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隋唐五代史 > 第一节 学校

咪咕公版·隋唐五代史 第一节 学校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3:50

第二十三章

隋唐五代学术

第一节 学校

隋初有国子、太、四门、书、算五学,仁寿元年(601),废之,惟立太学一所,炀帝又复之,已见第二十一章第三节。论史者多訾文帝之不悦学,其实非也。《隋书·儒林传》曰:“曩之弼谐庶绩,必举德于鸿儒,近代左右邦家,咸取士于刀笔。然则古之学者,禄在其中,今之学者,困于贫贱。明达之人,志识之士,安肯滞于所习,以求贫贱者哉?此所以儒罕通人,学多鄙俗者也。”又曰:“自正朔不一,将三百年,师说纷纶,无所取正。高祖膺期纂历,平一宇内。顿天网以掩之,贲旌帛以礼之,设好爵以縻之。于是四海九州,强学待问之士,靡不毕集焉。天子乃整万乘,率百寮,遵问道之仪,观释奠之礼。博士罄悬河之辩,侍中竭重席之奥。考正亡佚,研核异同。积滞群疑,涣然冰释。于是超擢奇隽,厚赏诸儒。《本纪》:开皇二年十二月,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十年十一月,幸国子学,颁赏各有差。《儒林·房晖远传》:文帝尝令国子生通一经者,并悉荐举,将擢用之。京邑达于四方,皆启黉校。齐、鲁、赵、魏,学者尤多。负笈追师,不远千里。讲诵之声,道路不绝。中州儒雅之盛,自汉、魏以来,一时而已。”是文帝初尝有意于兴学,且颇收其效也。不特此也。《本纪》:开皇三年四月,“诏天下劝学行礼”。《柳机传》:族弟昂,高祖受禅,拜潞州刺史。昂见天下无事,可以劝学行礼,因上表曰:“陛下君临四海,因情缘义,为其节文,固已三百三千,事高前代。然下土黎献,尚未尽行。

臣谬蒙奖策,从政藩部,人庶轨仪,实见多阙。仰惟深思远虑,情念下民,渐被以俭,使至于道,臣恐业淹事缓,动延年世。若行礼劝学,道教相催,必当靡然向风,不远而就。”上览而善之。因下诏曰:“建国重道,莫先于学;尊主庇民,莫先于礼。自魏氏不竞,周、齐抗衡,分四海之民,斗二邦之力。务权诈而薄儒雅,重干戈而轻俎豆。民不见德,惟争是闻。朝野以机巧为师,文吏用深刻为法。风浇俗敝,化之然也。虽复建立庠序,兼启黉塾,业非时贵,道亦不行。其闲服膺儒术,盖有之矣?彼众我寡,未能移俗,然其维持名教,奖饰彝伦,微相弘益,赖斯而已。朕受命于天,裁成万物。去华夷之乱,求风化之宜。戒奢崇俭,率先百辟。轻徭薄赋,冀以宽弘。而积习生常,未能惩革。闾阎士庶,吉凶之礼,动悉乖方,不依制度。古人之学,且耕且餐。今者民丁非役之日,农亩时候之余,若敦以学业,劝以经礼,自可家慕大道,人希至德,岂止知礼节,识廉耻,父慈子孝,兄恭弟顺者乎?始自京师,爰及州郡,宜祗朕意,劝学行礼。”自是天下州县,皆置博士习礼焉。此即《本纪》所云三年四月之诏,读《机传》而可恍然于其所由来也。古之言儒学者,在朝廷之上,则思以此崇德化而缓刑诛;在闾阎之中,则思以此纳民于轨物,易争夺以和亲,使奢纵者知节。自今观之,不能先富后教,固终将徒托空言,然不能以此责古人。文帝于此二者,则可谓倦倦焉矣。而可谓之不悦学乎?

开皇九年(589)平陈,又下诏,言“武力之子,俱可学文。有功之臣,降情文艺,家门子侄,各守一经,令海内翕然,高山仰止。京邑庠序,爰及州县,生徒受业,升进于朝,未有灼然,明经高第。此则教训不笃,考课未精。明勒所由,隆兹儒训”。其期望之意尤笃。然其效终不可睹。乃有仁寿二年(602)废学之举。诏言“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其易辙之意可见。《儒林传序》谓“高祖暮年,不悦儒术,专尚刑名”。其实合前文观之,即知舍儒术而任刑名,乃历代相沿之积习,高祖特欲革之而未能耳。独指为不悦学,岂得事理之平?抑历代之于学校,皆视为粉饰升平之具,本不期其有何实效,故虽成具文,亦不失望,文帝则凡事务求实际,故睹其无效,即必从而裁撤之,则观其废学,正可见其初意之诚也。仁寿二年(602)废学之举:《本纪》云:国子学惟留学生七十人,大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七月,改国子为太学。《百官志》云:罢国子学,惟立太学一所。

