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隋唐五代史 > 第七节 经籍

咪咕公版·隋唐五代史 第七节 经籍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3:50

第七节 经籍

隋、唐二代,中秘之藏,较之前代,颇有增益。盖以南北统一,又运直升平故也。《隋书·经籍志》云:“周保定之始,书止八千。后稍加增,方盈万卷。周武平齐,先封书库。所加旧本,才至五千。隋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表请分遣使人,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本纪》:是年三月,诏购求遗书于天下。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及平陈已后,经籍渐备。《旧书·裴矩传》:陈平,晋王广令矩与高颎收陈图籍,归之秘府。检其所得,多太建时书。纸墨不精,书亦拙恶。于是总集编次,存为古本。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頵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册。炀帝即位,秘阁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品。于东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丙丁。又于殿后起二台,以藏法书、名画,已见第五节。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目录。大唐武德五年(622),克平伪郑,尽收其图书及古迹焉。《旧书·太宗纪》:世充降,太宗入据宫城,令记室房玄龄收隋图籍。命司农少卿宋遵贵载之以船,溯河而上,将致京师。行经砥柱,多被漂没。其所存者,十不一二。其目录亦为所渐濡,时有残缺。”《新书·艺文志》云:“隋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至武德初,有书八万卷。重复相糅。王世充平,得隋旧书八千余卷。太府卿宋遵贵监运东都,浮舟溯河,西致京师。经砥柱,舟覆,尽亡其书。”言东都所得书卷数,为《隋志》所未及,然云尽亡其书,似不如《隋志》所云之审也。《隋书·许善心传》云:开皇十七年(597),除秘书丞。于时秘阁图籍,尚多淆乱。善心放阮孝绪《七录》,更制《七林》,各为总叙,冠于篇首。又于部录之下,明作者之意,区分其类例焉。

《旧书·经籍志》云:“隋世简编,最为博洽。及大业之季,丧失者多。贞观中,令狐德棻、魏徵相次为秘书监,上言经籍亡逸,请行购募,并奏引学士校定,群书大备。《旧书·文苑·崔行功传》云:太宗命秘书监魏徵写四部群书,将进内贮库。别置雠校二十人,书手一百人。徵改职之后,令虞世南、颜师古等续其事。至高宗初,其功未毕。显庆中,罢雠校及御书手。令工书人缮写,计直酬庸,择散官随番雠校。其后又诏东台侍郎赵仁本、东台舍人张文瓘及行功、怀俨等相次充使检校。又置详正学士以校理之。则贞观时事实未成。开元三年(715),左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经籍。玄宗曰:内库皆是太宗、高宗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于检阅。卿试为朕整比之。至七年(719),诏公卿、士庶之家,所有异书,官借缮写。”《新志》云:“贞观中,魏徵、虞世南、颜师古继为秘书监,请购天下书,选五品以上子孙工书者为书手缮写,藏于内库,以宫人掌之。

玄宗命马怀素为修图书使,与褚无量整比。会幸东都,乃就乾元殿东序检校。无量建议借民间异本传录。及还京师,迁书东宫丽正殿,置修书院于著作院。其后大明宫光顺门外,东都明福门外皆创集贤书院,学士通籍出入。”《儒学·褚无量传》云:初内府旧书,自高宗时藏宫中,甲乙丛倒。无量建请缮录补第,以广秘籍。天子诏于乾元殿东厢部汇整比,无量为之使。因表闻喜尉卢僎、江夏尉陆去泰、左监门率府胄曹参军王择从、武陟尉徐楚璧分部雠定。又诏秘书省、司经局、昭文、崇文二馆更相检雠。采天下遗书,以益阙文。不数年,四库完治。帝西还,徙书丽正殿,更以修书学士为丽正殿直学士。复诏无量就丽正纂续前功。《百官志》云:开元五年(717),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院使。六年(718),乾元院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一年(723),光顺门外亦置书院。十二年(724),东都明福门外亦置丽正书院。十三年(725),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九年十一月,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丘等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右散骑常侍元行冲奏上之。《旧书·马怀素传》云:玄宗令与褚无量同为侍读。是时秘书省典籍散落,条疏无叙。怀素上疏曰:“南齐已前坟籍,旧编王俭《七志》。已后著述,其数盈多。《隋志》所书,亦未详悉。或古书近出,前《志》阙而未编,或近人相传,浮词鄙而犹记。若无编录,难辨淄渑。望括检近书篇目,并前《志》所遗者,续王俭《七志》,藏之秘府。”

