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人性的故事 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人性的故事

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水往低处流,

人往高处走,

恻隐之心谁都有,

人性本与善为友。

心存泰山北斗,

何须蝇营狗苟。

豪情直上重霄九,

摧枯拉朽,

看我身手!

人性就像水

有一次,孟子和告子辩论。

告子也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据说年轻的时候见过墨子。跟孟子见面那会儿,应该已经是老先生。至于是谁去见谁,则不清楚,总之是讨论了人性问题。

这很有意义,也很有意思。

有意义是因为孔子不谈人性。

人性作为问题被提出来,是从这场辩论开始的。

后来,人性是善还是恶,就成为一个问题。

他们的辩论,也很好玩。

告子说:

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性无善无不善也。

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

生就是天生。

食就是吃饭。

色就是**。

因此告子的态度很明朗,观点也很鲜明:

人性是存在的,也是天生的。

它就是人的天性,也就是自然属性。

作为自然属性,无所谓善恶。

这种观点叫什么呢?

就叫:

人性无善恶论

对此,孟子不能同意。

于是,辩论在他们之间展开。

告子说:天生的就叫做本性。

孟子反问:好比白就叫白,是吗?

告子说:正是。

孟子又问:因此,白羽毛的白就是白雪的白,白雪的白就是白玉的白,是吗?

告子又说:正是。

孟子再反问:既然如此,那么请问,难道狗性就是牛性,牛性就是人性吗?

告子怎么回答?

没有记录。

其实,他们不妨继续辩论。

比如,告子可以这样反驳:牛吃草,狗吃肉,人吃熟食,怎么会一样?

当然孟子也能反问:狗也吃熟食,不一样吗?

不信给它热狗,看它吃不吃?

但,孟子的意思却很清楚。

首先,不要抽象地谈什么性质。抽象地谈,白色的羽毛、雪花和玉石没有区别,都是白的。跟白马、白羊和白狗也没区别,也都是白的。

那么请问,这样的性质有意义吗?

其次,也不要谈什么人的天性。论天性,人与动物没区别。比如吃东西和生孩子,动物也会也想,做得还不差。如果把诸如此类也看作人性,岂非“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

那该怎样?

要么别谈人性,要谈就谈社会性。

请问,人的社会性,有善恶吗?

孟子认为有,告子认为没有。

告子说,天生的人性就像水一样,东边开了口子就往东流,西边开口就往西流,哪有什么善恶?

听起来,这很有道理。

于是孟子接过了话头。

孟子说,没错啊没错!要说水的流动,确实无所谓向东还是向西。但,难道也不分上下?

要分的吧!

水尚且要分上下,人就不分善恶?

也要分吧!

那么请问,怎么分?

水性向下,人性向善。

想想也是。水,有往高处流的吗?

没有。

那么,人也应该没有不向善的。

哈,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现在,诸位还有问题吗?

有。先请问:照此说来,人性本善吗?

不,准确的说法是:

向善

正如水,不是原本就在下面,而是趋向低处;人也不是本来就善,是趋向善良。

所以孟子说: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这就叫:

人性向善论

向善才是孟子的观点,本善不是。

那么,所有人都向善吗?

是。这就叫: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有人作恶?

环境和条件使然。同样好比水,如果把它堵起来也会上山。但,能说这是水的本性吗?

当然不能。

人也如此,向善也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等于一定就善。你创造和提供善的环境和条件,他就善,反之则可能恶。性善,只是趋向于善。

为什么会趋向于善?

因为人性当中,原本就存在善的可能。

那么,有哪些呢?

这就还要讲故事。

本节故事见《孟子·告子上》

嫂子掉进水里了

有个齐国人问:男女授受不亲,是礼吗?

孟子说:是的。

男女授受不亲,就是说,除非母子、夫妻,男女之间哪怕传递东西,也不能手碰到手。

因此那人又问:嫂子掉进水里,伸不伸手?