《儒林传序》云:废天下之学,惟存国子一所,弟子七十二人。其《刘炫传》云:废国子、四门及州、县学,惟置太学博士二十人,学生七十二人。国子、太学之存废,《本纪》言之最悉,《志》《传》所言皆不具。七十二人之数,则当从《儒林传》。此盖法孔门弟子身通六艺者之数?唐初国子学置生七十二人,盖亦有所受之也?见下。炀帝好事文饰,正与其父相反,其复学,自亦徒有其名。《本纪》载大业元年闰七月之诏曰:“诸在家及见入学者,若有笃志好古,耽悦坟典,学行优敏,堪膺时务,所在采访,具以名闻,即当随其器能,擢以不次。若研精经术,未愿进仕者,可依其艺业深浅,门荫高卑,虽未升朝,并量准给禄。其国子等学,亦宜申明旧制,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儒林传》言:“炀帝即位,复开庠序。国子、郡县之学,盛于开皇之初。征辟儒生,远近毕至,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之下,纳言定其差次,一以闻奏焉。”其所以拂拭而磨厉之者,似亦甚至。然虚文安能收实效?《传》又言其“外事四夷,戎马不息,师徒怠散,盗贼群起,空有建学之名,而无弘道之实,其风渐坠,以至灭亡”,宜矣。

唐学制,见于《新书·选举志》。《志》曰:“凡学六,皆隶于国子监。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旧书·职官志》:“四门博士,掌教文武七品已上及侯、伯、子、男子之为生者,若庶人子为俊士生者。”则庶人之子,称为俊士。律学生五十人,书学生三十人,算学生三十人,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京、都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各五十人。下州四十人。京县五十人。上县四十人。中县、中下县各三十五人。下县二十人。《百官志》:西都、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府,大、中、下都督府,上州,皆文学一人,医学博士一人。

中、下州亦医学博士一人,而无文学。《注》云:“武德初,置经学博士、助教、学生。德宗即位,改博士曰文学。元和六年(811),废中、下州文学。京兆等三府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大都督府、上州各助教一人。中都督府学生五十人,下府、下州各四十人。贞观三年(629),置医学,有医药博士及学生。开元元年(713),改医药博士为医学博士。诸州置助教。写本草、百一集验方藏之。未几,医学博士、学生皆省。僻州少医药者如故。二十七年(739),复置医学生,掌四境巡疗。永泰元年(765),复置医学博士。三都、都督府、上州、中州,各有助教一人。三都学生三十人,都督府、上州二十人,下州十人。凡县,皆有经学博士、助教各一人,京县学生五十人,畿县四十人,中县以下各二十五人。”《旧书·职官志》:三府,经学博士一人,助教二人,学生八十人。医学博士一人,助教一人,学生二十人。大、中、下都督府,上、中、下州,各经学博士一人。助教,大、中都督府,上州各二人,下都督府,中、下州各一人。学生,大、中都督府,上州各六十人。下都督府、中州五十人,下州四十人。医学博士,大、中、下都督府,上、中、下州各一人。助教,大、下都督府,上、中州各一人,而中都督府、下州无文,疑佚夺。学生,大、中都督府,上州各十五人。下都督府,中、下州各十二人。京、畿、上、中、中下、下县,博士、助教各一人。学生,京县五十人,畿、上县各四十人,中、中下县各二十五人,下县二十人。《新书·百官志》:文学,县则州补,州则授于吏部,然无职事,衣冠耻之。可见其有名无实也。国子监生,尚书省补,祭酒统焉。州县学生,州县长官补,长史主焉。

凡馆二:门下省有弘文馆,生三十人。东宫有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凡博士、助教,分经授诸生。未终经者无易业。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学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凡《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周礼》《仪礼》为中经,《易》《尚书》《春秋公羊传》《穀梁传》为小经。通二经者,大经、小经各一,若中经二。通三经者,大经、中经、小经各一。通五经者,大经皆通,余经各一。《孝经》《论语》,皆兼通之。凡治《孝经》《论语》,共限一岁。《尚书》《公羊传》《穀梁传》各一岁半。《易》《诗》《周礼》《仪礼》各二岁。《礼记》《左氏传》各三岁。学书日纸一幅。间习时务策,读《国语》《说文》《字林》《三苍》《尔雅》。凡书学,《石经三体》限三岁,《说文》二岁,《字林》一岁。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丘建》《夏侯阳》各一岁,《周髀》《五经算》共一岁,《缀术》四岁,《缉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皆兼习之。《旧书·职官志》:算学生,二分其经,以为之业。习《九章》《海岛》《孙子》《五曹》《张丘建》《夏侯阳》《周髀》十五人。习《缀术》《缉古》十五人。其《记遗》《三等》,亦兼习之。旬给假一日。前假,博士考试。读者千言试一帖,帖三言。讲者二千言问大义一条,总三条。通二为第。

