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学解读
(上卷·第一篇·第一节)
(续)
“我想给大家泼的第二盆冷水就是:在现代学术界,我们没有几个人是真正读懂《周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周易》学家。实际上,我在国外讲学时曾说过一句很尖刻的话:“整个20世纪,我们只有两个半易学家!”哪两个半人呢?第一个是杭辛斋先生,第二个是尚秉和先生。那半个是谁呢?是张政烺先生。我个人以为只有这两个半人才是真正把《周易》读懂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周易》学家。换句话说,衡量一个人的易学知识水准,只要看看他对传统《易》说的继承和理解的程度,即看看他对杭先生的《周易杭氏学》、尚先生的《周易尚氏学》、张先生研究《周易》的几篇论文的理解程度就可以了。”(2)
这段话应算是刘教授给出的“真正意义上的、正统正宗的《周易》之学”的答案了。刘教授认为有两个半人读懂了《周易》,读懂《周易》的人,对《周易》进行的学术研究的文章,按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统正宗的《周易》之学”。事实上刘教授“两个半人”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杭辛斋先生和尚秉和先生的“易学”应是传统易学的组成部分。而张政烺先生把《周易》以前出现的“六十四画符号”说成是“数字卦”,更是错误的认识。正是这些“易学”家们,把《周易》之学搅得越来越混乱。但刘教授对今天“易学”上的混乱现象的不满是可以理解的,其某些观点也是正确地。
如今从网上所看到众多的“周易”或“易经”‘研究会’、‘学会’、‘协会’,其目的是一个,骗钱。在所谓召开的‘易经研究会’,只要交钱就能参加,并且按所教的钱数也就会颁发‘易经大师’的各种称号(实乃是算命的各种头衔),这无疑是助长了‘大师’级的骗子们越来越多的根源,也正是那些‘大师’们有受骗到骗人而走上了不归路。不客气地说,那些‘大师’级的算命者(包括八卦、八字、风水等),都不过是在扮演着《皇帝新装》里的“大臣”角色而已。
所以,当今的“易学专家”或“易学泰斗”是干什么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把《周易》与“算卦”混为一谈。但通过“易学”上的众家研究成果来看,人们看待《周易》与“算卦”又不能不混为一谈,谁又能分清《周易》与“算卦”还是两回事呢?专家都一口同声的认为《周易》本是卜筮之书,何况一般的群众了。正像刘教授这位“作为一名专业的《周易》研究学者”不也是接受“系辞传”里“亦筮亦理”解释《周易》的说法么?
请看刘教授所言:“乱归乱,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 研究《周易》,应用《周易》。是古为今用,是《易》为我用。挖掘古典,造福今人! 在对《周易》的基本认识上,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金璧辉煌的、伟大的解读《周易》的著作——《易传》,正式提出了研究和应用《周易》的四大体系说。即: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 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它是在讲《周易》这一部书实际上却包含了圣人的四个方面可供人们去学习的道理和功能。哪四个方面呢?想要用它来指导自己的语言和说话艺术的人,可以直接学习它的文辞;想要以它来指导自己行动的人,就要学习它的变易特点;想要用它来指导自己制造工艺的人,就要学习它对形象的把握;想要用它来算卦的人,就要学习它的占筮方法。而我们已经知道在此之前,《周易》只是具有一个特定的作用:“以卜筮者尚其占”!现在,正是因为《易传》的出现,致使《周易》的占筮特点已经退化到了第四位!原始的唯一性的目的和体系现在被改造成了具有四个并列的功能属性的新学说,即保留了传统,又对传统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和整合。既然它具有四个功能,那么现代某些学者一味地指责《周易》的卜筮功能试图来否定全部《周易》学说,显然这类观点是不合适的。”(3)
【(1)(2)(3)见网文:刘正教授在全国《周易》哲学和河洛文明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的学术演讲】
这说明刘教授已然没有走出“亦筮亦理”认识《周易》的观念,而传统的“易学”正是“亦筮亦理”对《周易》进行的解释模式。刘教授对今天“易学”上的混乱现象虽愤愤不平,岂知那正是传统“易学”所造成的混乱。
我们今天所见、所读的通行本《周易》,从众多学者,专家,教授进行的解释,翻译来看无不是从象数、阴阳、爻位及夹带着所谓的“卦爻辞”辞意作出的解释。不外是“亦筮亦理”的模式去解释《周易》,只是从“筮”或是从“理”上孰重孰轻而已。
这正是“易学”解释的对象,是今本《周易》所致,而今本《周易》的结构形式,不正是史巫算卦的一种卦爻形式么?所以今天的“易学”学者,面对“易学”的解释对象,不正是那本卦爻式的《周易》吗?他们自然是遵循着传统的“易学”解释方式,谁能说不对呢?谁能不认为今本《周易》不是算卦之书吗?所以当今权威专家,学者,教授把今本《周易》定性为卜筮之书,可见有谁出来反对过吗?
