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对于建奴和科尔沁人来说是格外的难熬,人们惊慌失措的从城里逃回自己的农庄和牧场,结果把病毒又带进农庄。
死亡的瘟疫蔓延着,越传越广。
皇太极焦急的在军营里走来走去,外边斥候高声回报:“大汗!各个方向都有瘟疫奏报,大家不能判断瘟疫是从何处传出。”
皇太极怒喝道:“查不出源头,那能是天上掉下来的么!给我查!”
皇太极说完范文程悄悄的问道:“大汗,据说山西那边首先发现瘟疫,然后传到草原上,而跟这些人有接触的只有一直在归化城的……”
范文程说到这里就不再继续说下去了,皇太极皱起眉头,多尔衮把瘟疫带回来的?但是多尔衮这次连沈阳都没有回就被自己扔到广宁前线去了。
他是怎么把瘟疫带到沈阳和整个辽东的?
皇太极摇摇头:“应该不是多尔衮,他没有这个机会。多尔衮营地这个时候也出现了瘟疫,这对他没有任何好处!”
范文程连忙拱手:“奴婢多嘴,奴婢愚钝!”
皇太极被范文程一引导,立刻把这件事从天灾往**上想了,很明显这种事情,对谁最有利,那谁就可能是真凶!
皇太极目露凶光:“来人!给我严查各处汉人!”
皇太极的命令原本只是想查一下这些汉人有没有可疑的人,结果应为瘟疫四起,消息不通畅。
加上这些辽东的建奴因为瘟疫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气,一场清查行动就变成了一场针对汉人的屠杀。
大明京城东宫,朱慈烺正在跟着师傅读书,外面桂喜匆匆闯进来:“殿下,有辽东急信,需要您立刻处理!”
朱慈烺起身行礼:“师傅,弟子有事,今日读书就到这吧!”
朱慈烺的老师现在早就没有了当日的趾高气扬,见朱慈烺有事连忙回礼:“殿下只管处理国事,书可以慢慢读。”
朱慈烺出了学堂,登上马车,桂喜连忙把急信递上。
这是一封锦衣卫南镇抚司的奏报,朱慈烺打开之后只见上面写着:“辽东建奴大规模屠杀汉人,蜚卫有三十七人不幸遇难,锦衣卫有二十九人被杀。辽东汉人已经有七八万人死于屠杀。锦衣卫和蜚卫有人被捕,消息可能泄露。”
朱慈烺皱眉掀开车帘:“不要回东宫了,去东暖阁!”
马车转向之后,朱慈烺陷入沉思,其实开始这次行动,朱慈烺就料到,建奴可能因此迁怒辽东汉人。
只是没想到,这是来的这么突然,这么快!
当初想到鼠疫有这么高的死亡率,所以觉得要是能让辽东建奴死上一半,那以后大明都会轻松很多。
而且这种非对称战争,是最容易实现的,特别是后来研究出了治疗瘟疫的药物之后,朱慈烺更是坚定要执行这个计划。
现在听辽东汉人被牵连,朱慈烺还是有些心痛,虽然经历过野猪皮时代的屠杀导致辽东汉人数量锐减,但是经过皇太极的抢掠和善待政策,辽东的汉人又恢复到百万规模。
好在这些人大多都是建奴的包衣奴才,建奴就是再丧心病狂,也不会去杀自己的奴隶,除去建奴们的奴隶之后剩下的自耕农也不过十多万人。
所以这次屠杀,这些人应该是被屠杀的对象,建奴杀人不仅仅是为了泄愤,也是为了抢掠他们的财富。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该跟崇祯好好沟通沟通了。
到了暖阁,崇祯正在那里批阅奏折,见朱慈烺来了,崇祯放下朱笔:“怎么?这个时候不应该再读书么?怎么到我这里来了?”
朱慈烺拱手道:“父皇,锦衣卫辽东司奏报辽东建奴和科尔沁蒙古部发生大规模鼠疫,两地死伤惨重!”
崇祯淡淡的嗯了一声:“为何会发生鼠疫?”
朱慈烺见崇祯一副洞悉一切的眼神,底身拱手:“儿臣不知,许是他们得罪了上天,上天降下天罚,那些文官不都是说这是上天的示警么!”
崇祯眯着眼看着他:“你真的不知道么?”
朱慈烺摇摇头:“儿臣真的不知道。”
崇祯看了朱慈烺好久,最终才脸色平静的说道:“不知就不知道吧,记住,你永远都不知道!”
朱慈烺立刻明白了崇祯的言外之意,连忙说道:“是,孩儿知道了!”
崇祯这才接着说道:“鼠疫的事情朕已经知道了,此事是辽东建奴倒行逆施,惹怒上天降下天罚,关我大明何事?”
朱慈烺连忙说道:“父皇,话不能这么说,这不仅关系到大明,而且还关系很大,儿臣觉得不要一个月,建奴就会陈兵辽东,或者从蓟州等处寻找机会入关。”
崇祯愣了一下:“他们都乱成这样,还要入关抢掠?他们疯了么?”
朱慈烺说道:“父皇,儿臣之所以这么说原因有三个,第一,鼠疫大明也有过,山西的鼠疫大明不仅控制住了,后来更是制作了治疗药物。
这个大明有,而建奴没有,大明也不可能把这些东西送给敌人,所以建奴想要获得治疗瘟疫的药物只有向咱们大明要!
第二就是建奴既然起了瘟疫,他们正在死人,被削弱,他绝对不会眼看着大明一天天变强,他一定会想办法拖住大明。
而现在最好的拖住大明的办法,无疑就是把瘟疫传到大明,让大家一起都遭遇瘟疫,这样才不会有一方强一方弱的情况出现。
第三就是这次制造瘟疫的人行动规模太大,几乎遍及整个辽东和科尔沁部,消息可能有泄露的风险。
一旦对方知道是大明的人故意制造了这一场灾难,那么对方肯定会选择报复,即使对方不确定是大明做的,只要有这种可能皇太极也不会承认是自己失德导致天罚,他肯定会说是大明的阴谋!”
崇祯嗯了一声瞪了他一眼:“你知道有这种可能为何不早点告诉朕,现在要是建奴大规模入侵,京营和辽东军大部分兵力都在围剿流寇,如何来得及回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