不及者有罚。岁终,通一年之业,口问大义十条。通八为上,六为中,五为下。并三下与在学九岁,律生六岁不堪贡者罢归。诸学生通二经,俊士通三经,已及第而愿留者,四门学生补太学,太学生补国子学。每岁五月有田假,九月有授衣假,二百里外给程。其不率教及岁中违程满三十日,事故百日,缘亲病二百日皆罢归。既罢,条其状,下之属所。五品以上子孙,送兵部准荫配色。每岁仲冬,州、县、馆、监举其成者,送之尚书省。此其教学选举之大略也。天宝五载(746),又置广文馆于国学,以领生徒为进士者。《新书·选举志》。亦见《旧书·本纪》。《旧书·职官志》云:“至德后废。”故《百官志》言国子监总国子、太、广文、四门、律、书、算凡七学焉。又有所谓崇玄学者,见第二十一章第五节。

《旧书·儒学传序》云:“高祖以义宁三年五月,初令国子学置生七十二员,取三品已上子孙。《新书》作子弟若孙。大学置生一百四十员,取五品已上子孙。四门学生一百三十员,取七品已上子孙。上郡学置生六十员,中郡五十员,下郡四十员。上县学生四十员,中县三十员,下县二十员。武德元年(618),诏皇族子孙及功臣子弟,于秘书外省,别立小学。《礼仪志》:武德七年二月,诏诸州有明一经已上,未被升擢者,本属举送,具以名闻,有司试策,皆加叙用,其吏民子弟,有识性明敏,志希学艺,亦具名申送。量其资品,并即配学。州县及乡,并令置学。太宗数幸国学,令祭酒、博士讲论。毕,赐以束帛。学士能通一大经已上,咸得署吏。又于国学增筑学舍一千二百间。大学、四门博士,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艺文。《本纪》:贞观三年九月,诸州置医学。六年二月,初置律学。凡三千二百六十员。其玄武门屯营飞骑,亦给博士,授以经业。有能通经者,听之贡举。

是时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俄而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高宗薄于儒术,尤重文吏。则天称制,国子祭酒,多授诸王及驸马都尉,至于博士、助教,惟有学官之名,多非儒雅之实。是时复将亲祠明堂及南郊,又拜洛、封嵩岳,将取弘文、国子生充斋郎行事,皆令出身放选,前后不可胜数。因此,生徒不复以经学为意,惟苟希徼幸。二十年间,学校顿时隳废矣。玄宗在东宫,亲幸大学。大开讲论。学官生徒,各赐束帛。及即位,数诏州县及百官荐举经通之士。《新书·选举志》:玄宗又敕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经,及未通经而聪明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即诸州贡举省试不第愿入学者亦听。《旧纪》:开元二十六年正月,制天下州县,每乡一学。仍择师资,令其教授。《通鉴》云:令天下州县,里别置学。又置集贤院。”

此唐人述玄宗以前儒学兴替之大概也。案高宗时,书、算、律学,皆废而复兴,《旧纪》:显庆元年十二月,置算学。三年九月。废书、算、律学。龙朔二年五月,复置律、书、算三学。三年正月,诏以书学隶兰台,算学隶秘阁,律学隶详刑寺。算学之置,《礼仪志》在显庆二年(657)。律、书、算三学之复,志在龙朔二年五月。并曾增置东都学生。《本纪》:龙朔二年正月,东都初置国子监,并加学生等员,均分于两都教授。《礼仪志》:东都置国子监丞、主簿、录事各一员,四门助教、博士、四门生三百员,四门俊士二百员。“中宗反正,诏宗室三等以下,五等以上,未出身愿宿卫及任国子生听之。其家居业成而堪贡者,宗正寺试送监举如常法。三卫番下日愿入学者,听附国子学、大学及律馆习业。蕃王及可汗子孙愿入学者,附国子学读书。”《新书·选举志》。虽情之不存,规制初未尝废也。至安、史乱后,物力艰难,乃欲承权舆而不可得矣。《旧书·礼仪志》言:“至德后兵革未息,国子生不能廪食,生徒尽散。堂墉颓废,常借兵健栖止。”至永泰二年(766),乃有补国子生、重造国学之举。此事全出鱼朝恩之妄诞,遂乃以宦人而高坐说《易》。陈教坊之乐于上庠,事见《旧书·礼仪志》及两《书·朝恩传》。事类儿戏,祗足发噱。然上元中,国子尝置大成生二十人,所以待之者颇厚。取已及第而聪明者为之。试书,日诵千言。并日试策。所业十通七然后补。其禄俸同直官。通四经。

