也;《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而史记独藏周室,以故灭。惜哉!惜哉!”此周室二字,当苞诸侯之国言,乃古人言语以偏概全之例;非谓周室能遍藏各国之史也。秦人焚书,于凡《诗》《书》,关系实浅。自汉以降,更无祖龙,而诸史《艺文》《经籍志》所载之书,皆佚多存少,果何往哉?惟史记在秦时为官书,使无祖龙之焚,汉代所存,决不止此。考证之方,愈后愈密,史籍之存者多,古史年代之详明,亦必不止如今日矣,诚可惜也。《史记·三代世表》曰:“自殷以前诸侯不可得而谱,周以来乃颇可著。”此所据者为谱谍。又曰:“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纪元年,正时日月,盖其详哉。”此所据者,为编年之史。又曰:“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故疑则传疑,盖其慎也。”此所据者,则记事之史也。《史记》纪年起于共和,早于《春秋》所托始者百十有九年。《韩非子·说难》曰:“《记》曰:周宣王以来,亡国数十,其臣弑君而取国者众矣。”《记》谓史记,云周宣王以来,盖所见者止此。宣王元年,后于共和者十有四年。足见诸家所考得之年代,大略相近,然非此之外遂无可考也。《三代世表》又曰:“余读谍记,黄帝以来皆有年数。稽其历谱谍终始五德之传,古文咸不同,乖异。夫子之弗论次其年月,岂虚哉?”此即《十二诸侯年表》所谓“历人取其年月,数家隆于神运,谱谍独记世谥”者。谱谍即《世表》所著。数家隆于神运,《表》言“汉相张苍,历谱五德”,是其一事。历人取其年月,若张寿王者即其一人。其所言者固未必可信,然合多种记载,以天象人事互相校勘而求其年,其法固不可谓误。不能因用之者之不善,并其法而抹杀之。安得谓夫子所弗论次者,遂终于不可论次哉?刘歆所作《世经》,盖用此法之较善者,观其所言与古人所传之都数略相符合可知。《孟子·公孙丑》下篇曰:“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尽心》下篇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韩非子·显学》篇曰:“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乐毅报燕惠王书称昭王之功曰:“收八百岁之畜积。”其说皆略相符合。古人言数,固不审谛,然于其大致,则众相传,必不致大谬也。然则其所推得唐七十、虞五十、夏四百三十、殷六百二十九、周八百六十七,合二千有四十六年者,与实际相去,必不能甚远也。《续汉书·律历志》:安帝时,尚书令忠,訾歆横断年数,损夏益周,考之表纪,差缪数百。此不必非歆之误,然论无纪年之古史,而所差不过数百,已不为大误矣。

然即谱谍亦非绝不足用。何者?人寿长短,自有定限,苟能知其世次之相承,自可推见其年岁之大略,此《世表》所由作也。古代列国谱谍已多无存,故《世表》所次,仅在共主。以后世之事况之,自夏以后,犹元自仁宗以后也;五帝之世,则自成吉思汗至武宗之比也;自此以前诸帝王,则如哈不勒、忽都剌之偶一出现矣。但知哈不勒、忽都剌,诚无从推测其年代;自成吉思汗至武宗,则虽纪年之史料尽亡,仍可据人寿之定限,以为推测之资也。亿定人寿为百年,诚不可信。然所假定为百年者,其寿及其执政之时,均不能甚短,则理无可疑。然则黄帝、高阳、髙辛三世,假定其在位之年各为古人所谓一世,似不嫌多,然则三帝合为九十年,以与二千又四十八年相加,凡得二千一百三十八。自此以上,帝王之名,多出谶纬既兴之后,有无殊不可知。即谓可信其有,亦或同时并立,而非前后相承,古各地方演进之深浅不同,故其人之见解新旧亦互异。如许行见解即甚陈旧。盖其所为之神农之言,流行于僻陋之区也。使非见于孟子书,著于孟子与其弟子辩论之语,人将疑其不出战国时矣。然则儒家所言三代之法,夏不必不出于杞,商不必不出于宋,周不必不出于鲁,亦或同时并立,非必前后相承也。诚以阙疑为是。然其事迹符合于社会演进之序者,其人亦决非子虚。儒家以遂人、伏羲、神农为三皇,而韩非子以有巢氏与遂人氏并举,《五蠹》。《庄子·盗跖篇》以知生之民与有巢氏之民并举,“知生”亦即遂人氏也。于行事当有所见,则亦哈不勒、忽都剌之比矣。其人不必同部,然究非如五帝之身相接,则更延长其所占之年,谓其各历百年,亦不为过,则合二千一百三十八年,当得二千五百三十八年矣。自周之亡至于今,又历二千二百有余岁。然则谓中国古史,始于距今四千五百年至五千年之间,虽不中,当不远也。

