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隋唐五代史 >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咪咕公版·隋唐五代史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3:50

第二节 武后得政代唐

武后,并州文水人。今山西文水县。父士彟。大业末,为鹰扬府队正。唐兵起,从平京城。贞观中,累迁工部尚书、荆州都督。荆州见第二章第三节。后年十四(640),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太宗崩,为尼,居感业寺。高宗于寺见之,复召入官,拜昭仪。皇后王氏、良娣萧氏与昭仪争宠,互谗毁之,帝皆不纳。《旧书·后纪》。《纪》又云:进号宸妃。《通鉴》云:唐因隋制,后宫有贵妃、淑妃、德妃、贤妃,皆视一品。上欲特置宸妃,以武昭仪为之。韩瑗、来济谏,以为故事无之,乃止。《考异》曰:《唐历》云:瑗、济谏帝不从。按立武后诏书犹云昭仪武氏,则未尝为宸妃也。今从《会要》。《新书·后传》云: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王皇后久无子,萧淑妃方幸,后阴不悦。他日,帝过佛庐,才人见且泣,帝感动。后廉知状,引纳后宫,以挠妃宠。武后之入宫,未知其在何年。《旧书·高宗本纪》:永徽三年七月,立陈王忠为皇太子。

《忠传》曰:王皇后无子,其舅中书令柳奭说后,谋立忠为太子,以忠母贱,冀其亲己。后然之。奭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讽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于志宁等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案高宗在位三十四年,崩年五十有六,则其即位之三年,年仅二十有五,中宫无子,理宜待之,而亟亟于立庶者?武后长子弘生于是年,《旧书·忠传》云:王皇后被废,武昭仪所生皇子弘年三岁,案弘薨于上元二年(675),年二十四,新旧书同,则永徽六年(655),年当四岁。盖古人计年,有如今人以虚年计者,亦有如西俗,周岁然后增年者。《弘传》所云,以虚年计,《忠传》所云,以足岁计也。然则弘实生于永徽三年(652)。盖虑其以有子而夺適?则是时王后之位,已颇危矣。然建储之谋,卒不能戢易后之议。六年六月,昭仪诬后与其母柳氏共为厌胜。敕禁柳氏入宫。奭亦贬谪。时中书舍人李义府,为长孙无忌所恶,左迁。诏未下,义府阴知之。问计于同僚王德俭。德俭教以建策立昭仪。

义府于是复留,且超拜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德俭者,许敬宗之甥。敬宗时为卫尉卿。敬宗为后党,而义府问计于其甥,知后与朝臣,久有交关矣。易后之说既起,高宗召无忌、遂良、志宁及李问焉。称疾不入。志宁无言,以持两端。惟遂良争之甚力。韩瑗及中书侍郎来济亦力谏。他日,入,帝问之。曰:“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外人?”许敬宗亦宣言于朝曰:“田舍子剩获十斛麦,尚欲更故妇,况天子邪?”乃贬遂良为潭州都督。今湖南长沙县。下诏云: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鸩毒,废为庶人。后母、兄及淑妃兄弟皆流岭南,而立昭仪为后。时十一月也。后与淑妃,皆为武后所杀。《旧书·后妃传》云:废后及萧良娣皆为庶人,囚之别院。武昭仪令人皆缢杀之。又云:初囚,高宗念之,间行至其所。见其室封闭极密,惟开一窍通食器出入。高宗恻然,呼曰:“皇后、淑妃安在?”庶人泣而对曰:“妾等得罪,废弃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又曰:“今至尊思及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出入院中,望改此院为回心院,妾等再生之年。”高宗曰:“朕即有处置。”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于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数日而卒。二说自相违异,盖古人著书,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并存其说,以待后人之抉择,原不谓其必可信也。武后语不足信者极多,举此一事,以例其余,不再一一致辩。萧淑妃亦作萧良娣者,《通鉴考异》曰:“新旧《唐书》或作萧淑妃,或作萧良娣。