业成,上于尚书,吏部试之。登第者加一阶放选,其不第则习业如初,三岁而又试,三试而不中选,乃从常调。见《新书·选举志》。永泰中,置两监生无定员,元和二年(807)定之。见《旧纪》及《新书·选举志》。西京:国子馆生八十人,太学七十人,四门三百人,广文六十人,律馆二十人,书、算馆各十人。东都:国子馆十人,太学十五人,四门五十人,广文十人,律馆十人,书馆三人,算馆二人。文宗好尚经术。郑覃又以名儒为宰相。大和七年八月,册皇太子永,降诏言:“皇太子方从师傅,传授六经。一二年后,当令齿胄国庠,以兴坠典。宜令国子选名儒宜五经博士各一人。其公卿士族子弟,明年已后,不先入国学习业,不在应明经、进士限。”《旧书·本纪》。此为天宝罢乡贡后之旷举。于是立五经博士。事在开成元年五月,见《旧书·本纪》及《郑覃传》。又于太学立石经。自中叶后,学校屡遭兵燹,虽度支告匮,恒率官俸兴修。元和十四年(819),文官料钱贯抽十文,以修国子监,已见第二十一章第八节。此事由郑馀庆建言,见《新书·馀庆传》。又《刘伯刍传》:孙允章,咸通中,改国子祭酒。建言群臣输光学钱治庠序,宰相五万,节度使四万,刺史万,诏可。

《旧书·昭宗纪》:大顺元年二月,宰相兼国子祭酒孔纬,以孔子庙经兵火,有司释奠无所,请内外文臣,自观察使、刺史,下及令、佐,于本官料钱上缗抽十文,助修国学,从之。犹袭元和故事也。群臣论议,若贾至、归崇敬等,亦甚以学校为重。至议见《旧书·本传》及《杨绾传》。其议关涉选举,选法不变,自无由行,可参看第二十一章第五节。崇敬欲改国学之名及官名,说颇迂缪,然其重视学校则尤甚也。亦见《旧书·本传》。则唐人之于学校,迄未忘情也。然其效终不可睹。何哉?为政者之所求,急于应用,而历代学校所造,止于章句之儒,《旧书·张柬之传》:少补太学生,涉猎经史,尤好三礼。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甚重之。柬之固有才,然亦能为章句,学校之所以重之,在此不在彼也。实为不切于务。以儒生与文吏相较,则文吏之周于用,远非儒生之比矣。况其生徒多取贵游子弟,并章句而不能为哉?

学校顾名思议,必当以学业为重,然自汉世,设科射策,劝以官禄,遂成为选举之一途。既成为选举之途,则贵游子弟,必思捷足先据其处,势也。而选举且不能平矣,遑论学业?魏玄同言:“弘文、崇贤之生,千牛、辇脚之类,课试既浅,艺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是也。《旧书》本传。《旧书·常衮传》言:中官刘忠翼,泾原节度使马璘,各有亲戚,干贡部及求为两馆生。《许孟容传》:孟容征为礼部员外郎。有公主之子,请补弘文、崇文馆诸生,孟容举令式不许,而主诉于上,致烦中使问状。则入学须请托矣。《唐志》言诸生限年十四,而萧颖士十岁即补太学生,岂真其姿质过人哉?《旧书·魏元忠传》: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

《新书·裴炎传》:补弘文生,有司欲荐状,以业未就辞,十年乃举明经及第,亦未必果欿然斯之未信也。然则出学又须奔竞矣。资望更高者,如窦轨,母为隋文帝女,自不借通经然后入官,而《传》言其少入太学,盖以通声气,为名高。李则之五十余,犹执经诣太学听受,则之,高祖子虢王凤之后。《旧书》附其父《巨传》,《新书》见《高祖诸子传》。此等人盖如凤毛麟角矣。斯时之学校,其可以言学业乎?为学之所恶者,莫甚于口给以御人,而斯风自汉、魏至隋、唐,未之有改。即可知其学之不讲。《隋书·王頍传》:开皇五年(585),授著作佐郎。寻令于国子讲授。会高祖亲临释奠,国子祭酒元善讲《孝经》,頍与相论难,辞义锋起,善往往见屈。高祖大奇之。《杨汪传》:炀帝即位,岁余,拜国子祭酒。帝令百寮就学,与汪讲论。天下迩儒硕学多萃焉。论难锋起,皆不能屈。帝令御史书其问答奏之,省而大悦。赐良马一匹。《褚辉传》:炀帝时,征天下儒术之士,悉集内史省,相次讲论。辉博辩,无能屈者。由是擢为太学博士。《新书·赵弘智传》:永徽初,入为陈王师,讲《孝经》百福殿。于是宰相、弘文馆学士、太学生皆在。弘智举五孝。诸儒更诘辨,随问酬悉,舌无留语。