上于是诏学涉之士国子博士尹知章等分部撰录。并刊正经史。粗创首尾。会怀素病卒。《元行冲传》云:七年(719),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鄠县尉毋煚、栎阳尉韦述、曹州司法参军殷践猷、大学助教余钦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新书·马怀素传》云:怀素建白,诏可,即拜怀素秘书监。乃诏尹知章、王直、赵玄默、吴绰、韦述、马利徵、刘彦直、宋辞玉、陆绍伯、李子钊、殷践猷、解崇质、余钦、王惬、刘仲丘、侯行果、袁晖、晁良、毋煚、王湾、郑良金等分部撰次。践猷从弟承业、徐楚璧是正文字。怀素奏秘书少监卢俌、崔沔为修图书副使,秘书郎田可封、康子元为判官。然怀素不善著述,未能有所绪别。会卒。怀素卒后,诏秘书官并号修书学士,草定四部。人人意自出,无所统一,逾年不成。有司疲于供拟。太仆卿王毛仲奏罢内料。又诏右常侍褚元量、大理卿元行冲考绌不应选者。元量等奏修撰有条,宜得大儒综治。诏委行冲。乃令煚、述、钦总缉部分。践猷、惬治经,述、钦治史,煚、彦直治子,湾、仲丘治集。

八年(720),《四录》成,上之。学士无赏擢者。《旧书·本纪》:九年十一月,元行冲上《群书目录》二百卷,藏之内府。与《新传》异。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大凡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禄山之乱,两都覆没。乾元旧籍,亡散殆尽。肃宗、代宗,崇重儒术,屡诏购募。《新志》云:元载为宰相,奏以千钱购书一卷。又命拾遗苗发等使江淮括访。文宗时,郑覃侍讲禁中,以经籍道丧,屡以为言。诏令秘阁搜访遗文,日令添写。开成初,四部书至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旧书·文宗纪》:开成元年七月,御史台奏:秘书省管新旧书五万六千四百七十六卷。长庆二年(822)已前,并无文案。大和五年(831)已后,并不纳新书。今请创立簿籍,据阙添写。卷数逐月申台。从之。九月,敕秘书省集贤院应欠书四万五千二百六十一卷,配诸道缮写。及广明初,黄巢干纪,再陷两京。宫庙寺署,焚荡殆尽。曩时遗籍,尺简无存。《新志》云:“存者盖尠。”及行在朝,诸儒购辑,所传无几。昭宗即位,志弘文雅。秘书省奏曰:当省元掌四部御书十二库,共七万余卷。广明之乱,一时散失。后来省司购募,尚及二万余卷。及先朝再幸山南,尚存一万八千卷。窃知京城制置使孙惟晟收在本军。

