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36年——前2070年 颛顼之后,相继有帝喾、尧、舜、禹。尧禅位于舜。舜禅位于禹。
颛顼在位78年,死时98岁,死后由侄子帝喾[ku]继位。
颛顼据说有十个儿子,却把帝位传给了侄子,说明上古时代帝位还没被看做私有财产,传位的规矩是重贤不重亲。
帝喾一直以来作为颛顼的助手很能干。颛顼把天子之位传给他大概是属于传贤不传嫡。
传说帝喾从小就聪明过人,是个远近闻名的神童。十五岁就被颛顼提拔为助手,因功被封于辛(河南商丘高辛镇)。虽然不清楚上古时代分封是否存在,分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但显然帝喾非常受颛顼的赏识。颛顼死时把帝位传给了帝喾。
帝喾是一个很不错的守成之君。黄帝和颛顼善于打天下。帝喾善于治天下。在他的精心治理下,天下出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百姓安居乐业。他注重节俭,体恤民力,自己身为天子穿戴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差别。他诚实守信,凡事替老百姓着想。百姓也非常爱戴他,信服他。在帝喾的治理下,华夏各部落融洽相处,专心搞生产,为尧舜盛世打下基础。
帝喾在位70年,死后把天子之位传给了儿子挚。
传说帝喾有四子,但只有挚是亲生的。
帝喾有四个老婆。大老婆姜嫄出门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忍不住踏进去比量,没想到回来肚子鼓起来了,十个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叫弃。二老婆简狄去河边洗澡,捡了一个鸟蛋吃,生下一个鸟人取名叫契[xie]。三老婆庆都回了趟娘家回来抱了个大胖小子,说是梦见赤龙上身因而怀孕有胎,取名叫放勋。帝喾不费一枪一弹白捡了三个便宜儿子。他的第四房姨太太常仪帮他生了一个亲生儿子,取名叫挚。
三个老婆遇神迹而有孕肯定是瞎掰。一种可能是为了掩饰野合的说辞,按现在的说法叫红杏出墙,婚内出轨。另一种可能是为了神化孩子,暗示孩子出身不凡,有神的背景甚至是神的后代。
这三个孩子也果然不是等闲之辈。弃(又名后稷)被后人尊为农神,他的后代姬发(周武王)建立了周朝。契的后代成汤建立了商朝。三儿子放勋(又名尧)名列五帝。
帝喾传位时选择了亲生儿子挚。但这个挚“不善”,把国家治理得一塌糊涂。诸侯推举尧取而代之。也有说法是挚知道自己不是干天子的那块材料,自动让位给尧。还有说法是挚死后,传位给尧,兄终弟及。不管怎么说吧,挚在位不久就被尧取代了。
尧是仁德之君的典范,行得正坐得端,以德服人,说话办事都让人心服口服。他最大的优点是虚心纳谏。据说他在家门口设置了谏言之鼓,供进谏之人使用。谁有谏言可以随时上门敲鼓。尧听到鼓声必出来接见。他还在路边立诽谤之木,令专人在此接待上访群众。因为沟通渠道畅通,尧对百姓的疾苦了如指掌,也能及时制定对路的政策。尧以仁爱之心得到百姓的真心拥护和爱戴。
尧也制定了新历法,测定一年有366天,三年一闰。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临汾陶寺遗址挖掘出尧时代的城市,相信那就是尧的都城,并且在城外发现了用于测定历法的天象台。
天象台是一个直径50米的半圆形平台,上面沿圆弧立着13根石柱,形成12道缝隙。观测者站在圆台的圆心处观察日出时阳光从哪个缝隙射进来,记录下日出的位置。日出的位置每天都在变化,一年一个轮回。测出一个轮回多少天就知道一年有多少天。轮回的两端是夏至和冬至,中间的春分和秋分。
考古还出土了疑似测量日影长度的圭尺圭表。这是跟天象台配套使用的天文仪器。
这个天象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天象台。我们老祖宗在四千年前就开始天文观测。黄帝时代就开始设专职的天官负责天文观测,制定历法。一代又一代的天官通过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测使历法越来越精确。
尧时代的都城有一圈夯土的城墙,长1.8公里,宽1.5公里。城中心发现一座小城,里面有宏伟的建筑,大概是王宫。宫外是居民区,有房屋、街道、水井等,估计能有数万居民。城外发现祭祀区、手工作坊区、墓区等。城的规模、结构跟夏商没什么区别。专家认为尧时代已经出现国家,只是还不知道国名叫什么。