高宗喜,曰:“试为我陈经之要,以辅不逮。”对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天下,愿以此献。”帝悦,赐绢二百,名马一。是帝王以此奖借人也。《隋书·刘焯传》:与杨素等于国子共论古今滞义,前贤所不通者。每升坐,论难锋起,皆不能屈。素等莫不服其精博。《新书·陈少游传》:为崇玄生。诸儒推为都讲。有媢者,欲对广众切问,以屈少游。及升坐,音吐清辩,据引兼该、问穷而对有余。大学士陈希烈高其能。是公卿以此奖借人也。《隋书·元善传》:通博在何妥之下,然以风流醖藉,俯仰可观,音韵清朗。听者忘倦,由是为后进所归。妥每怀不平,心欲屈善。因善讲春秋,初发题,诸儒毕集。善私谓妥曰:“名望已定,幸无相苦。”妥然之。及就讲肆,妥遂引古今滞义以难善,多不能对。善深衔之。二人由是有隙。《刘焯传》:因国子释奠,与刘炫二人论义,深挫诸儒,咸怀妒恨,遂为飞章所谤,除名为民。《新书·孔颖达传》: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其忌疾至于如此。《隋书·苏威传》:子夔,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辞致可观。此则又以势利而相称假者矣。为人者必不暇为己,如北朝之张吾贵则其伦。《隋书·刘炫传》:炫虽遍直三省,竟不得官,为县司责其赋役。炫自陈于内史。内史送诣吏部。吏部尚书韦世惠问其所能。炫自为状,曰:“《周礼》《礼记》《毛诗》《尚书》《公羊》《左传》《孝经》《论语》、孔、郑、王、何服、杜等注,凡十三家,虽义有精粗,并堪讲授。《周易》《仪礼》《穀梁》,用功差少。史、子、文集,嘉言美事,咸诵于心。天文、律历,穷核微妙。至于公私文翰,未尝假手。”攻乎异端,尚不足以言章句,况大雅弘达邪?

贵游必喜轻侠,务声华。东京横议,以太学为中心,由此也。唐人嗜利,非如东汉之好名,故其事不至牵涉政治。《旧书·良吏·阳峤传》:入为国子祭酒。时学徒渐弛。峤课率经业,稍行鞭棰。学生怨之,颇有喧谤。乃相率乘夜于街中欧之。上闻,令所由杖杀。由是始息。此事当在开元初。斯时学校风纪之颓敝,宁不可骇?此特好游荡之徒所为耳。杨玚迁国子祭酒。请明经习《左传》者,尽帖平文,参看第二十一章第五节。通《周礼》《仪礼》《公羊》《穀梁》者,量加优奖。诏习此诸经者,出身免任散官。遂著于式。生徒为玚立颂学门外。欧阳詹举进士,与韩愈联第,又与愈善。詹先为四门助教,率其徒伏阙举愈博士。此亦如应举者之务干谒、相援引耳。其似涉政事者,莫如德宗时诸生之请留阳城。城为谏议大夫,以助陆贽攻裴延龄,下迁国子司业。有薛约者,狂而直。言事得罪谪连州。吏捕迹,得之城家。此据《新书·城传》。《旧传》云:约尝学于城。城坐吏于门,引约饮食。讫,步至都外与别。帝恶城党有罪,出为道州刺史。太学诸生何蕃、季偿、王鲁卿、李谠等二百人顿首阙下请留城。守阙下数日,为吏遮抑不得上。既行,皆泣涕立石纪德。柳宗元遗蕃等书,比之李膺、嵇康,时太学生徒,仰阙执诉焉。城矫伪士,其技俩至易见。《新书·城传》言其迁国子司业,引诸生告之曰:“凡学者,所以学为忠与孝也。诸生有久不省亲者乎?”明日,谒城还养者二十辈。有三年不归侍者斥之。简孝秀德行升堂上。沈酗不率教者皆罢。何蕃事即附《城传》后。云:和州人。事父母孝。学太学岁一归。父母不许。间二岁乃归。复不许。凡五岁。慨然以亲且老,不自安,揖诸生去。乃共闭蕃空舍中,众共状蕃义行,白城请留。会城罢,亦止。然则谒城还养而莫久留者,为拙宦矣。《传》又云:“初朱泚反,诸生将从乱,蕃正色叱不听。故六馆之士无受污者。蕃居太学二十年,有死丧无归者,皆身为治丧。”三年不归者见斥,居二十年者众共请留,何邪?正色叱诸生,不听从乱,果天性忠孝乎?抑度患之不及,而以是为名高也?矫伪中安得有佳士哉?