《实录》皆作良娣。废皇后诏亦曰良娣萧氏。当时后宫位号,无良娣名,惟汉世太子宫有良娣,疑高宗在东宫时,萧为良娣,及即位拜淑妃也。”案废后诏亦曰良娣者,或史所传诏书未必皆元文,唐人史笔尚不甚谨严也。然则以立后诏称昭仪,而谓武后未尝为宸妃,亦难遽断矣。明年,为显庆元年(656),正月,废太子,立后子代王弘。二年三月,遂良改桂州都督。见第二章第二节。八月,许敬宗、李义府奏韩瑗、来济与遂良潜谋不轨,以桂州用武之地,以授遂良,欲以为外援。乃贬瑗为振州,今广东崖县。济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县。遂良为爱州刺史。见第二章第七节。柳奭亦自荣州再贬象州。新旧《书》皆作爱州。《通鉴考异》云误,从《实录》作象州。荣州,今四川荣县。四年(659),洛阳人李奉节告太子洗马韦季方、监察御史李巢朋党。敕侍中许敬宗、辛茂将鞫之。季方自刺不死。敬宗因奏季方欲与无忌构陷忠臣近戚,使权归无忌,伺隙谋反。于是削无忌太尉,以为扬州都督,今江苏江都县。于黔州安置。见第二章第七节。敬宗又奏无忌谋逆,由褚遂良、柳奭、韩瑗构扇;奭仍潜通官掖,谋行鸩毒。时遂良已卒,追削官爵。夷与瑗并除名。于志宁亦以党附无忌免官。

遣使发道次兵援送无忌诣黔州。诸子皆流岭表。遂良二子流爱州,于道杀之。无忌族弟俭,尚太宗女新城公主,其女兄,韩瑗妻也,俭坐流巂州。见第三章第一节。至流所,县令希旨杖杀之。俭甥赵持满,善骑射,喜任侠,时为凉州长史,见第三章第二节。敬宗亦诬其与无忌谋反,杀之。命御史往高州见第二章第二节。追无忌族弟恩,象州追柳奭,振州追韩瑗,并枷锁诣京师。旋又命许敬宗等覆按无忌事。敬宗遣人诣黔州逼令自缢。诏柳奭、韩瑗所至斩决。奭死于象州。瑗已死,发验而还。长孙恩流檀州。今河北密云县。籍没三家,近亲皆流岭表为奴婢。明年,徙来济庭州。见第三章第六节。龙朔二年(662),西突厥入寇,济赴敌死焉。此事为唐初一大狱。懿戚、旧臣,相继就戮,非极暴虐无忌惮者,不敢出此。高宗听武后为之而不能止,可见其昏庸异于寻常矣。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非必正人,然太宗之政,究有典型,使任此等旧人,必不能遽大坏,永徽之治,史称其有贞观遗风,由此也。至险诐徼幸者竞进,而朝局不可问矣。当时乱政最甚者为李义府。后立之岁,即以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显庆三年(658),复为中书令。性既贪冒,母、妻、诸子、女婿,又皆卖官粥狱,其门如市。虽不久而败,而四年八月,复同三品。至龙朔三年(663),乃以典选卖官流巂州。武后时贪夫竞进,淫刑以逞,实皆自太帝时已然矣。

高宗八子:长废太子忠。次原王孝,早薨。麟德元年(664)。次泽王上金。次许王素节。素节母,萧淑妃也。次弘,次贤,次哲,即中宗。初名显,封周王。仪凤二年(677),徙封英王,改名哲。武后圣历元年(698),召还东都,立为皇太子,依旧名显。次旦,即睿宗。初名旭轮,封殷王。乾封元年(666),徙封豫王。总章二年(669),徙封冀王。去旭字。上元二年(675),徙封相王。仪凤三年(678),改名旦。徙封豫王,降为皇嗣,依旧名轮。中宗为太子,封为相王,又改名旦。皆武后所生。忠之废,封为梁王,为梁州都督。今陕西南郑县。后徙房州。今湖北房县。显庆五年(660),废为庶人。徙黔州,囚于承乾故宅。帝自显庆已后,多苦风疾,百司表奏,皆委后详决。《旧书·后纪》。后因牵制帝,专威福。帝不能堪。《新书·上官仪传》。麟德元年(664),后召方士郭行真入禁中为蛊祝。宦人王伏胜发之。上密召西台侍郎上官仪谋废后。左右驰告后。后诣帝上诉。

帝羞缩,待之如初。《新书·后传》。仪先为陈王谘议,与伏胜俱事忠,于是许敬宗奏仪、伏胜与忠谋大逆。仪、伏胜皆被杀。忠亦赐死。上元元年八月,帝称天皇,后称天后。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后垂帘于御坐后,政事大小,皆与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帝欲下诏令后摄国政,中书侍郎郝处俊谏止之。《旧书·高宗纪》上元二年(675)。又《李义琰传》,义琰亦谏止帝。后乃更为太平文治事,大集诸儒内禁殿,撰定《列女传》、《臣轨》、《百寮新诫》、《乐书》等。因令学士密裁可奏议,分宰相权。后自立后即与政事,至是二十年矣。是岁,太子弘卒。新旧《书·弘传》皆云:弘以萧淑妃女义阳、宣城二公主幽掖庭,年逾三十,请即出降,忤后意。惟《旧书》不云弘被害,《新书》则云遇酖,《本纪》又径书天后杀皇太子。《通鉴考异》云:《实录》亦不言弘遇害,《唐历》则云请嫁二公主,不以寿终,而李泌对肃宗,亦有天后图临朝鸩杀弘之语。案请降二公主,何至一怒而欲杀?