其御书秘阁,见充教坊及诸军人占住。伏以典籍国之大经,秘府校雠之地,其书并望付当省校其残缺,渐令补辑。乐人乞移他所。并从之。《新志》云:命监察御史韦昌范等诸道求购。及迁都洛阳,又丧其半。”《新志》云:“荡然无遗矣。”唐室图籍聚散之大略如此。《旧志》“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凡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其外释氏经律论疏,道家经戒符箓,凡二千五百余部九千五百余卷”。亦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新志》则云:藏书莫盛于开元。其著录,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旧志》又比较历代书籍多少云:“汉《艺文志》三万三千九百卷。案此数误,说见《秦汉史》第十九章第八节。晋二万七千九百四十五卷。江表所存,三千一十四卷。宋谢灵运造四部书目录,凡四千五百八十二卷。其后王俭复造书目,凡五千七十四卷。南齐王亮、谢朏出四部书目,凡一万八千一十卷。梁元帝克平侯景,收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凡七万余卷。盖佛、老之书,计于其间。隋著定书目凡三万余卷。国家平王世充,收其图籍,溯河西上,多有沈没,存者重复八万卷。开元时,四部库书,两京各一本,共一十二万五千九百六十卷。”诸书所言卷数,不必密合,然总可考见历代王室藏书之大概也。

五代丧乱,艺文之事,亦未全废。薛《史·唐庄宗纪》:同光二年(924)圜丘礼毕赦文,“有能以书籍进纳者,各等第酬奖”。《周世宗纪》:显德三年十二月,诏曰:“史馆所少书籍,宜令本馆诸处求访补填。如有收得书籍之家,并许进书人据部帙多少等第,各与恩泽。如是卷帙少者,量给资帛。“如馆内已有之书,不在进纳之限。”仍委中书、门下,于朝官内选差三十人,据见在书籍,各求真本校勘。署校官姓名,逐月具功课申报中书、门下。”是其事也。近人有撰文论五代时刻书藏书者,云五代时,南唐、吴越,藏书较盛。引《金华子杂篇》云:“始天祐间,江表多故。洎及宁帖,人尚苟安。稽古之谈,几乎绝侣。横经之席,蔑尔无闻。及高皇李昇。初收金陵,首兴遗教。悬金为购《坟典》,职吏而写史籍。闻有藏书者,虽寒贱,必优辞以假之。或有贽献者,虽浅近,必丰厚以答之。时有以学王右军书一轴来献,因偿千余万,缯帛副焉。由是六籍臻备,诸史条集。古书名画,辐凑绛帷。俊杰通儒,不远千里。而家至户到,咸慕置书。经籍道开,文武并驾。”又引《江南别录》云:“元宗、璟。后主,煜。皆妙于笔札。好求古迹。宫中图籍万卷,钟、王墨迹尤多。”又引马令《南唐书·朱弼传》云:“皇朝初离五代之后,诏学官训校九经,而祭酒孔维、检讨杜镐苦于讹舛。及得金陵藏书十余万卷,分布三馆及学士、舍人院。其书多雠校精审,编帙完具,与国本不类。”是南唐不惟多藏书,所藏又多善本也。又引《十国春秋》言钱镠子传瑛“聚书数千卷”。孙文奉,“所聚图书、古器无算,雅有鉴裁”。惟治,“聚法帖、图书万余卷,多异本”。惟演,“家储坟籍,侔于秘府”。昱,“喜聚书”。昭序,“好学,聚书,书多亲写”。虽不如南唐之盛,亦已非北方所及矣。丧乱之世,文物留遗,恒在江域。盖以其地兵争,究较北方为少,亦且物力丰阜故也。

