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中华世纪谈 > 88 文帝德治

中华世纪谈 88 文帝德治

作者:笑谈正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8-07 15:16:27

公元前179年——前177年 汉文帝励精图治,轻刑薄赋,节俭爱民,休养生息。

有一则关于窦皇后的真实故事挺感人的。

窦姑娘有一个弟弟叫窦广国。窦广国在4、5岁的时候被贼人拐卖。窦姑娘做了皇后以后让人张贴寻人启事寻找她失散的弟弟。

窦广国被人经过十几次倒手之后卖到河南烧碳。后来炭窑塌了,别人都砸死了,他从塌窑里爬了出来,死里逃生。死者家属纷纷来找老板要人。老板在河南待不下去了,带着窦广国来到长安。在长安,窦广国听说当今皇后姓窦,正在张榜寻找失散的弟弟。他依稀记得自己的姓氏、籍贯,也记得姐姐被征入皇宫,相信窦皇后寻找的弟弟就是他。于是他揭皇榜要求姐弟相认。

他向官人描述了和姐姐一起采桑叶时失足掉下树的情景。他的话被迅速传入皇宫。窦皇后闻听心头一震,因为这是只有他们姐弟俩才知道的事情。她立即召见了窦广国。

窦广国已经长大成人模样大变。窦皇后为了确认,问他还记不记得儿时的其他事情。窦广国说:我记得姐姐离家的那一天在驿站分别,姐姐向人讨来热水给我洗头,又喂我吃完饭才走的。

话没说完,窦皇后一把揽住窦广国,泣不成声。

姐弟相认,窦广国从一个落魄的农民工摇身一变成当今的国舅爷。汉文帝赐金赐爵赐宅子自不必说。窦广国陡然而富成为上流社会的新贵。但他并没有因此失去原来的本分与朴实。他待人谦和,不掺和任何是非,不插嘴政事。汉文帝非常喜欢他,想封他为丞相。汉文帝崇尚黄老之学,就喜欢这种老实本分的人。但是窦皇后不同意,担心招惹别人的非议。窦广国也婉言谢绝,认为自己不是当官的料。窦氏姐弟受到朝野的赞誉。

汉文帝立了皇后、太子。这在当时是也是值得庆贺的事。汉文帝立太子时再次宣布赐一级民爵,立皇后时宣布把天下所有孤寡老人都列为“五保户”,让他们每月都可以领到**提供的生活必需品,并且要求地方官定期去慰问这些老人,嘘寒问暖。

汉文帝有什么好事都想着百姓,比较难得。

汉朝相对于秦朝比较留意百姓的感受。这也可能是为什么汉朝存在四百年而秦朝只存在十几年的原因吧?得民心者得天下。

汉文帝继续执行汉高祖以来的宽松政策,使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实力逐步增强。

汉文帝非常重视农业,想方设法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下诏实行减免农业税的惠农政策,把田租由“什五税一” 降到“三十税一”。这和秦朝末年的动辄三分之二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有些年汉文帝甚至干脆下诏田赋全免。

同时,人头税从原来的120钱改为40钱,劳役减至每三年一次,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赋税减免了,劳役轻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提高了,日子也越过越宽绰了。秦朝时交不起税跑出去的乡亲们又回来了,以前撂荒了的地又种起来了。

减税促进增收,增收促进粮价稳定。民以食为天。粮价平,人心平。社会安定、犯罪率降低又有助于江山稳定。农民手头富裕了,生孩子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人们叉开腿“匡匡”地生。人口比汉初翻了一番。

为了促进人口增长,汉朝规定晚婚晚育要重罚。妇女超过15岁没有嫁人要征收五倍的人头税,一直收到30岁。**通过这个措施督促妇女赶紧找人嫁了生孩子去。秦末汉初的战争损失的人口太多了,急需补充。这跟苏联在二战后给生孩子多的母亲发勋章的意思一样,都是想尽快恢复人口。

减免税赋也缓和了干群关系。秦朝因为税费过高,收税成了个难题,每次都搞得鸡飞狗跳,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秦朝不得不依靠严酷的刑罚来替官吏撑腰。现在税赋轻了,农民不以为苦,干部的工作也好做了。

汉朝开始普及犁。犁比锄和铲的效率高得多,尤其是牛拉犁。精耕细作之后,亩产也提高了,平均能在两三百斤。

工商业也开始繁荣起来。汉文帝虽然并不鼓励工商业但也没有加以限制。当他发现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可能会影响农业生产时,他带领群臣下地耕作以示重视农业,并减免租赋鼓励农业生产,但并没有对工商业采取什么打压措施。

汉朝出产的丝绸更加轻薄,铜器更加精致,铁器学了淬火,陶瓷学会上釉。

尤其是铁器锻造。虽然我们学会炼铁比西方晚,但学会炼钢比西方早。

我们在春秋时期才学会炼铁,比西方晚了1000多年。但我们很快就学会炼钢,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古代工匠把铁反复锻炼,百炼成钢,制造出硬度和韧性都相当好的工具和兵器。铁器比石器木器好用,比铜器便宜,很快普及开来。不仅兵器,各种工具也大多用铁制作。铁制的工具使百姓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工农业生产。

