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 (三〇)释亳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三〇)释亳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4:07

(三〇)释亳

《史记》曰:“自契至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王居。”其后仲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武乙立,复去亳徙河北。历代都邑迁徙,盖无如殷之数者。而亳之所在,异说尤滋。《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偃师县《注》云:“尸乡,殷汤所都。”《续汉书·郡国志》,偃师县下亦云“有尸乡”。《注》引《皇览》曰:“有汤亭,有汤祠。”《书序疏》:“郑玄云:亳,今河南偃师县,有汤亭。”此皆以亳在偃师者也。《汉志》论宋地云:“昔尧作游成阳,舜渔雷泽,汤止于亳,故其民犹有先王遗风。”山阳郡薄县下《注》:“臣瓒曰:汤所都。”河南郡偃师县下又载瓒说曰:“汤居亳,今济阴县是也。今亳有汤冢,己氏有伊尹冢,皆相近也。”《续汉书·郡国志》:梁国薄县,汤所都。《注》:“杜预曰:蒙县西北有亳城,中有汤冢。”《书序疏》:“皇甫谧云: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不祀,汤使亳众往为之耕。葛即今梁国宁陵之葛乡也。若汤居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岂当使民为之耕乎?亳,今梁国谷熟县是也。”又《立政》“三亳阪尹”《疏》:“皇甫谧以为三亳三处之地,皆名为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此以薄、亳、蒙、谷熟之地为亳者也。魏氏源以《史记·六国表》以汤起于亳与禹兴于西羌,周之王也以丰镐代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并言;又《洛予命》《尚书中候》皆有“天乙在亳,东观于洛”之文;断“从先王居”之先王为契。谓汤始居商,《帝告董釐沃序疏》:“郑玄云:契本封商,国在太华之阳。”有天下后,分建三亳:徙都偃师之景亳,而建东毫于商邱,仍西毫于商州。案魏氏说三毫,虽与皇甫谧异,而其立三亳之名,以牵合《立政》“三毫阪尹”之文则同。似非。

《立政疏》云“郑玄以三毫阪尹者,共为一事,云汤旧都之民服文王者,分为三邑。其长居险,故言阪尹”,盖是。此自周初事,不必牵及商代。此又以商之地亦为亳者也。《书古微·汤誓序发微》。王氏鸣盛《尚书后案》,谓薄县汉本属山阳郡,后汉又分其地置蒙、谷熟,与薄并改属梁国,晋又改薄为亳,且改属济阴,故臣瓒所谓汤都在济阴亳县,《尚书·胤征》“汤始居毫”《疏》引《汉书音义》。及其所谓在山阳薄县,司马彪所谓在梁国薄县,杜预所谓在梁国蒙县者,本即一说,孔颖达《书》《诗》疏皆误认为异说;皇甫谧以一亳分为南北,且欲兼存偃师旧说,以合《立政》三亳之文,实为谬误。其说甚确。然谧谓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不当使民往为之耕,则其说中理,不容妄难。王氏论古,颇为精核,惟佞郑太过。如于此处,必执谓薄非毫;薄非亳,则蒙、谷熟可知。其所据者,谓晋人改薄为亳,乃以《汉志》谓汤当止于是,又其地有汤冢也。然《汉志》仅谓汤尝游息于此。刘向云:“殷汤无葬处。”而《皇览》云:“哀帝建平元年,大司空御史长卿案行水灾,因行汤冢。”突然得之,足征其妄。其说似辨矣。然于“偃师去宁陵八百里,不当使民往为之耕”之难,不能解也。此难不能解,而必谓薄非亳,则非疑《孟子》不可。尊郑而排皇甫谧可也,佞郑而疑《孟子》,则颠矣。王氏于谧说,但谓“其说浅陋,更不足辩”,岂足服谧之心乎?魏氏谓汤始居商,所举皆古据。诸侯不敢祖天子;《玄鸟》之颂,及契而不及喾;先王为契,尤为确凿也。然则亳果安在邪?予谓古本无今世所谓国名。古所谓国者,则诸侯所居之都邑而已。然四境之内,既皆属一人所统,则人之称此国者,亦渐该四境之内言之。于建专指都邑之国,乃渐具今世国名之义焉。都邑可以屡迁,而今世之所谓国名者,不容数变。于是虽迁新邑,仍以旧都之名名之。如晋之新故绛是也。商代之亳,盖亦如是。

