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因神情阴郁的道:“岳候,这一教三传是否在斟酌一二?”
岳山反问道:“哦,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写?直言佛教源自天竺,是外来宗教和华夏文明没有任何关系?如此,将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阻止在大唐境内传教?”
“你佛教为外来宗教就可以在大唐境内传播,为什么不行?到时候你们如何解释?”
智藏忍不住反驳道:“我佛教宗旨在教人向善,岂能和那等邪教一般对待。”
智藏还想辩解,被慧因给拦住,道:“就算我们同意,其他教派也未必会同意啊。”
岳山淡淡的道:“谁不同意那就让他从大唐消失好了。我正好觉得佛教的派系太多太混乱了,去掉几家还清净不少。”
慧因四人顿时就噎住了,剩下的话再也说不出口。
虽然岳山语气和开玩笑一样,但他们却不觉得这是开玩笑,对方真的有这个能力灭绝几家派系的传承。
会议开头岳山的那几句警告再次回荡在耳边,今天必须要有一个让我满意的结果,否则……
心中的道重要,还是佛教的传承更重要,考验他们的时候到了。
看着沉默的几名和尚,岳山撂下一句话:“我给诸位一个时辰的时间好好考虑,一个时辰之后我在过来问你们答案。”
说完他起身离开了会议室,孔颖达也紧跟着走了出来,只留下佛道两家在里面。
孔颖达追上岳山,道:“你这个一教三传太……狠了,打在了佛家的命门之上。就算他们四个答应了,等到你这本书出版恐怕也会引起天下佛教徒的反抗。”
岳山不在意的道:“反抗就反抗吧,圣人正觉得佛家的力量太过庞大,刚好趁此机会剪除一部分。倒是你,真不怕有人戳你脊梁骨?”
孔颖达眼睛里闪过一丝忧虑,但还是说道:“怕又有什么用,圣人和你都已经做出决定了,我还能扭的过你们不成。”
“不过还好,我家先祖确实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当徒弟也不算委屈,有了这块遮羞布我的压力就能小很多。”
说到这里他语气一转幸灾乐祸的道:“惨的是佛教,自家佛祖平白矮了一辈儿。不接受会被打压,接受了会被天下人耻笑,想想我都替他们难过。”
岳山无语的看了他一眼,果然是有人比我更惨我就不觉得自己惨了吗?果然老阿Q了啊。
一教三传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既然要写《华夏文明》,那么思想碰撞最激烈的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就不可能不讲。
在这本书里,黄帝是人文始祖是华夏文明的起源,五帝三代时期初步成型,也是中原王朝建立之时。那么春秋战国时期就是华夏文明成熟时期。
岳山花费了不少笔墨去描述那个大时代的灿烂,其中就提到了儒释道三家的起源问题。
在他的笔下,老子是当时的集大成者是学识最渊博之人。
先是孔子向他求学,然后根据自身的学识,结合华夏文明传承下来的礼法创立了儒家。
然后,老子西行出函谷关之时,尹喜把他拦住求学,并得传《老子五千言》也就是《道德经》。尹喜亦结合自身所学创立了道教一脉。
最后是老子西行途中又遇到了一个虔心向学的年轻胡人,就点化于他。这个年轻的胡人回家后于菩提树下悟道创下了佛教一脉。
老子化胡的全新解法。
这也就是所谓的一教传三家,老子成为了至圣先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目的很简单,创造一个华夏文明的标志性人物,有点类似于前世宋朝之后的孔孟。
这种标志性人物对一个文明来说非常重要。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普通百姓大字不识一个,可能一辈子连自己生活的村庄都没有离开过,他们不可能知道什么大道理,更不可能知道国家和民族的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提升他们的民族荣誉感和向心力?一个标志性的人物就成了最佳途径。
他们可以不知道不识字,可以不懂什么大道理,可以不知道国家的历史,但他们能通过这个标志性人物来知道自己是谁。
就比如宋朝之后的孔子,即便在偏远的地区的百姓,也知道又一个叫孔子的人,是知识最渊博的人,是所有读书人的老师。
就好比佛教的口头禅‘阿弥陀佛’一般,没有研究过宗教的人根本就无法想到这四个字对佛教的传播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
百姓们可不会背佛经,甚至他们连自己拜的是什么佛都不知道,但他们会说‘阿弥陀佛’。
我什么都不懂,但只要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就能求得心灵上的片刻安宁。
与之相对应的是道教,原本历史上道教并没有类似的口头禅。我们经常在影视作品里听到的‘无量天尊’那是现代人加上去的。
你道教的教义写的再好,百姓们不知道,有什么用?他们信仰道教,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虔诚?没有任何途径。
所以道教始终被佛教压制,近代以来没有政府的扶持,道教几乎就只存在于传说之中了。而佛教依然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这一世岳山之前给王远知提过建议,让他添加一句这样的口头禅,效果非常明显。
现在岳山就准备给华夏文明添加一个标杆性的人物,让所有人都知道他,信仰他崇敬他。
你大字不识一个没关系,只要你肯虔诚的说一句老子保佑就是华夏文明的一份子。
至于为什么不效仿前世把孔子树立为标志性的人物……不是岳山对他有成见,而是和时代有关系。
现在是唐朝,此时的儒家并没有宋朝之后那么强大,处在被佛道两家摁在地上摩擦的尴尬境地。
孔子也不是后来的圣人,此时他还只是‘子’。儒家的圣人先贤也不是他,而是周文王、周公旦等人。
在这个时候把孔子立为至圣先师,道家首先就不同意,你一个弟弟也敢推举自家的先人当至圣先师?