薛《史·唐明宗纪》:天成二年三月,太常丞段颙请国学五经博士各讲本经,从之。似其时国学中犹有人讲肄者。然长兴元年四月又云:国子司业张溥奏请复八馆以广生徒。按《六典》,监有六学,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是也,而溥云八馆,谬矣。然则馆学之别,且不能知,可知其时学校之废弛矣。《新书·王潮传》:潮尽有五州地,乃作四门义学。欧《史·闽世家》言王审知建学四门,以教闽士之秀者,盖即沿自潮者也。此偏方诸国较能留意文教者。或正以其地本僻陋,故有慕乎此也。然文教之兴起,实多人民所自为,政事之所能为力者甚微耳。

隋、唐之世,科举浸盛,而学校日微,此即教育之权,由公家移于私家之证。然学子之负笈寻师者,亦或依附其名而求著籍,未必真有所得,欲深造博涉者,实仍在自为也。隋、唐两史言私家教授之事甚多。如房晖远,恒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隋书·儒林传》。王恭,每于乡里教授,弟子自远方至者数百人。《旧书》本传。此家居教授者也。王质,寄居寿春,专以讲学为事。《旧书》本传。袁滋,客荆、郢间,起学庐讲授。《新书》本传。则客居而教授者也。刘炫除太学博士,以品卑去任。还至长平,奉敕追诣行在所。或言其无行,炀帝遂罢之。归于河间。于时群雄蜂起,谷食踊贵,教授不行,炫遂冻馁而死。《隋书·儒林传》。而张士衡仕隋为余杭令,以老还家,士衡,瀛州乐寿人。大业兵起,诸儒废学,唐兴,士衡复讲教乡里。《新书·儒学传》。则干戈甫息,弦诵旋兴矣。刘焯既除名,优游乡里,专以教授著述为务。王孝籍,开皇中召入秘书,助王劭修国史。后归乡里,以教授为业。皆去官而教授者。而何妥出为龙州刺史,有负笈游学者,皆为讲说教授之,则居官亦不废矣。皆《隋书·儒林传》。阳城隐于中条山,远近慕其德行,皆从之学。《旧书·隐逸传》。卢鸿庐于嵩山。

玄宗征拜谏议大夫,固辞,许还山。官为营草堂。鸿到山中,广学庐,聚徒至五百人。《新书·隐逸传》。皆隐居教授者。高汉筠,尝诣长白山讲肄,薛《史》本传。度山中亦自有学侣邪?贵游子弟,亦有从私师且甚早者。如徐旷、窦威、杨玄感、李密、王世充皆从受学。王元感调博城丞,纪王慎为兖州都督,厚加礼,敕其子东平王续往受业。皆《新书·儒学传》。孙万寿年十四,就熊安生受五经是也。《隋书·儒林传》。从师者或甚久,且不惮其远。如马光,从师数十年。初教授瀛、博,有门徒千数。及光为太常博士,多负笈从入长安是已。《隋书·儒林传》。前此授受专于经学,此时则并及文、史。曹宪、李善等以《文选》教授,见下节。善选学本受诸宪,而马怀素又学于善。《旧书》本传。此文学也。杨汪问礼于沈重,受《汉书》于刘臻。《隋书》本传。包恺从王仲通受《史记》《汉书》。大业中为国子助教,于时《汉书》学者,以萧该及包为宗匠。聚徒教授,著录者数千人。《隋书·儒林传》。阎毗受《汉书》于该。《隋书》本传。王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张镐少师事吴兢。皆《旧书》本传。此史学也,当时受学,多求名师。