孟子说:这时还不拉一把,禽兽不如。

那人说:天下掉进水里了,先生怎么不拉?

孟子说:这是什么话!天下又不是嫂子。拯救天下只能依靠道,阁下莫非要我用手吗?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

实际上,所谓“嫂溺,则援之以手乎”原本是一个伪问题,那个齐国人也知道孟子会作肯定的回答,这样他才能提问: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只不过,他被孟子怼回去了。

但也可见,人人都认为人道主义救援毋庸置疑。

为什么呢?

因为人人都有同情心。

同情心在孟子这里,又叫:

恻隐之心

恻和隐的意思都是伤痛,所以恻隐之心也就是伤痛之心,但不是说自己。自己受了伤肯定会痛,难得的是别人受伤自己也痛,这就是恻隐之心。

别人受伤,为什么自己会痛呢?

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也由于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所以叫同情心。

同情心非常重要。有同情心,才能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只要心存恻隐,伤害虐待别人的时候自己就会疼,会下不了手,叫于心不忍。

所以,也叫不忍之心。

不忍之心是发自内心的善,也是天性中良善和道德的底线,叫做天良。孟子之所以认为齐宣王可教,就因为他不但心存恻隐,还能体现在动物身上。

这是人性当中最基本的善的可能。

其余三种是:

羞恶之心:对不道德的行为感到羞愧和憎恶。

恭敬之心:自己谦卑,尊敬他人。

是非之心:希望弄清是非曲直。

孟子认为,这些心理是每个人都有的。

他说: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

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认为,这就是共同人性。

有共同人性,就有共同价值。

比方说,仁义礼智。

恻隐之心就是仁。

羞恶之心就是义。

恭敬之心就是礼。

是非之心就是智。

孟子还说,仁义礼智并不是外部世界强加的,而是每个人固有的,只不过大家没怎么注意而已。因此只要努力追求,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成为圣贤。

相反,如果舍弃向善的可能性,则成为恶人。

这就叫: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至此,孟子已经全部回答了告子的问题,还把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顺便提出来了。

现在,还有问题吗?

有。

孟子说的这些,真是人类天生就有的吗?

就连狗狗,也不是见了谁都摇尾巴。

那就来讨论讨论。

本节故事见《孟子·离娄上》

本节引文见《孟子·告子上》

熊掌与鱼

孟子的观点,后来很受争议。

同为儒家但比孟子要晚的荀子,就看出老前辈其实有大问题。仁义礼智,怎么可能“我固有之”呢?如果那都是天生的,还要道德教育干什么?

因此他主张,把人性分成两半。

哪两半?

一半叫性,是人的自然属性,恶。

一半叫伪,是人的社会属性,善。

所以,人性当中,有善有恶。

恶来自人的自然属性,是先天的。

善来自人的社会属性,是教育改造的结果。

改造之前,是恶的。

这就叫:

人性有恶论

可惜,荀子讲道理,不如韩非讲故事。

韩非是战国晚期的思想家,也是荀子的学生。但他代表的法家学派,却是跟儒家唱对台戏的,而且韩非还是故事大王。他说,有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将军吴起就跪下来,亲自为他吮吸毒疮的脓血。

兵的母亲见了,在一旁哭天抢地。

有人问:将军爱兵,你为什么还要哭呢?

母亲说:当年将军就是这样对待我丈夫的,结果他战死了。我的儿子恐怕也得战死吧?

看看,仁爱到底是个什么东东?

爱兵如子,是为了让他送死。

韩非还说,卖马车的都希望别人升官发财,卖棺材的都盼望别人早点去死,难道是因为前者仁慈,后者残忍吗?当然不是的。没人富贵,马车就卖不出去;没人死亡,棺材就卖不出去。两家店铺老板都是为自己打算着想,没什么仁义不仁义,也没什么道德不道德。

人,都是自私的,也都是自利的。

这就叫:

人性本恶论

概括一下就是:

告子:人性无善恶。

孟子:人性向善。

荀子:人性有恶有善。

韩非:人性本恶。

所以,韩非也不认为仁义礼智是共同价值。

他倒是承认有共同人性,那就是恶。

回头再看孟子,就会发现有问题了。

孟子怎么讲共同人性呢?