历代王室之于书籍,皆搜访颇勤。然勤于搜访,而拙于管理与流通,遂至所蓄虽多,终亦化为煨烬焉。《旧书·中宗纪》:景龙三年六月,“以经籍多缺,使天下搜括”。求书遍及全国,相须可谓甚殷。《新书·张公谨传》:孙悱,仕玄宗时,累擢知图书括访异书使。《萧颖士传》:天宝中,奉使括遗书江淮间,淹久不报,为有司劾免。而前蜀之平,后唐亦以庾传美充三州搜访图籍使。见第四节。则遣使搜访,当时几习为故常。卷酬一匹,书仍归主;或依等第酬奖;所以招致之者,亦不可谓不厚。所得颇多,盖无足怪。然藏诸宫中,委之婢妾,果何为者乎?不徒宫中之藏也,即委之士大夫,其所愈亦无几。《旧书·蒋乂传》:弱冠博通群籍,而史学尤长。其父在集贤时,以兵乱之后,图籍溷杂,乃白执政,请携乂入院,令整比之。集贤俊才如林,而整比乃有待于一小子,不亦徒相从饱食乎?《新书·三宗诸子·惠文太子范传》云:初隋亡,禁内图书湮放。唐兴募访,稍稍复出,藏秘府。长安初,张易之奏天下善工潢治。乃密使摹肖,殆不可辨,窃其真藏于家。既诛,悉为薛稷取去。稷又败,范得之。后卒为火所焚。则近世盗窃之弊,当时早已有之,宁不以管理之无法乎?印刷未兴之时,无论公私庋藏,皆于学者有益。窦威拜秘书郎,秩满当迁,而固守不调。在秘书十余岁,学业益广。李敬玄,高宗在东宫,马周荐其才,召入崇贤馆侍读,假中秘书读之。李邕既冠,见特进李峤,自言读书未遍,愿一见秘书。峤曰:“秘阁万卷,岂时日能习邪?”邕固请。乃假直秘书。未几辞去。峤惊,试问奥篇隐帙,了辨如响。峤叹曰:“子且名家。”阳城,家贫不能得书,乃求为集贤写书吏,窃官书读之。此皆中秘之藏,能有益于人也。元行冲,韦述父景骏姑子。述入其书斋,忘寝与食。此则私家之藏,能有益于人也。政府所司,本属民事,既得书矣,何不广事移写,分存各州县学校各一本乎?欧《史·石昂传》曰:家有书数千卷,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或累岁,昂未尝有怠色。有国有家者,几何其不为一命之士所笑也?印刷未兴之时,移写固非容易,然果以民事为念,各州县遍藏一本,亦岂事之难办者邪?物少则其灭绝易,历代书籍,灭亡十九,不得不为公私有书者,徒知藏庋,不知流布,甚且秘惜不出者咎矣。

官家求书,亦有得之非法者。《新书·董昌传》云:僖宗始还京师,昌取越民裴氏藏书献之,补秘书之亡。日取,盖未尝移写而径取之也?此行同攘夺矣。薛《史·周世宗纪》:显德二年闰月,秘书少监许逊责授蔡州别驾,坐先假窦氏图书,隐而不还也。此盖借官力以行攘窃,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欤?

私家藏书者,钟绍京、韦述、萧岵、段文昌、王涯等,已见第五节。此外尚多。李元嘉、《旧书·高祖诸子传》:韩王元嘉。少好学,聚书至万卷。又采碑文、古迹,多得异本。子撰。时天下犯罪籍没者甚众,惟冲与撰父子书籍最多,皆文句详定,秘阁所不及。李袭誉、《新书·本传》:以余资写书。罢扬州,书数车载。王方庆、《旧书·本传》: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吴兢、《旧书·本传》:兢家聚书颇多。尝目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蒋乂、《旧书·本传》:藏书万五千卷。苏弁、《旧书·本传》:聚书至二万卷,皆手自刊校。至今言苏氏书次于集贤、秘阁焉。韦处厚、《旧书·本传》:聚书逾万卷,多手自刊校。柳公绰、《旧书·本传》:家甚贫,有书千卷。仲郢、公绰子。《新书·本传》:家有书万卷。所藏必三本:上者贮库,其副常所阅,下者幼学焉。段成式、《新书·本传》:多奇篇秘籍。李磎、鄘孙。《旧书·本传》云:磎自在台省,聚书至多,手不释卷,时人号曰李书楼。孙骘、薛《史·本传》:雅好聚书,有六经、汉史,洎百家之言,凡数千卷。皆简翰精至,披勘详定。张宪、薛《史·本传》:石州刺史杨守业喜聚书,以家书示之,闻见日博。