如《虞世南传》称其与兄世基受学于顾野王。《张行成传》言其少师事刘炫。皆《旧书》本传。盖皆以是而特著之。然《刘焯传》言其少与刘炫结盟为友,同受《诗》于同乡刘轨思,受《左传》于广平郭懋常,问《礼》于阜城熊安生,皆不卒业而去。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与炫就之读书,向经十载。则学由自得,名师初不能为弘益可知。刘炫聪明博学,名亚于焯。时人称二刘。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里而至者,不可胜数。毋亦徒依附之以为名高邪?韩愈、柳宗元,不为无实。然《旧书·宗元传》言: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新书·愈传》言: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得毋亦有相依附之意邪?《传》又言愈官显稍谢遣,盖亦以是为惧矣。《隋书·隐逸传》:徐则,幼沈静,寡嗜欲。受业于周弘正。善三玄。精于议论。声擅都邑。则叹曰:“名者,实之宾也。吾其为宾乎?”遂杖策入缙云山。后学数百人,苦请教授。则谢而遣之。当时之所谓教授者可见矣。显以为名者,莫不阴以为利。颜师古在隋授安养尉。坐事免归,家贫,以教授为业。《旧书》本传。李善为贺兰敏之所荐引,敏之败,坐配流岭外。会赦还,因寓居汴、郑之间,以讲《文选》为业。《旧书·文苑·李邕传》。此皆徒为衣食计,无足责。刘焯怀抱不旷,又啬于财。不行束修者,未尝有所教诲,《隋书》本传。则鄙夫矣。尹知章转国子博士,弟子贫者周给之,《新书·儒学传》。其贤乎?王义方以弹李义府左迁。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不复仕。及卒,门人何彦先、员半千为制师服,三年丧毕乃去。《旧书·忠义·义方传》。亦见《文苑·员半千传》。度其设教,必有深足感人者。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此则令人高山仰止者耳。

地方之学,仍袭前世,犹以化民善俗为意。《新书·太宗纪》:贞观六年七月,诏天下行乡饮酒礼。此即隋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之意。《李栖筠传》:出为常州刺史。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为乡饮酒礼,登歌降饮。人人知劝。则能奉行此意者也。此等设施,当时良吏,多行之僻陋之区。柳旦,大业初拜龙川太守。民居山洞,好相攻击。旦为开设学校,大变其风。《隋书·柳机传》。令狐熙,拜桂州总管,为建城邑,开设学校。《隋书》本传。韦机,显庆中为檀州刺史。边州素无学校。机敦劝生徒。创立孔子庙。图七十二子及自古贤达,皆为之赞。《旧书·良吏传》。王义方,贬为儋州吉安丞。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籥,登降有序。诸首领大喜。《旧书·忠义传》。韦丹,为容州刺史,兴学校。子宙,为永州刺史,立学官,取仕家子弟十五人充之。《新书·循吏传》。李承约,拜黔南节度使。外劝农桑,内兴学校。薛《史》本传。

皆其事也。亦行诸风俗邪僻之地,犷悍之乡。梁彦光为相州刺史,人情险诐。彦光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象。通遂感悟。《隋书》本传。曹华,李师道诛,分所管十二州为三镇,王遂为沂、兖、海观察使。为衙将王弁所害,授华沂州刺史,沂、海、兖观察使。华诛郓卒千二百人。移理于兖。令将士曰:“邹、鲁儒者之乡,不宜忘于礼义。”乃躬礼儒士,习俎豆之容。春秋释奠于孔子庙。立学讲经,儒冠四集。出家财赡给,俾成名入仕。往者如归。《旧书》本传。高承简,蔡平,诏析上蔡、郾城、遂平、西平四县为溵州,拜承简刺史,治郾城,葺儒宫,备俎豆,岁时行礼。《新书·高崇文传》。皆其事也。其以传授学业为志者,好尚之士,亦能行诸所莅之邦。杨汪,历荆、洛二州长史。每听政之暇,必延生徒讲授,时人称之。《隋书》本传。高俭,进益州长史,引诸生讲授经艺,学校复兴。《新书》本传。高智周,授寿州刺史。每行部,必先召学官,见诸生,试其讲诵,访以经义及时政得失,然后问及垦田、狱讼之事。《旧书·良吏传》。张镒,大历五年(770),除濠州刺史。招经术之士,讲训生徒。比去郡,升明经者四十余人。郑馀庆镇兴元,创立儒官,开设学馆。子翰,复继前美。皆《旧书》本传。倪若水,开元初,出为汴州刺史。增修孔子庙堂及州县学舍,劝励生徒,儒教甚盛。《旧书·良吏传》。皆其人也。常衮为福建观察使。始闽人未知学。衮至,为设乡校,使作为文章,亲加讲导。与为客主钧礼,观游、燕飨与焉。由是俗一变。岁贡士与内州等,卒于官。

