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系氏族衰落的见证
1921年,瑞典考古学家偶然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了一处文化遗址,被命名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在公元前5 000至公元前3 000年。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地区,即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它以陕西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最密集的分布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陕西省是仰韶文化分布最多的地方,共计两千零四十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百分之四十,是仰韶文化的中心。
仰韶文化时期,村落或大或小,其中较大村落的房屋布局一致,周围有一条围沟,村落外有墓地和窑场。早期的房屋以圆形单间为多,后期以方形多间为多。而房屋的主要构成方式是用木头做骨架,用泥土和草混合后做墙壁。当时的人们还将墙壁裹草后点燃以加固墙体和增加耐水性。
仰韶文化时期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铲、磨盘、骨器等。除了进行耕作外,当时的人们还使用鱼钩、鱼叉、箭头等进行渔猎。仰韶文化前期手工制作陶器,而从中期开始就出现了慢轮手制的陶器。
对于仰韶文化的许多方面,比如社会结构,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主要是一个母系社会,而这一文化恰恰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