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 > 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

咪咕公版·两晋南北朝史 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3:38

第三节 儒玄诸子之学上

世皆称晋、南北朝,为佛、老盛行,儒学衰微之世,其实不然。是时之言玄学者,率以《易》、《老》并称,(梁时,《庄》、《老》、《周易》,总谓三玄,见《颜氏家训·勉学篇》。)即可知其兼通于儒,匪专于道。少后,佛家之说寖盛,儒、道二家,多兼治之,佛家亦多兼通儒、道之学。三家之学,实已渐趋混同。中国向来,宗教、哲学,与人伦日用之轨范,并不分张儒、释、道称为三教,并行不悖,正以其名虽异,其实则无大不同耳。然斯时史籍所载,仍有所谓儒家之学者,与释道鼎足而立,其故何欤?曰:此由儒家之中,自分两派:一派好讲原理,寖与释、道同流,又一派则仍守其汉末以来,支离破碎之旧习耳。先秦诸子,本皆志在经世。汉武以后,儒家独盛,思自效于世者,自无不兼通其说。即儒家,亦或兼采异家以自益。汉昭帝时,贤良文学与御史大夫论议,犹各执所见不相中,逮新莽变法,王田而外,兼行五均、六管,则儒、法二家,寖合为一,即其明证。然学士大夫之吾欲云云者,无不与社会组织不相容,说虽不同,其为不可行则一,故新莽变法,卒至败绩。自斯以后,学士大夫,乃觉皇惑无主,不敢复言经世;有言之者,则皆昧于情实,泥于古人之迹,谓践之即足以为治。加以积古相传之迷信,至汉末而大张。新莽既以之图篡,光武亦借以惑民,图谶之说,遂为一世所宗尚。明哲之士,自将褰裳去之。此玄学之所由兴。然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自有守旧而不变者,此则当时之所谓儒学也。故核其实,当时之所谓儒学,实只前此儒学中之一派,而不足以揽其全也。

此派之锢蔽,果何如乎?《隋书·经籍志》引《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成一艺”之说,而訾当世之学者曰:“学不心解,专以浮华相尚。豫造杂难,拟为仇对。驰骋烦言,以紊彝叙。”此与汉世碎义逃难,徒争胜于口舌间者,又何以异?《颜氏家训·勉学篇》云:“汉时贤俊,皆以一经弘圣人之道。上明天时,下该人事。用此致卿相者多矣。末俗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故士大夫子弟,皆以博涉为贵,不肯专儒。梁朝皇孙已下,总丱之年,必先入学,观其志尚。出身已后,便从文吏,略无卒业者。(《周书·儒林传论》云:前世通六艺之士,莫不兼达政术,故云拾青紫如地芥。近代守一经之儒,多暗于时务,故有贫且贱之耻。虽通塞有命,而大抵皆然。两汉之朝,重经术而轻律令。其聪明特达者,咸励精于专门。以通贤之质,挟黼藻之美。大则必至公卿,小则不失守令。近代之政先法令而后经术。其沉默孤微者,亦笃志于章句。以先王之道,饰腐儒之姿,达则不过侍讲、训胃,穷则终于弊衣箪食。盖好尚之道殊,遭遇之时异也。其言,与颜氏此论相发明。)冠冕为此者,则有何胤、刘、明山宾、周舍、朱异、周弘正、贺琛、贺革、萧子政、刘绦等,兼通文史,不徒讲说也。洛阳亦闻崔浩、张伟、刘芳,邺下又见邢子才。四儒者,虽好经术,亦以才博擅名。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里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相与专固,无所堪能。问一言辄酬数百。责其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未有驴字。