儒家内部也会有不同的声音,前面已经说了,此时儒家追捧的圣人不是孔子而是尧舜禹、周文王、周公旦等人。世代治《易经》的世家更愿意让周文王当至圣先师,而不是孔子。
不能立孔子,更不可能立释迦牟尼,其他诸子也排不上号,最合适的反而是老子。
道教强势,皇室又认了老子当祖先……不立他属实说不过去。
那么儒释道三家会同意一教传三家的说法吗?
首先说说道教。
这里先说个冷知识,‘道家’这个称呼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在此之前世人通常都以‘黄老之学’‘老庄之学’来称呼道家。
事实上道教是谁开创的已经不可考,只能猜测起源于西汉,成熟于东汉。
虽然道教厚着脸皮说我们的创教祖师是老子,其实大家都知道,道家和道教是有区别的,他们有强认祖先的嫌疑。
现在岳山给他们找了个创始人,而且还是那么厉害的一个人,他们只会开心。
为啥?这要说说尹喜这个人了。
尹喜还有个称号关尹子,一个被封‘子’的人物。先秦时期许多人都把他和老子并列,认为他们两个是整个先秦时期知识最渊博的人。
多了一个这样的大佬当创始人,道教怎么可能会反对,只会很开心。
而且这个创始人还是由神仙子弟新学创始人岳山亲自认证的,不服气你们就去找岳山去。
然后就是儒家,估计会引起不少的争议,但问题不大。
原因前面已经提过了,身为弟中弟你没反对的资格。
这里再补充一点:
孔子是真的向老子求过学,还留下了小乌见大乌的典故,非要说他是老子的弟子也没有什么问题。
至于孔子创立儒家的时候有没有借鉴老子的思想,已经不可考了。但是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两家的学问早就融为一体了,儒家不可能和道家撇清关系。
撇不开关系就无法挺直腰杆说孔子创立儒学的时候没有借鉴过老子的学问。所以不管他们怎么想的,最后都只能憋着鼻子认了。
况且岳山自己就是新学领袖,现在的新学可不是刚开创时候小猫两三只了,已经有不少的世家和名师大儒改换门庭成为新学门徒。
他同意老子当至圣先师,也就代表儒家很大一批人也会同意,能减少不少的争议。
这里顺便提一下,最吹捧岳山的当属孟家。
孟子的学问一直都不被重视,甚至孟子能不能被封‘子’都还在两可之间。是岳山一手发掘了孟子的‘义’之思想,并把他和孔子的‘仁’并列在一起成为儒家的核心思想。
孟子才成为名副其实的‘子’,他的后人对岳山自然是发自内心的感激,并自动成为新学的中坚力量。
孟家家主孟曜为了宣扬孟子的学问主动出仕,以清廉敢为著称,前不久刚刚被升任为湖北道别驾。
而孟曜的儿子孟诜就在渭水书院进学,且为人正直学业优秀,是新学重点培养的未来核心人物。
言归正传。
儒道两家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佛家。
莫名其妙多了个祖宗,还明知道这个祖宗是杜撰的,他们心里肯定不爽。但形势比人强,不怕你反对。
敢不同意试试?
儒道两家巴不得你反对,然后两家联合起来把你干掉。再说老子可是皇室认下的祖先,你反对这一点也会惹恼朝廷的。
到时候就是儒道和朝廷三家连手,就不信你佛教敢硬着头皮和三家硬刚。
所以岳山明面上给了道信四人一个时辰的考虑时间,其实结果已经注定了。要么同意,要么灭亡。
也正是通盘考虑清楚了这些,岳山才敢写出一教传三家的典故。
至于后世人会怎么想,并不重要。只要当下这本书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民族大融合,让华夏文明更加灿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