武后是时欲图临朝,岂复弘所能沮?则谓后杀弘殆不足信也。弘既死,乃立贤为太子。永隆元年(680),又废之。新旧《书》皆云:有明崇俨者,以左道事后,言英王类太宗而相王贵,贤闻恶之。宫人或传贤为后姊韩国夫人所生。贤闻之,益自疑。调露中,天子在东都,崇俨为盗所杀,后疑贤谋,遣人发其阴事。诏中书侍郎薛元超、黄门侍郎裴炎、御史大夫高智周与法官杂治之。于东宫马坊搜得皂甲数百领。乃焚甲于天津桥,而废贤为庶人。开耀元年(681),徙巴州。今四川巴中县。及武后废中宗,命丘神往巴州检校贤宅,神逼令自杀。太宗子曹王明,先坐与贤通谋,降封零陵王,徙于黔州,都督谢祐胁令自杀。贤好声色,与户奴狎昵,事见《旧书·韦思谦传》,则其人确有失德,然罪不至废。至于焚甲天津桥,则所以示舆人耳。贤在是时,岂能为武后之害?武后虽残,亦未闻自杀其子,然则谓贤为韩国所生,其事或不诬也。贤既死,乃立哲为太子。弘道元年十二月,高宗崩,哲立,是为中宗。

中宗之立,太后临朝称制。明年,中宗嗣圣。武后废立,改元文明。九月,又改为光宅。二月,废帝为庐陵王,而立豫王旦。后仍临朝。九月,李孙敬业及其弟敬猷、唐之奇、骆宾王、杜求仁等起兵扬州。敬业为眉州刺史,坐事贬柳州司马。敬猷为盩厔令,免官。之奇为给事中,贬括苍令。宾王为长安主簿,贬临海丞。求仁为詹事司直,贬黟令。又魏思温,尝为御史被黜,是时为盩厔尉。皆不得志之徒也。眉州,今四川眉山县。柳州,今广西马平县。盩厔,今陕西盩厔县。括苍,今浙江丽水县。临海郡,即台州。黟,今安徽黟县。太后遣淮安王神通孙孝逸讨之。神通,见第二章第六节。敬业党魏思温劝其直指东都,而薛璋欲先取常、润。常州,今江苏武进县。润州,今江苏镇江县。

敬业从璋计,渡江取润州。还兵拒孝逸于高邮。见第二章第七节。败,走润州。欲入海,为其下所杀。《旧书·裴炎传》曰:中宗既立,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又欲与乳母五品。炎固争以为不可。中宗不悦,谓左右曰:“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邪?”炎惧,乃与则天定策废立。炎与中书侍郎刘袆之、羽林将军程务挺、张虔勖等勒兵入内,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徐敬业构逆,太后召炎议事,炎奏曰:“皇帝年长,未俾亲政,乃致猾竖有辞。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御史崔察闻而奏炎有异图,炎遂见杀。凤阁侍郎胡元范明炎不反,流死琼州。今广东琼山县。纳言刘齐贤、吏部侍郎郭待举皆坐救炎贬。程务挺时为安抚大使,督兵以御突厥。炎下狱,务挺密表申理,由是忤旨。务挺素与唐之奇、杜求仁友善,或构其与裴炎、徐敬业皆潜相应接,武后遣就军斩之。夏州都督王方翼,夏州见第二章第二节。王后从祖兄也,有边功,与务挺亲善,徵下狱,流死崖州。在今琼山县境。《新书·炎传》曰: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即伊阙。在洛阳南。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刘仁轨传》曰:裴炎下狱,仁轨方留守京师。郎将姜嗣宗以使来,因语炎事,且曰:“炎异于常久矣。”仁轨曰:“使人知邪?”曰:“知。”及还,表嗣宗知炎反状不告。太后怒,拉杀之。观此二事,炎似确有意于兵谏。然亦不过欲返政睿宗而已,未尝欲复中宗也。《旧书·刘袆之传》:袆之尝窃语凤阁舍人贾大隐曰:“太后既能废昏立明,何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其意正与炎同。是则废立之举,当时舆论,并不以为不然,可见中宗之不克负荷。《炎传》论云:惟虑中宗之过失,不见太后之苞藏,自是当时实况,然则敬业等之举动,谓其非叛焉不可也。至救炎者之骈死,则自出于猜忌。李孝逸虽有功,既为唐之宗室,自亦不能免矣。垂拱二年二月,左迁施州刺史。今湖北恩施县。三年十一月,《新书·本纪》,事在天授二年(691),《通鉴》从《旧传》及《实录》在此月。复被构流儋州,死。今广东儋县。