使汝以此为师,令人气塞。孔子曰:学也禄在其中矣。今勤无益之事,恐非业也。夫圣人之书,所以设教。但明练经文,粗通注义,常使言行有得,亦足为人。何必仲尼居即须两纸疏义?燕寝、讲堂,亦复何在?以此得胜,宁有益乎?光阴可惜,譬诸逝水,当博览机要,以济功业。必能兼美,吾无间焉。俗间儒士,不涉群书,经纬之外,义疏而已。吾初入邺,与博陵崔文彦交游。尝说王粲集中难郑玄《尚书》事。崔转为诸儒道之。始将发口,悬见排蹙。云文集止有诗、赋、铭、诔,岂当论经书事乎?且先儒之中,未闻有王粲也。崔笑而退,竟不以粲集示之。魏收之在议曹,与诸博士议宗庙事,引据《汉书》。博士笑曰:未闻《汉书》,得证经术。魏便忿怒,都不复言,取《韦玄成传》掷之而起。博士一夜共披寻之,达明,乃来谢曰:不谓玄成如此学也。”当时经生锢蔽之状,可以想见。盖世自有不知体要,妄矜博洽,实极固陋之人,此时皆归于儒,遂致其术一蹶而不复振耳。《旧唐书·儒林·徐文远传》云:时有大儒沉重,讲于大学,听者常千余人。文远就质问,数日便去。或问曰:“何辞去之速?”答曰:“观其所说,悉是纸上语耳,仆皆已先诵得之。至于奥赜之境,翻似未见。”所知悉是纸上语,此其所以施之世务,无一而可也。不特此也。《隋书·儒林·房晖远传》云:晖远以隋高祖时,擢为国子博士。会上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既策问讫,博士不能时定臧否。祭酒元善怪问之。晖远曰:“江南、河北,义例不同。博士不能遍涉。学生皆持其所短,称己所长,博士各各自疑,所以久而不决也。”祭酒因令晖远考定之。晖远览笔便下,初无疑滞。有不服者,晖远问其所传义疏,辄为诵之,然后出其所短。自是无敢饰非者。所试四五百人,数日便决。诸儒莫不推其通博,皆自以为不能测也。江南、河北之说,晖远果能皆通乎?得毋其所谓通者,亦如张吾贵之于《左氏》邪?(见上节。)《北史·儒林·徐遵明传》云:与刘献之、张吾贵皆河北聚徒教授。遵明见郑玄《论语序》云书以八寸策误作八十宗,因曲为之说,其僻皆如此。献之、吾贵又甚焉。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以此为师,不诚令人气塞乎?即诚通明者,于世事复何所益?南北朝儒家,最为后人所推服者,曰勤于三礼之学,议郊庙典礼,辨丧服精粗,果有益于生民乎?曷怪才智之士,望望然去之也?

试就当时经学之传授观之,亦可见其专固衰敝焉。据《隋书·经籍志》:诗家之学,《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惟《毛诗》、《郑笺》独立。《书》则欧阳、大、小夏侯,并亡于永嘉之乱。杜林所传《古文尚书》,贾逵为之作训,马融作传,郑玄亦为之注者独行。又有所谓孔安国《古文尚书》者。云:“鲁恭王坏孔子旧宅,得其末孙惠所藏之书,字皆古文,安国以隶古字写之,合成五十八篇,为之作《传》。会巫蛊事起,不得奏上。私传其业于都尉朝,朝授胶东庸生,谓之《尚书》古文之学。而未得立。至东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得安国之《传》奏之。时又阙《舜典》一篇。齐建武中,吴姚兴方于大桁市得其书,奏上。比马、郑所注,多二十八字。于是始列国学。”此即近世累加考证,断言其伪之《伪古文尚书》也。梁、陈所讲,有孔、郑二家,齐代惟传**,至隋,孔、郑并行,而郑氏甚微。礼:汉世《礼经》,惟指今之《仪礼》,魏、晋已降乃与《礼记》、《周官》并列,称为三礼。《隋志》云:“郑玄传小戴之学。后以古经校之,取其于义长者作注,为郑氏学。”此郑于《礼经》,糅合今古二家也。又云:“汉时有李氏,得《周官》,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以千金,不得。