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城受挫,在李岩的建议下开始采取围攻战术。分兵出击,夺取开封周边诸县以为支点,以阻挡官军援军。
陈永福看外侧闯军调动,以为有机可乘,率八百精骑趁夜突袭闯营。官军来势凶猛,农民军毫无防备,竟然被官军船营两次而过。李自成亲率大军追击,追至小西门之时被城墙之上的冷箭射中。虽无大碍,但农民军军心为之一挫。
刘宗敏等大将以为开城城坚,难以攻破,意欲先行退往洛阳再作他图。但以李岩为首的众人却坚决反对,他们以为一旦退守洛阳,再想东出就会难上加难。一旦明廷辽东事了,九边精锐内调,闯军的境况就会难上加难。与其到时候任由官军宰割,还不如以围困开封为次,在开封周边与官军来一次彻底的大决战。
胜,则开封城手到擒来;败,再退到洛阳坚守也不迟。
李自成心中纠结,虽感觉李岩的计策太过冒险。但这样退回洛阳,他心中又有所不甘。在李过率一部人马从孟津赶来,极言如何挫败杨文岳之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准备一改昔日作风,准备就在开封城外击破官军。
二月下旬,左良玉、贺人龙两部在督师汪乔年的督促下,率兵北上。与猛如虎等将合兵一处,共计大军十万,渡过颖水,击破在那里驻防的刘体纯部,兵锋直指开封。山东总兵刘泽清,河南总兵许定国,聚众三万,陈兵归德府。保定督师杨文岳也率大将猛如虎渡过黄河,率残兵数千,也在北侧威胁开封。
虽然陕甘督师傅宗龙被牵制在秦地不得东出,但在开封周边已聚集了超过十五万的官军,足可与农民军一战。
而正当官军齐聚开封周边之时,准备应对李自成大军之时,孙可望却突然南下。不仅收回了新野,还趁势击破了湖北的张应元部,攻下了汉水之北的樊城,与襄阳城隔江相对。征调了数万农夫,积极造船,看似随时就要渡船南下。
周显手中拿着从前线传来的最新情报,眉头紧蹙。
在明末,李自成三攻开封。在最后一次,他更是联结了张献忠、罗汝才等部在内的大部分农民军,号称五十万,对开封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围攻。而这一场战事,最终演变为兵祸水厄的双重悲剧,六个月的血刃肉搏后是大水没城,是一望无际的滔滔的黄河水。
这一战,李自成没胜,开封城的财富他没得到分毫。但官军也没胜,拼死固守到头来还是城破人亡。
据史料记载,开封城中原住民有三十余万,先是在残酷的攻防战中死伤一部分。后又因为开封城缺粮,官军始终无法解困,又饿死了很多人。到了后来,秋日的那场暴雨,最终让不知谁掘开的口子在黄河水的冲击下不断扩大,最终河堤倒塌,演变为滔滔洪灾。
在灾情过后,有人重新统计人数,原住的三十余万百姓仅余两万七千,超过九成的汴梁人在这场兵祸中丧生。这其中还没有统计那些逃难入城的百姓,以及那些开封周边受洪水所牵连的。否则,恐怕这个死亡人数还要增加不少。这场兵祸直接导致繁华异常的开封变为一片白地,在三十年后才慢慢恢复生机。
论明末战事惨绝程度,开封之战绝对是处于贯守位置的。而且最令人惊奇的是,在城中严重缺粮,百姓易子而食的情况下,自始而终城中竟然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骚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守城的奇迹。
但开封城最终还是失陷了,以一种异常惨烈的模式。这样一个结果是谁都不愿看到的,但它却真真切切的发生了。
周显在心中暗想,自己穿越到此,改变了历史的整个进程。到现在为止,李自成才开始第一次进攻开封。而且目前是二月份,比他在原有历史上第三次进攻开封早了三个月。只要围攻不持续到秋日,黄河就不会有足够的水。无论这一次战事会如何的惨烈,应该都不会出现那种那种损民九成的惨景吧!
如果官军最后能解开封之围,那当然最好;如若不能,即使到时候城池失陷,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跟着死亡。开封虽重,但不至于让数十万百姓跟着它一起陪葬。只不过目前官军和农民军齐聚开封,这场决定胜负的大战或许要等到几个月后才能见分晓。
而眼前的,周显所关心的。是海水已经开始解冻,虽还未完全解化,但已经可以行驶小型的船只。
崇祯帝的诏书基本上同时下到了卢象升和周显这边。兵部不支持从登莱出重兵奇袭辽东,认为以重兵深入敌境,后援断绝,太过冒险。他们更倾向于从海上牵制清军,而大军仍然从辽西出发进攻高桥,一步步的向前推进,以达到救援松山的目的。
卢象升心绪郁结,对此极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只不过他思考之后,给了周显充足的自主权,让他决定何时进军,以及从哪里进攻?本来他还打算给周显从辽东调三千士卒,但被周显直接拒绝了。
既然主力是从陆上进攻,自己这边仅是一个牵制作用,登莱的兵力应该是完全足够了。士卒放在辽东能起的作用,比自己这边更大。现在的主要问题是从哪里进攻,以及怎样最大程度的起到这个牵制作用。
周显仔细询问了林庆业和黃蜚,他们一个是朝鲜人的水军主将,一个是东江军的旧部,对辽东那边的地形远比周显熟悉。
只不过他们的意见很不一致,林庆业支持拿下皮岛,进而出兵铁山,隔断清军与朝鲜国的联系。这样做的军事作用不大,但政治影响力很大。
而黃蜚则支持进攻金州,以其为支点,向辽东腹地进攻。因为金州距松山较登莱近的多,只要攻下了它,不但可以震慑清军。也可以随时增援松山,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牵制。
周显沉思良久,感觉他们两个所说的各有优劣,始终不能决,便打算召集众将共同商议,毕竟这牵扯着每一个将士的未来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