《左》襄三十年:“鸟鸣于亳社。”是春秋之宋,其都仍有亳称也。《史记·秦本纪》:宁公二年,“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集解》:徐广曰:“荡音汤,社一作杜。”《索隐》:“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徐广云:一作汤杜。言汤邑在杜县之界,故曰汤杜也。”《封禅书》:“于社亳有三社主之祠。”《索隐》:“徐广云:京兆杜县有亳亭,则社字误,合作于杜亳。且据文,列于下者皆是地邑,则杜是县。案秦宁公与毫王战,亳王奔戎,遂灭汤社。皇甫谧亦云:周桓王时自有亳王号汤,非殷也。”是汤后在雍州者,春秋时其都仍有亳称也。此皆亳不止一处之证。亳既不止一处,则商也,偃师也,薄县也,固无妨其皆为亳矣。予盖以汤用兵之迹证之,而知其始居商,中徙薄,终乃定居于偃师也。何以言之?案《史记》云:“葛伯不祀,汤始伐之。”又云“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伊尹报。于是诸侯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汤归至于泰卷陶,还亳”云云。葛,《汉志》陈留郡宁陵《注》:“孟康曰:故葛伯国,今葛乡是。”今河南宁陵县是也。昆吾有二:一《左》昭十二年:“楚灵王谓子革曰:昔我皇祖伯父昆吾,旧许是宅。”地在今河南许昌。一哀十七年:“卫侯梦于北宫,见人登昆吾之观。”《注》:“卫有观,在古昆吾氏之虚,今濮阳城中。”今河南之濮阳。《国语·郑语》:史伯对郑桓公曰:“昆吾为夏伯矣。”韦昭《注》:“昆吾,祝融之孙,陆终第一子,名樊,为己姓,封于昆吾。昆吾,卫是也。其后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则此时之昆吾,在今许昌,去桀都阳城极近,桀都阳城,见予所撰《夏都考》。故得同日亡也。有娀之虚不可考。鸣条,《吕览·简选篇》云:“登自鸣条,乃入巢门。”《淮南·主术训》云:“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禽之焦门。”注:“焦,或作巢。”《修务训》云:“乃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注:“南巢,今庐江居巢是。历山,盖历阳之山。”居巢,今安徽巢县。历阳,今安徽和县。鸣条亦当在今安徽。故舜“卒于鸣条”,《孟子》以为“东夷之人”也。《史记·夏本纪集解》:“郑玄曰:南夷地名。”《书·汤誓序正义》引同。三者,《续汉书·郡国志》:济阴郡定陶,“有三亭”。地在今山东定陶县。泰卷陶者,《集解》:“徐广曰:一无此陶字。”《索隐》:“邹诞生卷作坰,又作坰,则卷当为坰,与《尚书》同。”解《尚书》者以大坰为今定陶。旧本或旁记其地名,后人转写,遂衍斯字也。则泰卷亦今定陶也。《诗》云:“韦、顾既伐,昆吾夏桀。”则汤伐昆吾之先,又尝伐韦、顾。《郡国志》:东郡白马县“有韦乡”。注:“杜预曰:县东南有韦城,古豕韦氏之国。”今河南滑县。《郡县志》:“顾城,在濮州范县东,夏之顾国。”今山东范县。《尚书大传》:汤放桀,居中野,士民皆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南徙千里,止于不齐;不齐士民往奔汤。桀与其属五百人徙于鲁;鲁士民复奔汤。桀曰:国,君之有也。吾闻海外有人,与五百人俱去。《周书·殷祝》篇略同,末云:“桀与其属五百人去居南巢。”不齐盖即齐。鲁则周公所封也。纵观汤用兵之迹:始伐今宁陵之葛;次伐今滑县之韦,范县之顾;遂伐今许昌之昆吾,登封之夏桀。一战而胜,桀遂自齐、鲁辗转入今安徽。汤以其间,更伐今定陶之三。三,盖桀东方之党也。其战胜攻取之迹,皆在今河南、山东。则其所都,必跨今商丘、夏邑、永城三县境之薄矣。《礼记·缁衣》引《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注》:“天,当为先字之误。”夏之邑在亳西。夏都阳城,薄县在其东,商与偃师、顾在其西,此则《孟子》“汤居亳,与葛为邻”之铁证也。《孟子》言:“伊尹五就汤,五就桀。”《史记》言:“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后归于亳。”《书大传》:“夏人饮酒,醉者持不醉者,不醉者持醉者,相和而歌,曰:盍归于亳?盍归于亳?亳亦大矣。故伊尹退而闲居,深听乐声。更曰:觉兮较兮!吾大命格兮!去不善而就善,何不乐兮?伊尹入告于桀,曰:大命之亡有日矣。桀僴然叹,哑然笑,曰:天之有日,犹吾之有民也。日亡,吾乃亡矣。是以伊尹遂去夏适汤。”所谓先见也。郑释先见,谓“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似迂曲。如此,非谓夏本在亳西不可,则汤始居商之说不可通。吾旧疑西邑夏乃别于夏之既东言之,疑桀尝自阳城迁居旧许,故得与昆吾同日亡。然此说了无证据,亦不能立。似不如释尹躬先见即为尹初就夏之为直捷也。然汤始居商,后迁偃师,亦自有其佐证。《太平御览·皇王部》引《韩诗内传》曰:“汤为天子十三年,百岁而崩。葬于征。今扶风征陌是也。”