论地域亦有大略可言。东西洋之文明,缘起与传播皆异。西洋开化,起于欧、亚、非三洲之交,幅员较广,地形亦较错杂,故其文化亦多端。希腊、希伯来之异辙,即其显而易见者也。东洋则中国,盖其缘起于江河下流,幅员较小,地形亦较画一。故论中国文明肇基何地乎,溯诸邃古殊难质言,若求诸四五千年之前,则初不难断。人事可以亟更,法俗不能骤变。古代风俗:食以鱼与植物为主;衣以麻、丝,裁制宽博;居则以上栋下宇,革陶复陶穴之风;钱币以贝为主;宗教敬畏龙蛇;皆足证其起于巨川下流与海交会之地,此固世界各国之所同也。古帝王都邑之可考者,始于黄帝邑于涿鹿之阿。以史称其与炎帝战于阪泉,又与蚩尤战于涿鹿,有战事相证,非如泛言丘邑、陵墓者,可以信口开河也。涿鹿、阪泉,实即一役;蚩尤、炎帝,亦即一人;予别有考。论其地,则服虔谓在涿郡,张晏、皇甫谧谓在上谷,《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皆以汉世郡县名相附会,不足据。纣都朝歌,其游乐之地在于沙丘,盖即武王克殷后狩禽之所。见《周书·世俘》。尔时尚为兽蹄鸟迹所萃,安得黄帝时乃为名都?《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曰:“《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世本》古书,较可信据,则涿鹿实在今铜山附近也。《史记·五帝本纪》言:“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古南方之水皆称江。《殷本纪》载《汤诰》曰:“东为江,北为济,西为河,南为淮。四渎已修,万民乃有居。”可见古所谓四渎者,特就所居附近之水言之,如宋代之有四河耳。若水,《水经》谓出旄牛徼外,至朱提为泸江,乃以蜀山之蜀为后世巴蜀之蜀,致有此误。《吕览·古乐》曰:“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山海经·海内经》曰:“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曰若木,若水出焉。”《楚辞·离骚》曰:“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说文·部》:“,日初出东方汤谷。所登榑桑。木也。”王荨友曰:“《石鼓文》有字,盖本作。……若字盖亦作,即之重文。加者,如字之象根形。是以《说文》之木,他书作若木。盖汉人犹多作。是以八分桑字作桒,《集韵》《类篇》:桑古作。《说文》收若字于部,从右声,亦似误。”此说甚精,若水实当作桑水。《东山经》曰:“《东次二经》之首曰空桑之山,北临食水。”又曰:“《东山经》之首曰之山,北临乾昧,食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海。”空桑即穷桑,其地当近东海也。《周书·史记》曰:“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独鹿。诸侯叛之,阪泉以亡。”独从蜀声,蜀山即独鹿之山,亦即涿鹿之山也。《御览·州郡部》又引《帝王世纪》,谓尧之都后迁涿鹿,《世本》谓在彭城,而孟子以舜为东夷之人,则五帝实迄未易地也。然汉族之肇基,尚不在是。《尔雅·释言》曰:“齐,中也。”《释地》曰:自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北戴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可见华族古代自称其地曰齐州。济水盖亦以此得名。《汉书·郊祀志》曰:“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不居河洛之间,嵩高自非中岳。