陶寺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最著名的是一个画着一条似龙又似蛇的彩陶盘。考古工作者相信这是远古时期的龙的形象。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个陶罐上发现两个类似文字的符号,一个好像甲骨文的“文”字,另一个好像“易”字。仅凭这两个字就断定尧时代已经出现文字还为时过早,还需要进一步挖掘。也许将来的考古挖掘能证实仓颉造字是真的。那样的话就把中国文明史前推了一千年。
天象台的发现至少能证明古书记载尧组织人力进行天文观测是真的。
尧通过天文观测确定了24节气中几个主要节气,教导百姓在春分时节播种,在夏至时节耕耘,在秋分时节收获,在冬至时节储藏。
尧被后世奉为明君的典型。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带领广大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他最让人称颂的是首创禅让制,以“贤能”而不是“血缘”作为帝位继承人的选拔条件。
尧让大家民主推举他的接班人。大家推举他的儿子丹朱。尧不同意,说丹朱“不肖”(也有说不孝),“不足授天下”。大家改推舜。尧说舜我听说过,据说是个大孝子。到底这个人怎么样,我要亲自考察一下。
他把他的俩闺女嫁过去贴身考察。女儿们回来说,舜的确是个好人。通过了品德考察,尧提拔舜做官,进一步考察他的工作能力。舜在哪个职位上都能干得有声有色。考察了三年,尧决定把帝位传给舜。
尧对众人说:“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所以“终不以天下病而利一人”。不能让丹朱一人满意而天下愁苦。尧毅然放弃自己的儿子丹朱,把帝位禅让给舜。
不过也有说法尧舜并非禅让而是“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也就是说舜是通过政变上台的。这倒也不是没有可能,尧当年就是靠政变上台的,诸侯能把尧推上台也能让舜取而代之。关键看诸侯支持谁。究竟是禅让还是政变在没有考古证据之前都不能断言。只是大家都倾向于禅让之说,因为这不仅是大家公认的正史《史记》给出的说法,也是大家相信上古时代民心淳朴,尚贤使能,允恭克让。
尧让舜摄政,自己退居二线。28年后尧去世,舜正式登上帝位。
舜比尧做得更好,上台后整治吏治,把民愤较大的一些官员流放,重新提拔了一些比较能干的官员。他让水利专家禹负责治水,让种田能手弃(后稷)负责农业,让聪明仁厚的契负责教育,让公正无私的皋[gāo]陶[yáo]负责刑罚,让擅长畜牧和狩猎的伯益负责山林。同时舜规定了按政绩考核进行赏罚的制度,激励官员们做好工作。
他的官员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其中禹治理水患政绩最为突出。
水患频发是历代天子最为头疼的事情。洪水一来,田地村庄瞬间化为乌有,百姓沦为灾民。尧在任的时候让鲧[gun]去治水。鲧用堵的办法治理水患,筑高堤坝挡住洪水。但是这个法子并没起到作用,洪水冲毁堤坝造成了更大的灾难。鲧劳民伤财一事无成也连累了尧的名声。据说尧因为自己用人不当引咎辞职让位给舜。
舜让禹去治水。禹是鲧的儿子。但舜没有因为鲧治水失败而不敢启用禹,相反给了禹充分的信任。而禹也的确没辜负领导的信任,一心扑在工作上,十三年如一日坚守抗洪第一线,三过家门而不入。
禹采用疏堵并用的办法治理水患,该堵的堵,该疏的疏。他把主要精力放在疏通河道上面,设法让洪水安全过境。他带领大家拓宽河道加大泄洪能力或者挖掘新的河道分流泄洪。河道经过他的重新规划,洪水爆发时再不用担心泛滥成灾。
禹一段一段地治理,奋斗十几年,终于解决了水患。黄河两岸成千上万被水患所害的百姓回到家乡恢复生产和生活。天下为安,无不称颂。百姓亲切地称呼他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
后稷被称为农神。皋陶被称为狱神。这说明他们的工作做得也很出色。伯益和契等官员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总之舜任命的官员都很能干,说明舜非常知人善任。
大禹治水有功得到舜的垂青。舜仿效尧在死前就把帝位禅让给了禹。但禹推辞不受,力荐舜的儿子商均。但诸侯不认可商均,都拥戴禹。禹推辞了三年推不掉,只得接受了天子之位。
这里也有不同说法,否认禅让的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就说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认为禹是弑君上位。上古时期没有文字流传,有些事真的很难说清,只能寄希望于考古了。
黄帝和颛顼、帝喾、尧、舜、禹被称为“五帝”作为明君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