《韩诗》当汉时,传授甚盛。刘向治《鲁诗》,与《韩诗》同属今文,《韩诗》果有此说,刘向岂得不知,而云殷汤无葬处乎?然则征陌汤冢,盖汤后裔,如《史记》亳王之类;或其先祖耳。然传者以为汤冢,则亦汤尝居关中之证也。《书大传》谓汤网开三面,而“汉南诸侯闻之归之四十国”,亦必居关中,乃能通武关之道,如周之化行江汉矣。《盘庚》:“不常厥邑,于今五邦。”《正义》:“郑、王皆云:汤自商徙亳,数商、亳、嚣、相、耿为五。”郑说商国在太华之阳。自商徙亳,即谓其自本封之商,徙居偃师。《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汤受命而王,作宫邑于下洛之阳。”亦指偃师言之也。《孟子》谓“伊尹耕于有莘之野,汤三使往聘之”,《史记》则谓“阿衡欲干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吕览·本味》云:“有侁氏女子采桑,得婴儿于空桑之中,献之其君。其君令烰人养之,察其所以然,曰:其母居伊水之上,孕,梦有神告之曰:臼出水而东走,毋顾。明日,视臼,出水,告其邻,东走,十里而顾,其邑尽为水,身因化为空桑,故命之曰伊尹。此伊尹生空桑之故也。长而贤。汤闻伊尹,使人请之有侁氏。有侁氏不可。伊尹亦欲归汤。汤于是请取妇为昏,有侁氏喜,以伊尹媵女。”“故命之曰伊尹”,黄氏东发所见本作“故命之曰空桑”,盖是。如今本,文义不相衔接。身化空桑,迹涉荒怪。谓阿衡得氏,由其母居伊水,难可依从。尹之氏伊,盖由后居伊水,故后人以其母事附会之邪?有莘者,周太任母家,其地在洽之阳,有渭之涘,今陕西合阳县是也。伊尹始臣有莘,后居伊水;亦汤初居商,终宅偃师之一证矣。统观诸说,汤盖兴于关中,此犹周文王之作丰,武王之宅镐也。其战胜攻取,则在薄县,犹周公之居东以戡三监也。终宅偃师,犹武王欲营洛邑,而周公卒成其志也。世之相去五百有余岁,事不必相师也,而其攻战之略,后先一揆,岂不诡者!商、周之得天下殆同,特周文、武、周公相继成之,汤则及身戡定耳。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