长沙古墓马王堆出土的素纱襌衣薄如蝉翼,叠巴叠巴能塞到一个火柴盒里。这说明汉朝时期抽丝织布的水平已经相当高了。

顺带说明一下,马王堆并不是马王爷的墓。按当地县志记载马王堆是五代十国时期楚王马殷的墓,所以叫马王堆。但是挖开后才发现原来是汉朝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墓。但马王堆的名字既然已经叫开了,就将错就错下来。

马王堆出土文物非常丰富,有各种铜器、漆器、陶器、粮肉果蔬、书画、丝织品等。最著名的是一具保存完好的古尸和上面提到的那件素纱襌衣。

素纱襌衣其实不是一件,是两件。但可惜的是,保存文物的博物馆曾经被盗,被偷走30多件文物,其中就包括两件素纱襌衣。盗贼的母亲畏罪销赃,把十件文物包括一件素纱襌衣烧成灰冲进了厕所。所幸被盗文物太多,她一时烧不完,就给打包扔了出去。另一件素纱襌衣因此幸存,但已经被破坏得支离破碎。博物馆害怕再次被盗,不敢再展览那件宝贵的素纱襌衣,找人复制了一件。但复制品比原件厚了许多重了许多,做不到一模一样。有人分析,两千年前的蚕个头小吐的丝也细,所以素纱襌衣很薄很轻。也可能蚕丝被埋藏了两千年后,收缩了一部分体积,丢失了一部分重量。

汉朝流行厚葬,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文物,但对当时的百姓来说是沉重的负担。

汉文帝站在百姓的角度,提倡薄葬,提倡节俭。他生前传话: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因为没有坟头,直到现在霸陵在哪也不清楚,只有一个大概的方位。

汉文帝仁慈而勤俭。他在位23年,宫殿、车马都没有增添。有的宫室坏得实在没法修了,宁可废弃也不愿盖新的。

汉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但一听说需要花费百金,相当于十个中等人家的财产,马上改主意不修了。他要求他的姬妾也和他一起过俭朴的生活,即使他最宠爱的嫔妃也不允许穿拖地的长裙、用绣花的帷帐。

皇帝崇尚节俭也带动了整个社会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气。**努力减少不必要支出,降低办公费用,也给减轻百姓负担创造了条件。

汉文帝认为“法正则民悫[què](诚实),罪当则民从”。法律公正则百姓诚实,刑罚恰当则百姓服从。量刑过轻有纵容犯罪的嫌疑,但量刑过重又招致百姓怨恨,处罚得当才能使百姓心服口服,遵纪守法。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汉文帝尽量选厚道、嘴笨的长者做地方官。这些人没有坏心眼子,也不会说,只能规规矩矩按法律条文办事。能言善辩的人能把法律解释出花来,同一条法律根据自己的不同需要解释出不同版本。

在公正执法的基础上,汉文帝还强调“恤刑悯囚”,对囚犯也要讲人道。

有一个叫淳于意的名医不知道犯了什么罪要受肉刑。据说是给一个贵妇人开了几方药,那个贵妇人后来死了,家人一口咬定是药方的问题,告他过失杀人罪。

淳于意有个女儿叫缇萦,非常孝顺。淳于意被捕后因为属于朝廷钦犯被押解到长安。缇萦一直跟着押解淳于意的囚车来到长安。她上书汉文帝愿终身为奴替代父亲的肉刑,并且痛诉肉刑的危害。

肉刑是指卸胳膊卸腿,剜鼻子割耳一类的刑罚。

汉文帝被这孩子的孝心所感动,同时也觉得这孩子说的有道理,于是下令废除肉刑。从文帝开始,给人造成终身残疾的肉刑被废除,代之以有期徒刑或笞[chi]刑,也就是打扳子。

不过肉刑、连坐并非从此绝迹。皇帝说废了就废了,说拾起来就拾起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不就是被判处了宫刑吗?明朝的方孝孺被创记录地灭了十族。清朝的“文字狱”株连无数人。即使文帝本人,刚说废了连坐,碰上一个偷了汉高祖庙神玉环的贼,盛怒之下命令廷尉(相当于最高法官)张释之判以灭族的重刑。但张释之却坚持依法办事,只判处窃贼一人斩首示众。如果不是张释之坚持原则,文帝从善如流,连坐当时就还阳了,小偷一家老小都“喀嚓”了。

汉文帝还宣布废除诽谤罪,允许百姓议论皇帝和朝廷施政的得失。“今法有诽谤妖言之罪,是使百姓不敢尽情,而上无由闻过失也”。只有让百姓畅所欲言才能让皇帝和朝廷第一时间知道自己的过失。就像***说的:“一个革命的政党,不怕听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