其后闽人春秋配享衮于学官。《新书》本传。此则南服之文翁矣。然此等人究少。以大体言之,州县学多有名无实。《新书·刘禹锡传》:徙夔州刺史。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赀以给也。凡学官,春秋释奠于先师斯止。辟雍、泮官,非及天下。今州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孔子庙。其礼不应古,甚非孔子意。汉初群臣起屠贩,故孝惠、高后间,置原庙于郡国。逮元帝时,韦玄成遂议罢之。夫子孙尚不敢违礼飨其祖,况后学师先圣道,而欲违之?《传》曰:祭不欲数。又曰:祭神如神在。与其烦于祭飨,孰若行其教?今教颓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儒者所宜疾。窃观历代,无有是事。武德初,诏国学立周公、孔子庙,四时祭。贞观中,诏修孔子庙兖州。后许敬宗等奏天下州县置三献官,其他如立社。玄宗与儒臣议罢释奠牲牢,荐酒脯。时王孙林甫为宰相,不涉学。使御史中丞王敬从以明衣牲牢著为令。遂无有非之者。今夔四县,岁释奠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适资三献官饰衣裳,饴妻子,于学无补也。请下礼官、博士议,罢天下州县牲牢衣币,春秋祭如开元时。籍其资,半畀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

儒官各加稍食。州县进士,皆立程督。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文献通考·学校考》引欧阳修《襄州谷城县夫子庙记》曰:“隋、唐之际,天下州县,皆立学官,置生员。而释奠之礼,遂以著令。其后州县学废。而释奠之礼,吏以其著令,故得不废。学废矣,无所从祭,则皆庙而祭之。”马君按云:“自唐以来,州县莫不有学,则凡学莫不有先圣之庙矣。然考之前贤文集,如柳子厚《柳州文宣王庙碑》,与欧公此文,及刘公是《新息县、盐城县夫子庙记》,皆言庙而不及学。盖衰乱之后,荒陋之邦,往往庠序颓圮,教养废弛,而文庙独存。官吏之有识者,以兴学立教,其事重而费巨,故姑葺文庙,俾不废夫子之祠,所谓犹贤乎已。”愚案详味刘禹锡之言,恐学校本未能遍设,不待乱离而后毁坏也。《旧书·高宗纪》:咸亨元年五月,诏曰:“诸州县孔子庙堂,有破坏并先来未造者,宜令所司速事营造。”则虽当唐之盛时,孔子庙亦有未造者,而况学校?《马周传》云:落拓,不为州里所敬。武德中,补博州助教。日饮醇酎,不以讲授为事。刺史达奚恕,屡加咎责。周乃拂衣游于曹、汴。似唐初刺史,颇能留意学政者。然恐实以其落拓而轻之,而以是为口实耳,盖学校之有名无实久矣。

官立之学校,虽有名无实,然人民之能自厉于学者实多。《隋书·李密传》言:杨玄感败,密诣淮阳,舍于村中,变姓名为刘智远,聚徒教授。密是时必不敢居通衢大道,可见虽僻左之地,学徒亦可招集。乡学虽或由官立,实以人民自设者为多。苗晋卿归乡里,出俸钱二万为乡学本是也。《旧书》本传。白居易与元稹书曰:“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旧书》本传。足见其非无文采。梁祖父诚,以五经教授乡里。诚卒,子贫不能为生,与其母佣食萧县人刘崇家。欧《史·梁太祖纪》。诚盖如今村塾之师,欧《史·刘岳传》所谓乡校俚儒也。参看第二十一章第五节。其学固无足称。然人能自厉于学,虽乱世不废,则可见矣。《新书·陈子昂传》。六世祖太乐,当齐时。兄弟竞豪杰。梁武帝命为郡司马。父元敬,世高赀。岁饥,出粟万石振乡里。子昂十八未知书。以富家子尚气决,弋博自如。此盖最难施教者。而“他日入乡校,感悔,即痛修饬”。此其感格之力为何如?薛《史·乌震传》:言其“少孤,自勤于乡校”,岂得谓乡校之无所造就哉?此无他,人民自办之事,必求其功归实际,非如官办者之徒有其名也。不特此也。《隋书·列女传》:元务光母,范阳卢氏女也。盛年寡居,诸子幼弱。家贫不能就学,卢氏每亲自教授。《旧书·元稹传》:稹至同州表谢,自叙曰:“臣八岁丧父。家贫无业,母兄乞丐,以供资养。衣不布体,食不充肠。幼学之年,不蒙师训。因感邻里儿稚,有父兄为开学校,涕咽发愤,愿知诗书。慈母哀臣,亲为教授。”则不能从师者又有家教,无父兄者且有母教矣。文化之蒸蒸日上,果官之立学为之?抑人之自为之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