遂取《考工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至王莽时,刘歆始置博士,以行于世。河南缑氏杜子春,受业于歆,因以教授。是后马融作《周官传》,以授郑玄。玄作《周官注》。”案《周官》本非《礼经》之类。刘歆歆所欲立者为《逸礼》,据《礼记郑注》,《投壶》、《奔丧》,皆同《逸礼》,亦非《周官》之伦。《考工记》与《周官》,又不同物,安可相补?其说之牴牾不仇如此,则知出自河间献王之说,亦系子虚乌有之谈。《隋志》又云:“河间献王又得仲尼弟子及后学者所记一百三十一篇,献之。时亦无传之者。刘向考校经籍检得,因第而叙之。而又得《明堂阴阳记》三十三篇,《孔子三朝记》七篇,《王氏、史氏记》二十一篇,《乐记》二十三篇。凡五种,合二百十四篇。戴德删其烦重,合而记之,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记》。而戴圣又删大戴之书为四十六篇,谓之《小戴记》。汉末,马融遂传小戴之学。融又足《月令》一篇,《明堂位》一篇,《乐记》一篇,合四十九篇。而郑玄受业于融,又为之注。”百三十一篇,出于河间献王,说亦无据。《汉志》礼家:《记》百三十一篇。自注云:“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盖本今学。《志》又有《明堂阴阳》三十三篇,《王史氏记》二十一篇,合《记》百三十一篇,凡百八十五。此外《曲台后苍记》,后苍为二戴之学所自出,其记盖与二戴之书相同。《中庸说》、《明堂阴阳说》皆说。《周官经》、《周官传》,别为一家。《军礼司马法》,乃班氏所入。《封禅议》、《封禅群祀议奏》皆汉时物。惟《古封禅群祀》,亦记之伦。其书凡十九篇,合百八十五得二百有四,与《释文叙录》引刘向《别录》云古文记二百四篇者相当。《叙录》又引陈邵《周礼叙》云:“戴德删古礼二百四篇为八十五篇,谓之《大戴礼》。戴圣删《大戴礼》为四十九篇,是为《小戴礼》。后汉马融、卢植,考诸家同异附戴圣篇章,去其繁重,及所叙略,而行于世,即今之《礼记》是也。郑玄亦依卢、马之本而注焉。”今《礼记》四十九篇,《曲礼》、《檀弓》、《杂记》皆分上下,合为一篇计之则四十六,分为二篇计之则四十九,故《隋志》云小戴之书四十六,陈邵云四十九。四十六加八十五,适百三十一。盖七十子后学所记,大戴取其八十五,小戴取其四十六耳。小戴书本今学,然至马、郑为之,则亦杂糅今古矣。《隋志》云:“今《周官》六篇,《古经》十七篇,《小戴记》四十九篇,凡三种,惟郑注立于国学,其余并多散亡,又无师说。”则礼家之学,惟郑氏专行也。《易》:《隋志》云:“后汉施、孟、梁丘、京氏,凡四家并立。汉初,又有东莱费直传《易》。其本皆古字,号曰《古文易》。以授琅邪王璜,璜授沛人高相,相以授子康及兰陵毋将永,故有费氏之学,行于人间。而未得立。后汉陈元、郑众,皆传费氏之学。马融又为其《传》,以授郑玄。玄作《易注》。荀爽又作《易传》。魏代王肃、王弼,并为之注。自是费氏大兴,高氏遂衰。梁丘、施氏、高氏,亡于西晋。孟氏、京氏,有书无师。梁、陈郑玄、王弼二注,列于国学。齐代惟传**。至隋,王注盛行,郑学寖微,今殆绝矣。”案高氏之学,亦出费氏,不可云费氏兴而高氏衰。盖出于费氏之高氏衰,而其后起之郑氏,与之代兴,至最后,则又为王弼所夺耳。《春秋》:《隋志》云:“后汉《公羊》有严氏、颜氏之学,与《穀梁》三家并立。《左氏》:建武中,尚书令韩歆请立而未行。陈元又上书讼之。乃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封卒,遂罢。然诸儒传《左氏》者甚众。其后贾逵、服虔,并为训解。至魏,遂行于世。晋时,杜预又为《经传集解》。《穀梁》范宁注,《公羊》何休注,《左氏》服虔、杜预注,俱立国学。然《公羊》、《穀梁》,但试读文而不能通其义。后学三传通讲,而《左氏》惟传服义。