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 (五四九)国子太学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五四九)国子太学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4:07

(五四九)国子太学

国子学与太学,初本是二,后乃合而为一。

古代平民,学于其所居之里之校,秀者升入其乡之庠序,自庠序升于司徒,入于大学。贵族则学于其家门侧之塾。师氏、保氏门闱之学,公宫南之左之小学,与家塾皆一物也,贵族出于此,亦入于大学。故平民登进,较之贵族,多一节级。然既入大学,即与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等夷矣。详见《古学制》条。汉世博士弟子,太常**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在郡、国、县、道、邑者,令、相、长、丞上二千石,二千石察可者,得与计偕;尤绝无限制。后汉虽有大将军至六百石遣子入学之令,亦未闻其较平民多占便宜,可谓荡荡平平矣。自国子学立,而此局乃一变。

《宋书·礼志》云:“魏文帝黄初五年,立太学于洛阳。齐王正始中,刘馥上书曰:黄初以来,崇立太学,二十余年,而成者盖寡。由博士选轻,诸生避役,高门子弟,耻非其伦,故无学者。虽有其名而无其实,虽设其教而无其功。宜高选博士,取行为人表,经任人师者,掌教国子。依遵古法,使二千石以上子孙,年从十五,皆入太学。明制黜陟,陈荣辱之路。不从。晋武帝泰始八年,有司奏:太学生七千余人,才任四品,听留。诏:已试经者留之,其余遣还郡国。大臣子弟堪受教者,令入学。案此可见学生虽多,大臣子弟实少。咸宁二年,起国子学。盖《周礼》国之贵游子弟所谓国子,受教于师氏者也。”此为国子学设立始末。盖欲迫令贵游子弟入学而不能,乃为之别立一学耳。观其拟诸师氏,则固以小学视之。《宋书·百官志》言晋初置国子学,隶属太学,其等级固分明也。至南朝而其制一变。南朝皆无太学。陈宣帝太建三年、后主至德三年,皇太子皆释奠太学。然此等皆徒有其名而已。《齐书·礼志》载曹思文之表曰:“今之国学,即古之太学。晋初太学生三千人,案较之上引《宋书·礼志》所述泰始八年之数,已裁减过半矣。既多猥杂,惠帝时欲辨其泾渭,故元康三年,始立国子学。官品第五以上,得入国学。案“立国子学”,《晋书·本纪》在咸宁二年。《宋书·礼志》作“起国子学”。《晋书·职官志》云:“咸宁四年,武帝初立国子学,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盖屋宇起于二年,官制定于四年,生徒选补之法,实至元康三年而后定,故思文又云立于是年也。天子去太学入国学,以行礼也。太子去太学入国学,以齿让也。太学之与国学,斯是晋世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耳。”然则国学存而太学废矣。太学凡民可入,而国学限于贵游,是则去荡平之途而求私龙断也。

原晋所以设国子学者,实缘欲求高门子弟之入学。其求高门子弟入学,则以此辈专务交游也。《三国·魏志·董昭传》:昭上疏陈末流之弊曰:“当今年少,不复以学问为本,专更以交游为业;国士不以孝弟清修为首,乃以趋势游利为先。合党连群,互相褒叹,以毁訾为罚戮,用党誉为爵赏。附己者则叹之盈言,不附者则为作瑕衅。”此本汉末太学中之弊风,特以遭逢丧乱,学校丘墟,而此风未改,故初在学校中者,后又出于学校外耳。《晋书·傅玄传》:玄于武帝初上疏,言“汉、魏百官子弟,不修经艺而务交游,徒系名于太学,不闻先王之风”;又言“今圣明之政资始,而汉、魏之失未改,散官众而学校未设”,盖以此也。此事关键,首在其用人之能核实,次亦视其果能驱人入学与否。用人果能核实,游谈将不禁自止。不能驱人入学,则国子学亦与太学等耳。所谓高门子弟者,岂诚以羞与避役者伍而不入学哉?抑因避役而入学,固情有可矜,然为政之道,当清简赋役,不能豢避役者于学中,则当时猥杂之徒,虽一举而尽汰之可也。而又不能,而乃为之别立一学,不诚无具矣哉?

