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峰转念一想,道:“其实要我说,吴哥你这样掌握朝政,终归还是不太牢靠。我看过的那些,除了直接穿成皇帝皇子的,否则都是走的武装造反路线,从一个地盘开始,一城一地的把江山打下来,最后登基称帝。这样一来,满朝文武诸公都是绝对忠于自己的人,自然不用操心那些。”
吴池点头:“确实如你说的那样,假如我通过战争来改朝换代,确实会少了不少麻烦。但……这种和平接手权力,也有一个无法替代的莫大好处。”
王建峰:“什么好处?”
吴池望了望街上熙熙攘攘的人:“就是人,百姓。我中华万里江山上的兆亿子民。”
他感叹道:“我不知你查阅过汉末三国时期的人口变迁没有。汉朝原本有五千多万人口,结果经历了汉末乱世后,就只剩下了几百万。真如曹操的《蒿里行》描述的,‘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唉!”
王建峰亦心有戚戚。
吴池:“这人口减员的原因,灵帝时期朝廷的残酷暴政占了一成,黄巾之乱占了一成,剩下的八成,却都是诸侯混战,厮杀无休造成的!在天下大乱前,百姓过的再苦,至少地方官们为了所谓的官声,多少不至于让百姓死得太多。可一旦陷入战乱,就没人管这些了,征兵的征兵,抢粮的抢粮,瘟疫横行,田地荒芜,盗匪肆虐……无论走哪条路都很难活下去。”
“灵帝时的暴政,我尽力阻止了一些。黄巾之乱我也尽力了,但都收效不高。就只剩下这汉末的诸侯混战,是我要极力避免的。只要朝廷中枢不倒,对地方的威慑还在,就能够尽可能地避免那一幕的发生,让百姓多活下来一些,进而能够抵御未来的五胡乱华,华夏涂炭。”
王建峰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想了想,问:“可是现在这样,地方那些诸侯就不会造反了吗?我记得我看的那些里也有分析这个事,都说汉末诸侯并起是无法阻止的啊!”
吴池:“我不敢保证百分百不会,但,就以我所知而言,可能性已经被降到最小了。”
他整理了下思路,分析道:“汉末诸侯并起,其实是多个因素共同促成的,单独阻止了某一因素,并不能避免汉末乱世。但也不是说阻止了后就毫无效果。这些因素,有些影响较大,有些影响较小。只要把关键的几个因素都阻止了,就能大大延缓乱世到来的时机。”
“首先第一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汉朝已经历时近四百年,如果把朝代比喻成人的话,那汉朝就是一个蹒跚迟暮的老人,一身上下全是病,吃不好睡不好,走不稳尿不出……这个因素,可以说,除非彻底改朝换代,否则是无解的。”
但是……
“无解,不代表不能延缓,并且操作得当的话,能够延缓得非常长。一个七十岁的老人,可以延寿一年两年,也可以五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甚至活到一百二十岁……也就是说,把汉朝延寿个几代人,延寿百年也是有可能的。”
“第二个因素,黄巾之乱的爆发。这一因素造成了两个结果,1是重创了中央力量,让汉朝受伤不轻。2便是朝廷意识到地方力量薄弱的危害导致黄乱泛滥,所以拨乱反正,加强了地方武装力量,废史立牧,让地方有了叛乱的基础。”
“但是在我看来,1朝廷受伤,是可以恢复的。而2加强了地方力量,也并非是一件坏事。因为在黄乱之前,地方上的军事力量本来就薄弱得过分了!县里没兵,郡里才几百人,这太不像话了。”
王建峰:“可我了解到的是,那些世家大族里的私兵才是祸乱的根源。黄巾之乱后,各家族的私兵开始明面化,才导致的地方力量崛起难制。”
吴池点头:“这也是一个问题,我之后会着力解决。它主要涉及的是世家问题。”
“第三个因素,就是史称‘十常侍之乱’的那次动乱。十常侍与何进这两个代表着朝廷中枢的力量同归于尽,而后被董卓钻了空子。董卓不是靠着出身、名望、功绩来夺得中枢权威,而是靠着手里的士兵。这才给了许多人信号,让他们认为只要有兵就可以为所欲为。”
王建峰惊讶道:“那吴哥你不就是……”
吴池笑着摇头:“我跟董卓还是有所不同的,因为董卓掌握权柄后,做的事情太过了!他手下的部队在雒阳附近烧杀抢掠,弄得民愤四起,而他本人更是过分,居然夜宿宫廷,搞妃子……”
王建峰忽然想起一事:“啊,你吴哥你要是给我找个妃子老婆的话,岂不是……”
吴池安抚道:“哦,这个放心。我给你找也是偷偷的,不会明着来,没事!”
王建峰舒了口气:“哦,那就好,那就好!”
吴池继续道:“董卓的过分乱来,释放的信息就是有了兵就可以无法无天。而我呢?当时董卓也想重蹈历史,却被我阻止了。而我掌握中枢后,却安分守己,根本没有做什么僭越之事。别的权臣做什么,我也做什么,绝不出格!这样,释放的信息就是:有兵可以掌权,但却依然要守朝廷规矩!”
“另外,我跟董卓还有不同的是,董卓只不过是一员边将,从来没有在中枢任职。他并没有入主中枢的基础,能够成功纯粹是靠兵力。而我不同,我在灵帝时期,就已经是九卿之一了,在九卿的基础上又立了平乱大功,升为三公,本就合理合法。也就是说,我是既靠兵力也靠功绩资历,才掌权的,你们要想复制我,就也得有功绩资历才行!”
王建峰:“原来如此!”
吴池:“我们再说下一个因素,那就是诸侯讨董。”
王建峰奇了:“诸侯讨董不是义举吗?占据着大义名分呀,怎么就……”
吴池:“那我问你,假如你是诸侯之一,你说你为了大义起兵讨董。这时候朝廷发来圣旨,让你退兵,那你退吗?你不退的话,你还是否够‘义’呢?”
王建峰:“可……朝廷不是被董贼把持了,我这是清君侧……”
一说到这个词,他说不下去了。
历史上,无数起叛乱,打的都是清君侧的名号。清君侧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了‘无理由叛乱’的代名词了。
吴池:“你可以说董卓是贼臣,你要清君侧。李傕他们也可以说王允是贼臣,他们要清君侧。某个山贼土匪更是可以说卢植蔡邕是奸臣,他们要清君侧……总之,诸侯违抗朝廷命令起兵,本身就给了其余地方官一个信号,那就是朝廷已经没有威信可言了,谁都可以打着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所以,这个头,决不能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