至隋,杜氏盛行,服义及《公羊》、《穀梁》寖微,今殆无师说。”盖《左氏》行而《公》、《穀》微,《左氏》之中,杜又代贾、服而起也。《五经》而外,诵习所先,厥惟《孝经》、《论语》已见上节。《孝经》:《隋志》云:“遭秦焚书,为河间人颜芝所藏,汉初,芝子贞出之,凡十八章。而长孙氏,博士江翁,少府后仓,谏议大夫翼奉,安昌侯张禹,皆名其学。又有《古文孝经》,与《古文尚书》同出。而长孙有《闺门》一章。其余经文,大较相似。篇简缺解,又有衍出三章,并前合为二十二章。孔安国为之《传》。至刘向典校经籍,以颜本比古文,除其繁惑,以十八章为定。郑众、马融,并为之注。又有《郑氏注》,相传或云郑玄。其立义与玄所注余书不同,故疑之。梁代,安国及郑氏二家,并立国学,而安国之本,亡于梁乱。陈及周、齐,惟传郑氏。至隋,秘书监王劭,于京师访得《孔传》,送至河间刘炫,炫因序其得丧,述其议疏,讲于人间。渐闻朝廷。后遂著令,与郑氏并立。儒者喧喧,皆云炫自作之,非孔旧本,而秘府又先无其书。”案郑玄晚主古学,早岁则治今文。《御览》引其《孝经注叙》,谓作于避难南城山时,严铁桥云:玄盖尝避党锢之难,时尚未治古文,故立说与后来不同,其注初不必伪。(据皮鹿门说,见所撰《孝经郑注疏》。)若孔安国传之伪,则不俟论矣。《论语》:《隋志》云:“汉初有齐、鲁之说,其齐人传者二十二篇,鲁人传者二十篇。张禹本授《鲁论》,晚讲《齐论》,后遂合而考之,删其烦惑,除去《齐论》《问王》、《知道》二篇,从《鲁论》二十篇为定,号《张侯论》。周氏、包氏,为之章句。马融又为之训。又有《古论语》,与《古文尚书》同出。章句烦省,与《鲁论》不异。惟分《子张》为二篇,故有二十一篇。孔安国为之《传》。汉末,郑玄以《张侯论》为本,参考《齐论》、《古论》而为之注。魏司空陈群,大常王肃,博士周生烈,皆为义说。吏部尚书何晏又为《集解》。是后诸儒多为之注。《齐论》遂亡。《古论》先无师说。梁、陈之时,惟郑玄、何晏,立于国学,而郑氏甚微。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亦汉末今古杂糅之学,与魏、晋后杂有玄谈之说并行者也。《齐书·刘陆澄传论》云:“西京儒士,莫有独擅。东都学术,郑、贾先行。康成生炎汉之季,训义优洽。一世孔门,褒成并轨。故老以为前修,后生未之敢异。而王肃依经辨理,与硕相非。爰兴《圣证》,据用《家语》。外戚之尊,多行晋代。”今案《隋志》:肃于《诗》、《书》、《三礼》、《易》、《左氏》、《孝经》、《论语》,皆有注解。又有《孔子家语》二十卷,《隋志》云王肃解,而后人以为肃所私定。《孔丛子》七卷,亦肃所伪为。《圣证论》十二卷,则肃所造以难郑者。盖肃当汉、魏之际,亦为遍注群经之人,其才力实与郑玄相亚。晋世《诗》家或申王难郑,或右郑排王。言《礼》者亦各有左右。《尚书伪孔安国传》,虽不能定为何人,其说与肃同流,则无疑义。《魏书·儒林传》云:“汉世郑玄并为众经注解,服虔、何休,各有所说。玄《易》、《书》、《诗》、《礼》、《论语》、《孝经》,虔《左氏春秋》,休《公羊传》,大行于河北。王肃《易》亦间行焉。晋世杜预注《左氏》,预玄孙坦,坦弟骥,于刘义隆世,并为青州刺史,传其家业,故齐地多习之。”《北齐书·儒林传》云:“经学诸生,多出魏末大儒徐遵明门下。”遵明于《易》、《书》、《三礼》,皆传郑氏,《春秋》则服氏。其《毛诗》则出魏朝博陵刘献之。王弼之《易》,河南及青、齐之间多讲之,然师训甚寡。孔氏《古文尚书》,武平末,河间刘光伯、信都刘士元得费甝《义疏》,乃留意焉。《左传》,河外诸生,俱伏膺杜氏。河北有姚文安、秦道静,初学伏氏,后兼讲杜。以上所说,《北史》皆同,而又总括之曰:“江右:《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合诸说而观之,则今文之学,除《公羊》一经外皆亡;魏、晋新起之学,与汉世旧有之学,分庭抗礼,而南偏于新,北偏于旧;至隋世统一之后,则北又入于南也。