然晋世所行之政,亦迄未收效也。以国学代太学,盖始于宋,晋世尚未有此意,故东渡后,建武元年,即立太学。《晋书·本纪》。此事由王导、戴邈。导之言曰:“人知士之所贵,由乎道存,则退而修其身。修其身以及其家,正其家以及于乡,学于乡以登于朝。反本复始,各求诸己,则敦朴之业著,浮伪之道息。”欲“使朝之子弟,并入于学”。《宋书·礼志》。邀亦言:“贵游之子,未必有斩将搴旗之才,亦未有从军征戍之役。”宜“及盛年,讲求道艺”。《宋书·礼志》。咸康三年,既立太学,复议国学。设立未几,又复遣散。《晋书·成帝纪》:咸康三年,正月,立太学。《袁瑰传》:除国子祭酒,上疏曰:“若得给其宅地备其学徒,粗有其官,则臣之愿也。”疏奏,成帝从之。国学之兴,自瑰始也。《宋书·礼志》,以疏为瑰与太常冯怀同上,事在咸康三年,云:“疏奏,帝有感焉。由是议立国学,征集生徒。而世尚庄、老,莫肯用心儒训。穆帝永和八年,殷浩西征,以军兴罢遣。由此遂废。”自咸康三年至永和八年,凡十六年。至孝武帝时,乃二学并立。《晋书·孝武帝纪》:太元九年,四月,增置太学生百人。十年,二月,立国学。事由谢石之奏,见《晋书》本传及《宋书·礼志》。《宋书》载其疏辞,谓上于太元元年,盖当作九年,因字形近而误。疏有“皇威遐震,戎车方静”之语,盖指淝水之捷言之,事在太元八年也。其事由于谢石。史称“烈宗纳其言,选公卿二千石子弟为生,增造庙屋一百五十五间,而品课无章,士君子耻与其列”。国子祭酒殷茂言之曰:“自学建弥年,而功无可名。惮业避役,就存者无几。或假托亲疾,真伪难知。声实浑乱,莫此之甚。臣闻旧制,国子生皆冠族华胄,比列皇储,而中者混杂兰艾,遂令人情耻之。窃谓群臣内外,清官子侄,普应入学,制以程课。今者见生,或年在扞格,方圆殊趣,宜听其去就,各从所安。”又庾亮在武昌,开置学官,其教亦言:“人情重交而轻财,好逸而恶劳。学业致苦,而禄答未厚,由捷径者多,故莫肯用心。”又言:“若非束修之流,礼教所不及,而欲阶缘免役者,不得为生。”然则贵游不入,而避役者群集,在太学未闻有改,而国学又复如此;即地方设学,亦不能免也。此积习不易变,南朝盖患其猥杂,故径独立国学,然非政体也。

强高门子弟入学,太元十年,盖颇收效。然《宋书·五行志》云:“太元十年,正月,立国子学。学生多顽嚚,因风放火,焚房百余间。”《晋书·五行志》略同。盖即高门子弟之所为也。历代学校,亦多有所谓风潮,然未有如此次之无意识者,别见《学校风潮》条。当时所谓高门子弟者,其质量可知矣。设学不以教孤寒之士,而斤斤欲教此等人,不亦雕朽木而圬粪土之墙乎?

《北齐书·儒林传》曰:“齐制,诸郡并立学,置博士、助教授经。学生倶差逼充员。士流及豪富之家,皆不从调。备员既非所好,坟籍固不关怀,又多被州郡官人驱使,纵有游惰,亦不检治。”此则入学而不能避役,因之非差逼莫肯充员。又魏、晋以降之一变局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