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五)明初国子生
明初待国子生之厚,可谓旷古无伦,然其督之亦极严。《明史·选举志》云:“监丞置集愆簿,有不遵者书之。再三犯者决责,四犯者至发遣安置。”然《宋讷传》云:“讷既卒,帝思之。诫诸生守讷学规。违者罪至死。”则有不止于发遣、安置者矣。《志》又云:“省亲、毕姻回籍限期,以道里远近为差,违限者谪选远方典史,有罚充吏者。”然《胡俨传》云:“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祭酒。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俨至,即奏除之。”则又有不止于谪选及罚充吏者矣。不徒督学生严也,即于教官亦然。《选举志》云:“太祖时,教官考满,兼核其岁贡生员之数。后以岁贡为学校常例,府、州、县学各一人。翰林考试,不中者遣还,提调教官罚停廪禄。”“洪武二十六年,定学官考课法,专以科举为殿最。九年任满,核其中式举人,府九人、州六人、县三人者为最。其教官又考通经,即与升迁。举人少者为平等,即考通经亦不迁。举人至少及全无者为殿,又考不通经,则黜降。”然《奸臣传》云:陈瑛,“成祖北巡,皇太子监国。有学官坐事谪充太学膳夫者,皇太子令法司与改役,瑛格不行。”则亦有不止于黜降者矣。法令贵乎能行,徒法不行,犹无法也。考试无至公之理;学生天资及境遇,亦万有不齐;以其得举之多寡,定教官之殿最,自窒碍而难行,故其后此法遂废。至于教官之学问,亦应有进而无退,则于理极明。故至清季,学使按临,教官仍须考试。然以吾所见,则教官倩不知谁何之人,自作自无不可,然学使按临,教官多忙碌,故假倩者多。作文一篇投之,学使则依县分之先后,以定其名次而已。如吾郡八县,武进第一,阳湖第二,无锡第三,金匮第四,宜兴第五,荆溪第六,江阴第七,靖江第八,教官名次之先后,亦恒如之。行法如此,真堪一噱。
明于国子生,任之亦极重。洪武二十六年,尽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其为四方大吏者无算。台谏之选,亦出于太学。其常调者,乃为府州县六品以下官。亦见《选举志》。其时士之能自效者亦不少。鱼鳞图册,为明、清两代赋役之法所依,迄民国犹沿之,即国子生武淳等所定也。事在洪武二十年,见《明史·食货志》及《古朴》《吕震传》。又洪武十年,户部奏天下税课司局征商不如额者百七八十处,遣中官、国子生及部委官各一人核实,立为定额。永乐七年,遣御史、监生于收课处榷办课程。亦见《食货志》。则于庶政,委任之者多矣。监生之历事,犹进士之观政。陆桴亭论用人云:“旧制,举进士,必分试九卿衙门观政,每衙门约三十余人。堂长、司僚,与之朝夕而试之事,会其实以上于天官。天官籍注,以定铨选。随才授职,职必久任。故洪、永时得人为盛。今之观政,则不过随班作揖而已。名存实亡,可慨也夫!”洪、永时,进士之观政者如此,监生之历事者可知。人材多出于其中,亦有由也。《选举志》又言:“明初优礼师儒,教官擢给事、御史。”此亦非徒优礼,盖其时之教官,亦多用通知政事者为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