宪沉静寡欲,喜聚图书。家书五千卷。视事之余,手自刊校。贾馥、薛《史·本传》:家聚书三千卷,手自刊校。韩恽薛《史·本传》:聚书数千卷。其最著者也。即武人如田弘正、《旧书·本传》:于府舍起书楼,聚书万余卷。罗绍威、《旧书·本传》:聚书至万卷。赵匡凝、薛《史·梁太祖纪》:开平元年十月,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进纳赵匡胤东第书籍。《匡凝传》:初匡凝好聚书。及败,杨师厚获千卷于第,悉以来献。王都、薛《史·本传》:都好聚图书。自常山始破,梁国初平,令人广将金帛收市,以得为务,不责贵贱。书至三万卷,名画、乐器各数百,皆四方之精妙者,萃于其府。及败,纵火焚之。王师范等,薛《史·杨彦询传》:年十三,事青帅王师范。有书万卷,以彦询聪悟,使掌之。亦知庋藏。其校勘多精审。盖得书艰难之世,非爱好者不肯蓄,爱好则自能从事于此也。其保护亦多周至,如萧颖士遇安禄山之乱。藏家书于箕、颍间,而后身走山南是矣。《新书·本传》。然如杜兼,聚书万卷,署其末,以坠鬻为不孝戒子孙,《新书·本传》。未免无楚弓楚得之雅量也。

刻板之事,至晚唐乃稍盛,故其时爱书之士,从事钞写者仍多。张文瑾兄文琮,好自写书,笔不释手。杨玚从父兄晏,精《孝经》学,常手写数十篇,可教者辄遗之。皆见《新书》传。此躬自移写者也。《旧书·柳仲郢传》:九经、三史一钞。《新书》云:仲郢尝手抄六经,司马迁、班固、范晔史皆一抄。魏、晋已来南北史再钞。手钞分门三十卷,号柳氏自备。又精释典。《瑜珈》《智度大论》皆再钞。自余佛书,多手记要义。小楷精谨,无一字肆笔。此勤于钞略者也。《隋书·沈光传》:家甚贫窭,父兄并以佣书为事。《虞世基传》:陈灭归国,为通直郎,直内史省。贫无产业,以佣书养亲。高宗欲完内库书,令工书人抄写,计直酬佣,可见其时以佣书自食者颇众。杨邠知史传有用,乃课吏传写。欧《史·本传》。则吏之能事移录者亦多矣。晋高祖好《道德经》,即命雕板,见薛《史·本纪》,天福五年(940)。此虽在五代,亦尚为罕见之举,非人君不能行也。市肆亦恒有卖书者,如《新书·吕向传》,言其“强志于学,每卖药即市阅书”是矣。亦当多出手写。

焚书非罕见之事也。世以三代经籍,亡于秦火,说固诞谩不足信,然如史记之但藏公家者,一焚而即灭,则不诬矣。《新书·李义府传》:贞观中修《氏族志》,州藏副本,以为长式。义府更奏删正。又奏悉收前志烧绝之,此亦秦焚书之类也。若隋世之烧谶书,则更与秦相类矣。徐敬业之败也,走江都,“悉焚其图籍”;《新书·本传》。王都之败,亦焚其所藏;此则梁元帝之类。