武后之废中宗,非遂有意于革命也,然其为人也,贪于权势而不知止,而导谀贡媚之徒,复不惜为矫诬以逢迎之,则推波助澜,不知所止矣。垂拱二年正月,太后下诏复政,睿宗知其非情,固让,后仍临朝称制。四年二月,毁乾元殿,就其地造明堂。四月,兄子承嗣,伪造瑞石,文云圣母临人,永昌帝业。令雍州人唐同泰雍州,后改为京兆府,今陕西长安县。表称获之洛水。太后大悦,号其石为宝图。五月,后加尊号曰圣母神皇。七月,大赦天下,改宝图日天授圣图。封洛水神为显圣,加位特进,并立庙,就水侧置永昌县,变革之机肇矣。时高祖之子在者,尚有韩王元嘉、第十一。霍王元轨、第十四。舒王元召、第十八。鲁王灵夔;第十九。太宗之子在者,有越王贞、第八。

纪王慎。第十。后之称制,贞与元嘉、元轨、灵夔,及元嘉子黄国公撰,元轨子江都王绪,灵夔子范阳王蔼,及贞长子琅邪王冲等,密有匡复之志。后以明堂成,将行大享之礼,追皇宗赴集。元嘉等递相语曰:“大享之际,神皇必遣人告诸王密,因大行诛戮,皇家子弟,无遗种矣。”于是撰诈为皇帝玺书与冲曰:“朕被幽系,王等宜各救拔我也。”冲又伪为玺书,云神皇欲移国祚。冲时为博州刺史,今山东聊城县。遂起兵。贞亦自蔡州应之。今河南汝南县。太后遣丘神讨冲,麹崇裕、岑长倩讨贞。冲攻武水,县,在今聊城西南。不克,还走州,为守门者所杀。神未至,乱已平矣。贞子规,逆官军而败,与贞俱自杀。于是收韩、鲁二王及黄公诛之。霍王废徙黔州,行至陈仓县,后改名宝鸡,今陕西宝鸡县。而死。江都王戮于市。范阳王知越王必败,发其谋,得不诛,后亦为酷吏所杀。冲弟常山公倩,坐与父兄连谋诛。温,以前告流岭南,寻卒。东莞公融,高祖子虢王凤之子也,为申州刺史。

今河南信阳县。得越王书,仓卒不能应,为僚吏所逼,奏之,得擢授,寻为支党所引,仍被诛。寿州刺史赵瑰,寿州见第二章第三节。妻高祖女常乐长公主也。越王将起兵,作书告之,瑰许率兵相应;公主对使者,复有激厉诸王之语;皆伏诛。济州刺史薛,济州,在今山东茌平县西南。太宗女城阳长公主子也,及弟绪、绍,皆与琅邪王通谋、绪皆诛,绍以尚武后女太平公主,死于狱。于是海内更无与后抗者,变革之机益亟。是岁十二月,神皇拜洛受图。《天授圣图》。明堂成。明年正月,亲享。大赦天下。改元曰永昌。十一月,依周制改为建子,以是月为正月。改元延载。至久视元年(700),乃复夏正。自以曌字为名。读如照。改诏书曰制书,避嫌名也。有沙门十人,伪撰《大云经》表上之,盛言神皇受命之事,制颁于天下。九月九日,遂革唐命,改国号为周。武氏自托于周,谓周平王少子,生而有文在手曰武,遂以为氏,故其自王,追尊周文王为始祖文皇帝,而谥所谓平王少子者曰睿祖康皇帝。改元天授。加尊号曰圣神皇帝。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

武后以一女主,而易姓革命,开旷古未有之局,论者多以为奇,其实无足异也。**之世,政权谁属,人民本不过问;天泽之分既严,称兵废置,往往有反叛之嫌,苟非握大权,拥强兵,自度全国莫能与抗者,亦多不敢为是;此历代篡夺之主,所以获安其位也。母后临朝,有帝王之实者,本自不乏,特未尝居其名耳。武后在高宗时,盗窃政柄,已余二十年,其形势,又非他临朝摄政者比,实既至矣,易其名何难?特视其欲不欲耳。武后为纵恣而无忌惮之人,有以旷古未有之局歆之者,自将试为之,而革命之局成矣。若谓皇帝之名,本无足歆,居之,徒足招人讥议,且授人以攻击之柄而自蹈危机,何必为是?则试问至二十世纪,皇帝之名,更何足歆?袁世凯何以犹冒不韪而为之,以致身败名裂乎?从来居权势之地者,多无学识,亦罕能深思远虑,不能以读史者之见衡之,求之深而反失之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