《释地》又曰:“中有岱岳。”其初盖以泰岱为中,故封禅告成功者必于是也。古称异族曰夷、蛮、戎、狄,特以方位言之,若论民族,则东与南,西与北其实是一。故《礼记·王制》:“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此被发之被,为髲之借字。下西戎被发之被,为辫或作编之借字。“南方曰蛮,雕题交趾。”同不火食。“西方曰戎,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同不粒食。法俗不能骤变,前已言之。古于发饰甚严。北人辫发,南人断发,中原束发,恰成三派。南方之民,古称曰越,即后世之马来人。盖在江淮之域,居汉族之南。河济之间,直北为海,向西北则地较荒寒,故其开拓南向,至彭城附近,而与越人遇。三苗实居前行。俘其文身之人,则以为奴隶。其后本族之有罪者,以为奴,侪诸异族,即以异族之饰加之,黥刑于是乎兴。抑古之刑施诸本族者,本不亏体。至于亏体者,非降敌即间谍。其人既以异族自居,则亦以遇异族之道遇之,此五刑之所由作。中国奴隶社会究起迄于何时,今日尚无定论。三苗其奴隶社会欤?古书传其事迹多侈而虐,其以是欤?然三苗在当日,实未因俘翦越人而获利,而转以其侈而虐,为姬姓所败焉。然姬姓亦未能据姜姓之地,终乃并其故居之地而弃之。何哉?古书所言禹治水之事,若《禹贡》等,什九皆出傅会,此在今日,事极易见。禹自道之辞曰:“予决九川,距四海,濬畎、浍,距川。”《书·皋陶谟》,今本《益稷》。海为夷蛮戎狄谓之四海之海,川为自然水道,畎、浍则人力所成也。孔子之称禹曰:“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论语·泰伯》。真实史迹之可考者,如此而已。然自禹以降,遂不闻更有水灾,而使后之人兴微禹其鱼之叹者,何哉?自黄帝至舜,皆居彭城,而《周书·度邑》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史记·周本纪》:伯阳父谓“伊洛竭而夏亡”,《左氏》言羿“因夏民以代夏政”。襄公四年。而《楚辞·天问》曰:“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嫔?”皆以夏在河洛之域,何哉?累世沉灾,实非一时所克澹。自禹以降,盖稍西迁以避之。旧居之地,水灾深,水利亦饶,水利饶则耕作不待加功,而流于怠惰;水灾深,人力又无所施。而新迁之地,则适与相反,故其孟晋,反出旧居之上。西迁以后,故居之地,虽有水患,载籍无传,历久亦遂忘之,此后之人所以有微禹其鱼之叹也。晋之先为唐国,周公灭之,以封叔虞。《史记·吴世家》曰:“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此中虞、吴,当本同字,故以中国、夷蛮别之。北方之虞,初盖舜后所居也。《国语·晋语》曰:“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水经·渭水注》:“岐水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阪泉、涿鹿,皆在东方,炎帝所长之姜水,决不能在岐下,盖其西迁后尝居于是耳。然则迁三苗于三危,亦非必尽出迫逐,盖亦因其自迁。后世申、吕、齐、许之祖,皆在西方,亦由是也。《易·系辞传》言神农氏“日中为市”,而《吕览·勿躬》云“祝融作市”,盖即一事,传者异辞。祝融盖即遂人氏之族,其大者如大彭、偪阳、邹、莒皆在东方,而西迁之芈姓尤大。芈姓初与鬼方为昏,鬼方盖即纣时之九侯,《文王世子》“西方有九国焉”之九国,《诗》“我征自西,至于艽野”之艽野。宋于庭说,见《过庭录》。然则古代自东徂西之族多矣。要之自黄河下流,上溯至泾渭之间,南薄江、汉、淮水,则中国古史所及之区域。其远于此者,纵有传闻,必不审谛。睹《红崖刻石》而以为殷高宗伐鬼方纪功之辞,则不必审其文字之为真为伪,举其地而已知其非古人远迹所至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