古代所藏图书,至近世而复出者,莫如敦煌石室之著。此石室在敦煌东南三十里鸣沙山中,唐时称为莫高窟。今俗称千佛洞。其经始在晋太和元年(366),至宋景祐二年(1035)而封闭。清季,有王道士者,欲事修理,坏其壁,乃得见之。石室之发见,说者多谓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乃据王道士之言推算。然叶昌炽之语石,刊于宣统元年(1909),道及其事,云在十余年前,则必在是年之前矣。英人斯坦因,服官于英印度政府,“探险中亚”。闻之,以光绪三十三年(1907)来,以廉价购窃三千余卷于王道士,运至印度及伦敦之博物馆。明年,法人伯希和亦来,又盗去三千余卷,藏之巴黎图书馆。中国人始知之,乃由清季之学部,命甘肃将所余运至北京,藏诸其时之京师图书馆。然转运时已有盗窃,抵京后又有散失,落入不知谁何之手者,亦不少也。洞中所得,佚籍甚多,并有为外国文字者。其中粟特文一种,久绝于世,尤称宝贵焉。此室藏书,复出后虽多散佚,然保存旧籍究不少,实缘其地较偏僻之故,兵燹之剧,但在平原旷野,而物力丰饶之地,亦在于此。而藏书亦于是,遂至人力所成者,仍以人力毁之。设使自古以来,即有一藏书之法,如古人所谓藏之名山者,则书之厄必可少减矣。王室所居,即为政权所寄,其兵争必尤烈,而中秘之藏即在是,故历代所有,无不灭亡,此亦据天下而自私之祸也。

《困学纪闻》:“孝宗问周益公云:唐孙樵读《开元录》杂报数事,内有宣政门宰相与百寮廷诤十刻罢,遍检薪、旧《唐史》及诸书,并不载。益公奏:《太平御览》总目内有《开元录》一书,祖宗朝此本尚存,近世偶不传耳。容臣博加询访。”《集证》引孙樵《读开元杂报》云:“樵曩于襄、汉间得数十幅书,系日条事,不立首末。其略曰:某日,皇帝亲耕籍田,行九推礼。某日百寮行大射礼于安福楼南。某日,安北诸蕃首长请扈从封禅。某日,皇帝自东封还,赏赐有差。某日,宣政门宰相与百僚廷诤,十刻罢。如此凡数十百条。樵后得《开元录》验之,条条可复云。”此盖后世宫门抄之类?论者谓为报纸之渊源也。

《旧书·吐蕃传》:开元十八年(730),使来,奏云:金城公主请《毛诗》《礼记》《左传》《文选》各一部。制令秘书省写与之。正字于休烈上疏曰:“昔东平王入朝,求《史记》、诸子,汉帝不与。盖以《史记》多兵谋,诸子杂诡术。且臣闻吐蕃之性,慓悍果决,敏情持锐,善学不回。若达于书,必能知战。深于《诗》则知武夫有师干之试,深于《礼》则知月令有废兴之兵,深于《传》则知用师多诡诈之计,深于《文》则知往来有书檄之制,何异借寇兵而资盗粮也。且公主下嫁从人,合慕夷礼,返求良书,恐非本意,虑有奔北之类,劝教于中。若陛下虑失蕃情,以备国信,必不得已,请去《春秋》。”疏奏,不省。《新书·休烈传》云:疏入,诏中书门下议。侍中裴光庭曰:“休烈但见情伪变诈于是乎生,不知忠信节义亦于是乎在。”帝曰:“善。”遂与之。则不得云不省也。而休烈之锢蔽,则匪夷所思矣。

古物亦时有发见,但唐以前人知贵之者尚少耳。《旧书·音乐志》:“今清乐奏琵琶,俗谓之秦汉子。圆体修颈而小。疑是弦鼗之遗制。其他皆充上锐下曲项,形制稍大。疑此是汉制。兼似两制者,谓之秦、汉,盖谓通用秦、汉之法。阮咸,亦奏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武太后时,蜀人蒯明,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阮咸所弹与此类,因谓之阮咸。”此以古物与图画相证者也。然伪物亦时有之。薛《史·张策传》:少聪警好学,尤乐章句。居洛阳敦化里。尝浚甘泉井,得古鼎。耳有篆字曰:“魏黄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且又制作奇巧。策父同甚宝之。策时在父旁。徐言曰:“建安二十五年(220),曹公薨,改年为延康。其年十月,文帝受汉禅,始号黄初,则是黄初元年无二月明矣。”同大惊。亟遣启书室,取《魏志》展读,一不失所启。宗族奇之。此物之伪,似无可解免,知好作伪者历代有之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