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秦汉史 > 第二节 儒术之兴

咪咕公版·秦汉史 第二节 儒术之兴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4:31

第二节 儒术之兴

中国自汉以后,儒术盛行,其事实始于武帝,此人人能言之。然武帝非真知儒术之人也。武帝之侈宫室,乐巡游,事四夷,无一不与儒家之道相背。其封禅及起明堂,则惑于神仙家言耳,非行儒家之学也。然儒术卒以武帝之提倡而盛行,何哉?则所谓风气既成,受其鼓动而不自知也。

《汉书·武帝本纪》:建元元年,冬,十二月,诏丞相、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丞相绾卫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奏可。此与后来之立《五经》博士,建元五年(前136)。为置弟子元朔五年(前124)。同其功。利禄之途,一开一塞,实儒术兴盛之大原因也。而武帝于其元年行之,《赞》所由美其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也。《董仲舒传》云:“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策,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案本纪:元光元年(前134),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五月,诏贤良,于是董仲舒、公孙弘等出焉。仲舒对策,事在五月,而十一月已举孝廉,则不得云仲舒发之。《通鉴》乃系其事于建元元年(前140),云不知在何时,惟建元元年(前140)举贤良著于纪,故系之。又疑纪言是年十一月初举孝廉为误。见《考异》。后人并有谓仲舒对策,实在建元元年者。然《封禅书》谓建元六年(前135)窦大后崩,其明年,征文学之士公孙弘等,《汉书·郊祀志》无此四字,盖为钞胥所删,昔人钞书,随手删节处甚多。自唐以前,《汉书》之传习,较《史记》为广,故其见删节亦较甚。《史》、《汉》相同处,《汉书》辞句,率较《史记》为简由此。后人谓孟坚有意为之,据之以言文字,则大缪矣。古人著书,袭前人处,率皆直录,事有异同,亦不删定,如《汉书·陈胜传》袭《史记》至今血食之文是也。何暇删节虚字邪?则弘之见擢,确在元光元年(前134)。纪言弘事不误,其言仲舒事不误可知。云举孝廉自仲舒发之者?盖初特偶行,得仲舒之言,遂为经制,抑本传辞不审谛,要未可据以疑本纪也。武帝即位,年仅十六,逾年改元,则十七耳。虽非昏愚之主,亦未闻其天纵夙成,成童未久,安知隆儒?即卫绾亦未闻其以儒学显,然则罢黜百家、表章《六经》之事,其为风气使然,无足疑矣。

魏其、武安之事,见于《史记》本传。曰:建元元年(前140),丞相绾病免。以魏其侯为丞相,武安侯为大尉。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迎鲁申公,欲设明堂,令列侯就国,除关,以礼为服制,以兴大平。举适诸窦宗室毋节行者,除其属籍。时诸外家为列侯,列侯多尚宗室,皆不愿就国,以故毁日至窦大后。大后好黄、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赵绾、王臧等务隆推儒术,贬道家言,是以窦大后滋不说魏其等。及建元二年(前139),赵绾请毋奏事东宫,窦大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大尉。《儒林传》:王臧、赵绾尝受《诗》申公,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驷马迎申公,以为大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大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二年请毋奏事东宫,则元年常奏事东宫可知。然则罢黜百家之事,虽谓大后可其奏可也。《儒林传》言大后召辕固生问《老子》书。固曰:“此是家人言耳。”大后怒,使入圈击豕。果为五千言之文,固即不说道家,岂得诋为家人言?疑大后所好者实非今《老子》书也。要之大后实无所知,其贼赵绾、王臧,非欲隆道而抑儒,特惑于外家之毁言耳。《五经》博士之立,事在建元五年(前136),大后亦尚未崩,未闻其争不立老子,此大后不疾儒术之证。以本无所知之人,而亦能可罢黜百家之奏,益知儒术之兴,由于时会也。