然不论何派,皆系经生之业,支离破碎,无益世务。较有思理之士,皆折而入于他途矣。《魏书·儒林传》:陈奇,常非马融、郑玄,解经失旨,志在著述《五经》。始著《孝经》、《论语》,颇传于世,为缙绅所称。奇后为游雅所陷,(见第二十二章第七节。)即由雅“赞扶马、郑”而奇非之也。《隋志》云:《诗》惟毛、郑独立。又云:又有《业诗》,奉朝请业遵所注,立义多异,世所不行。又梁有《礼记》十二卷,业遵注,亡。此等无论其说善否,要为别有所见,或唐世啖助、赵匡之先驱。张雕虎之为人,颇有抱负,已见第十四章第四节。《北齐书·儒林传》:刘昼,撰《高才不遇传》三篇。皇建、大宁之朝,又频上书,言亦切直。多非世要,终不见收采。自谓博物奇才,言好矜大。每云:“使我数十卷书行于世,不易齐景之千驷也。

”《隋书·儒林传》:马光,开皇初,高祖征山东义学之士,与张仲让、孔笼、窦士荣、张黑奴、刘祖仁等俱至,并授大学博士,时人号为六儒。然皆鄙野无仪范,朝廷不之贵也。士荣寻病死。仲让未几告归乡里。著书十卷。自云:“此书若奏,我必为宰相。”又数言玄象事。州县列上其状,竟坐诛。孔笼、张黑奴、刘祖仁未几亦被谴去,惟光独存。此等人或亦王通之流,然当时皆不之重也。

儒生兼通道、释之学者,此时实不胜枚举。《晋书·儒林传》:徐苗,尝作《五经同异评》,又依道家著《玄微论》,前后所造数万言。卒,遗命濯巾浣衣,榆棺杂砖,露车载尸,苇席瓦器而已。此杨王孙之志也。又《范宣传》:庾爰之问宣曰:“君博学通综,何以大儒?”宣云:“正始以来,世尚老、庄,逮晋之初,竞以裸袒为高,仆诚大儒,然丘不与易。”宣言谈未尝及老、庄。客有问:“人生与忧俱生,不知此语何出。”宣云:“出《庄子·至乐篇》。”客曰:“君言不读《老》、《庄》,何由识此?”宣笑曰:“小时尝一览。”时人莫之测也。不治其学,而亦知其说,可见其学之盛行矣。《梁书·儒林传》:伏曼容,善《老》、《易》。尝云:“何晏疑《易》中九事,以吾观之,晏了不学也。故知平叔有所短。”(曼容子暅,幼传父业,能言玄理,见《良吏传》。)严植之,少善《庄》、《老》,能玄言。贺玚子革,尝恨禄不及养。在荆州,历为郡县,所得俸秩,不及妻孥,专拟还乡造寺,以申感思。大史叔明,少善《庄》、《老》。三玄尤精解,当世冠绝。皇侃,性至孝。尝日限诵《孝经》二十遍,以拟《观世音经》。《陈书·儒林传》:沈德威,每自学还私室,即讲授,道、俗受业者,数十百人。全缓,治《周易》、《老》、《庄》。时人言玄者咸推之。张讥,笃好玄言。侯景寇逆,围城之中,犹侍哀大子于武德殿讲《老》、《庄》。陈后主在东宫,亦令于温文殿讲《庄》、《老》。所居宅营山池,植花果,讲《周易》、《老》、《庄》而教授焉。一乘寺沙门法才,法云寺沙门慧休,至真观道士姚绥,皆传其业。撰《老子义》十一卷,《庄子内篇义》十二卷,《外篇义》二十卷,《杂篇义》十卷,《玄部通义》十二卷。又撰《游玄桂林》二十四卷。龚孟舒,善谈名理。陆庆,值梁季丧乱,乃覃心释典,经论靡不该究。筑室屏居,以禅诵为事。由是传经受业者鲜焉。《南史·儒林传》:顾越,微言玄旨,咸尽其精微。特善《庄》、《老》。著《老子义疏》。《魏书·儒林传》:刘献之,注《涅槃经》,未就而卒。孙慧蔚。先单名蔚。正始中,侍讲禁内,夜论佛经,有惬帝旨,诏使加号惠蔚法师。卢景裕,好释氏,通其大义。天竺胡沙门道悕,每译诸经论,辄托景裕为之序。《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为南阳王绰师。绰死后,每至七日,及百日终,恒为请僧设斋,传经行道。《周书·儒林传》:卢光,好玄言,崇佛道。撰《道德经章句》,行于世。《儒林传》中人如此,可见释、老之震撼一世,儒家非极专固者,皆不容故步自封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