他的说法是:饮食,有相同的口味;审美,有相同的趣味。难道心灵就没有共同的追求?当然有,那就是道理和正义。道理和正义让人心旷神怡,就像鸡鸭鱼肉可以满足舌尖,普天之下莫不如此。

这样说,对吗?

恐怕有问题。

口之于味,确有同嗜焉,但也有不同。南方人爱吃米饭,北方人爱吃面食,就是不同。孟子当然可以认为理义就像清炖羊肉,却怎么能肯定别人也如此?

孟子只好再打比方。

老先生说:熊掌和鱼都是我爱吃的,但是如果不能都吃,那就放弃鱼,选择熊掌。生命和正义也都是我想要的,不能都要,那就为了正义牺牲生命。

这段话很有名,原文是: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类似的话,孔子也说过: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这当然是很了不起的精神。而且,正是由于有这样的精神,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才会层出不穷,成为千秋万代学习的榜样,我们民族挺立的脊梁。

他们受到崇敬和追思,理所当然。

许多人都说:真有那一天,我也奋不顾身。

说得对!杀身成仁也好,舍生取义也罢,确实都得到“真有那一天”的时候。那天是哪天,恐怕难以列出清单,但可以肯定是非常时期。日常生活中如果也动不动就要舍生忘死,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

事实上,正如见义勇为不能成为常态,杀身成仁和舍生取义也不能设为常规道德标准,甚至不能视为非常时期的普遍要求。换句话说,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视死如归。榜样从来就是少数,否则不成其为榜样。

需要学习的,仅仅是他们的精神。

很显然,孟子的“熊掌与鱼”并不能证明他的观点可以成立,如果成立反倒会引出新的问题:某种道德的境界居然要拿命来换,能说是天生就有的吗?

事实上,这个比喻本身就成问题。

问题在哪里呢?

熊掌与鱼是不等值的,如何选择不用思索。仁义与生命却不好说,至少没有那么大的差价。谁都知道生命是最可宝贵的,哪怕真是一条鱼。那么请问,你有什么证据能够证明仁义就是熊掌,生命就是鱼?当然,孟子可以这样主张,但要想所有人都同意,没门。

庄子就坚决不同意。

他的观点很明确: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若为自由故,生命可不顾。但,要我为仁义什么的也献出生命?呵呵,对不起!只能呵呵了。

所以,孔孟之道,也仅仅是一家之言。

何况孟子与孔子,也有区别。

孔子说:杀身成仁。

孟子说:舍生取义。

这就叫: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那么,成仁和取义,又有什么不同?

本节故事见《韩非子》之《外储说左上》《备内》

本节引文见《孟子·告子上》、《论语·卫灵公》

生下来就携带武器

读过《论语》和《孟子》的,可能都会感觉到两位思想家的明显不同:孔子温柔敦厚,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孟子侠肝义胆,气势磅礴,一洗凡马空。

故,读孔如饮清泉,读孟如闻战鼓。

这是孔孟之别,也是仁义之别。

不妨再看孟子的说法:

恻隐之心,仁也。

羞恶之心,义也。

恻隐的意思前面讲过,是充满同情于心不忍,甚至是疼爱,是呵护。羞恶则相反。羞是自己羞愧,恶是憎恶别人,都必须拔出刀来,下得了手。

很清楚:

仁是爱,义是恨。

仁不忍,义狠心。

义,是仁的另一面。

所以,实施义举往往有以下特点:

心中充满愤怒,叫义愤填膺。

行动不计后果,叫义无反顾。

千难万险也非做不可,叫义不容辞。

斗争的矛头甚至可以指向亲人,叫大义灭亲。

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叫舍生取义。

这里面的义字,都不能替换成仁。

同样的情况还有:

行侠仗义不能说成行侠仗仁。

侠肝义胆不能说成侠肝仁胆。

见义勇为当然也不能说是见仁勇为。

仁不需要勇,因为仁是爱。

行义却非有胆量不可。它在生理上表现为气,由义而产生,所以叫勇气,也叫义气,还叫正气,孟子称为浩然之气。它需要培养,而且是用道德来培养。

这就叫养气,否则就会泄气。

后来,义气与正气有了微妙的区别。讲义气的多半是江湖好汉,侠客丐帮;讲浩然正气的则是文天祥那样的士大夫和读书人。但要有气,是一样的。

气,其实是义所固有。

不妨来看义的古文字:

很清楚,义的字形上面是羊,下面是我。

写成繁体字,就是義。

一只羊,一个我,怎么就是义呢?

因为这个字的本义是仪容的仪,也就是样子。一个人的样子非常的美好,就叫仪态万方;端庄秀丽,则叫仪表堂堂。可见仪的言外之意是:就该这样。

再抽象一下,就是该。

该,就是义。

义无反顾,义不容辞,都由于应该。

那么,该哪样呢?

应该去战斗。

为什么呢?

因为“我”的本义是杀,或者兵器。

看看这个古文字字形,是不是?

这就是武器。

哈!义这个字,是自己带着刀出生的。

当然,更可能拿的是戈。

实际上到后来,义也是随身携带武器者,只不过那武器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而且更多时候是精神的。或者说,是批判的武器。

但那股狠劲,丝毫不差。

义,怎么可能没有气?

那么,羊呢?

杀气腾腾的“我”上面,为什么顶着羊头?

因为那是一位酋长或者祭司,正在主持某种古老的仪式,所以是仪。更何况,头戴羊角,身披羊皮,手持武器,也表现出毋庸置疑的威仪,因此也是仪。

情况相同的还有美:

美字上面是羊,下面不是我,是大。

所以传统的说法是:羊大为美。

其实这个字里面的大,是正面站立着的人,意思是冠羊的酋长或祭司,也就是大人物。

既是大人物,又有威仪,当然很美。

所以,羊人为美,羊我为義(仪)。

这就叫大丈夫。

大丈夫当然豪气冲天,孟子就曾经这样说:

万物皆备于我矣。

哈哈!天下万物都为我所具备,世上一切都为我所拥有,那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因此真正的大丈夫,不但不会像小男人那样斤斤计较,甚至不必言信行果,一诺千金。他的取舍和去从只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义。

这就叫: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

毫无疑问,大丈夫也永远快乐。

快乐,是因为有自己的标准。

孟子说: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很清楚,君子之乐有三种:

父母健康,兄弟也都平安。

抬起头来无愧于天,低下头去无愧于人。

有机会教育世间英才。

帮助国王成就王道和王业,不在其中。

这是不同于世俗的价值观。

所以孟子说,只要崇尚德,喜欢义,就可以自得其乐了。因为真正的汉子,走投无路也不丢失正义,飞黄腾达也不背离真理,担任了职务就造福人民,没有一官半职就修身养性,为天下人做榜样。

这就叫: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难怪浩气长存的人会放射光芒。

大气磅礴啊!

孟子还告诉我们:当年孔子登上东山,就觉得鲁国很小;登上泰山,又觉得天下不大。所以,见过海洋就无法被池塘吸引,知道真理就难以被流言迷惑。只不过看水的时候,一定要看那壮阔的波澜,以及遍照水面的阳光和月光,可就真的知道“曾经沧海难为水”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所以,要活就活出个样儿来!

这,恐怕就是孟子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了不起!

让我们向孟子敬礼吧!

本节引文见《孟子》之《告子上》《尽心上》《离娄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