《礼书》曰:“秦有天下,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至于高祖,光有四海。叔孙通颇有所增益减损,大抵皆袭秦故。自天子称号,下至佐僚及宫室、官名,少所变改。孝文即位,有司议欲定仪礼。孝文好道家之学,以为繁礼饰貌,无益于治,躬化谓何耳。故罢去之。孝景时,御史大夫晁错,明于世务刑名,数干谏孝景曰:诸侯藩辅,臣子一例,古今之制也。今大国专治异政,不禀京师,恐不可传后。孝景用其计,而六国畔逆,以错首名,天子诛错以解难。是后官者,养交安禄而已,莫敢复议。今上即位,招致儒术之士,令共定仪。十余年不就,或言古者大平,万民和喜,瑞应辨至,乃采风俗,定制作。上闻之,制诏御史曰:盖受命而王,各有所由兴,殊路而同归,谓因民而作,追俗为制也。议者咸称大古,百姓何望?汉亦一家之事,典法不传,谓子孙何?化隆者闳博,治浅者褊狭,可不勉与?乃以大初元年(前104),改正朔,易服色;封泰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云。”案《屈原贾生列传》,言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故。绛、灌之属害之。乃不用。然则其初亦有意于用之矣。贾山亦劝文帝定明堂,造大学,见《汉书》本传。《孝文本纪》言:鲁人公孙臣上书陈《终始传》五德事。言方今土德时,土德应,黄龙见,当改正朔、服色、制度。天子下其事。丞相张苍。推以为今水德始,罢之。十五年(前165),黄龙见成纪。天子乃复召公孙臣,以为博士,申明土德事。《封禅书》曰:与诸生草改历、服色事。是岁,《封禅书》作明年。新垣平见。《封禅书》云:帝使博士诸生刺《六经》中作《王制》,谋议巡狩封禅。十七年(前163),平以诈诛,帝乃怠于改正朔、服色之事。然则文帝且尝颇行之矣。谓其好道家之学,而谢有司之议,实不审之谈也。不特此也,秦始皇之怒侯生、卢生也,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大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兴大平指文学士言。《叔孙通传》云:秦时以文学征,待诏博士。伏生亦故秦博士。《儒林传》。然则始皇虽焚书,所用未尝无儒生。盖亦有意于改制度、兴教化之事矣。其任法为治,特因天下初定,欲以立威,使其在位岁久,自以晏然无复可虞,亦未必不能为汉武之所为也。然则法制度,兴教化,乃晚周以来,言治者之公言,自秦始皇至汉文、景,非有所未皇,则谦让而不能就其事耳。至于武帝,则有所不让矣。夫欲法制度,定教化,固非儒家莫能为。故儒术之兴,实时势使然,不特非武帝若魏其、武安之属所能为,并非董仲舒、公孙弘辈所能扶翼也。然武帝终非能知儒术之人也。叔孙通之为汉立朝仪也,征鲁诸生三十余人。有两生不肯行。曰:“礼乐,积德百年而后可兴也,今死者未葬,伤者未起。”

两生盖谓通将大有所为,不知其仅以折夫拔剑击柱者之气也。《礼书》訾通多袭秦故,于官名少所变改;其言孝景,则并晁错之削弱诸侯,亦以为议礼之事;贾生为官名,悉更秦之故;赵绾、王臧亦欲令列侯就国,除关;然则汉儒之言改制者,其所苞盖甚广,非徒改正朔、易服色,无与实际之事而已。今《史记》、《礼书》已亡,武帝之所定者,已不可见,度不过仪文之末。何则?苟有大于此者,节文度数,虽不可得而详,后人必有能言其略者也。《汉书·武帝纪》言大初元年(前104),改历,用夏正,色上黄,数用五,定官名,协音律。今观《百官公卿表》,武帝于秦官实少所变改,则其所定者皆琐细不足道可知。当时议者,或欲俟诸大平之后,乃采风俗,定制作;此六字最精。采风俗而后定制作,所谓因人情而为之节文,其所定者,必皆切于民生实用,非如后世之制礼者徒以粉饰视听,民莫之知,而其意亦本不欲民之知之也。或则高谈皇古;盖皆不肯苟焉而已。而武帝则徒欲其速成,虽褊狭有所不恤。其曰汉亦一家之事,非知五帝不袭礼,三皇不沿乐之义,特恶夫高议难成而已。自是以后,所谓礼乐者,遂徒以饰观听,为粉饰升平之具,而于民生日用无与焉,岂不哀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