既然把《周易》定性为卜筮之书(即算卦之书),并且也不否认今本《周易》的结构形式是“卦爻”格式。可这被定性为卜筮之书的今本《周易》,为何与“周易与预测学”、“文王八卦”、“卜筮正宗”这种卜筮之书完全不是一回事呢?而且古今又有那么多学者,并不以算卦角度去研究“本是卜筮之书的《周易》”呢?这真让人困惑。况且后封建社会的两千多年里,居然把一部“卜筮之书”,尊奉为“经"之首,成为培养帝国里官僚人选的必读必考之书,难道是为了懂算卦,会算卦么?这又怎么能说得通呢?
总之,古今“易学”对《周易》的解释是混乱的;不但对《周易》的内容解释混乱,而且对《周易》的性质、称谓、产生解释也是混乱的。特别是今天的“易学”,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那么,一部《周易》真的就说不清道不明了吗?
2.传世《周易》文本(即今本《周易》)内容及结构形式
前面我们所认为造成今天人们对《周易》认识上的混乱现象,归因于传统"易学"。因传统"易学"解释的对象之一是今本《周易》。正确地说,传统易学解释的对象是《易经》(《周易》加“十翼”)。也正是今本《周易》与“易传”(也叫“十翼”)是导致古今“易学”混乱的根源。为何这么说呢?我们先了解今本《周易》的内容及结构形式。
今本《周易》一书的内容与先秦时期产生的书籍不同,先秦的古书,不是称篇就是称章。而今本《周易》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称法,是称卦。人们习惯的称《周易》六十四卦。今本《周易》共有六十四卦内容组成,而每卦是集卦画、卦象、卦名、卦辞、爻题、爻辞这些内容构成。我们现举今本《周易》里的“乾”卦为例来说明其组成的结构要素:
≡乾上
≡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这种有“卦画符号”和数字“爻题”统领着“卦爻辞”的结构形式,确属是天下独一无二的书了。我们从这“乾”卦的结构形式里可看到有六个要素组成。即今本《周易》的结构要素有六:
1.卦画(也称“卦符号”):是每卦首位上的“—/--”六组合。如“乾”卦符号是有六个这种“—”划道组成的符号,而“坤”卦符号则是有六个这种“--”划道组成的符号。
2.卦象(也称“卦德”即八卦取象):是在每卦卦画后用八卦的名称(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对每一卦画分解为上下属八卦中的两卦,其形式为“x上x下”。如“乾”卦的卦象是“乾上、乾下”。
3.卦名:在每卦画后面,出现第一个字,或两个字,即约定俗成称为此卦的名称。如今本《周易》第一卦名称是“乾”。今本《周易》有六十四卦,也就有了六十四卦名称。如“乾”、“坤”、“屯”、“既济”。
4.卦辞:即每卦卦名后的一句话,被称为卦辞,是与爻辞的区别。如“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
5.爻题(也叫“爻称”):是对每卦爻辞的指称,所包含着“爻位”和“爻性”两层含义。“爻位”是指该爻在卦中的位置,由上而下,以“初、二、三、四、五、上”为序;“爻性”是指卦中每爻的阴阳属性,如“—”画为阳,以“九”称;“--”画为阴,以“六”称。如“乾”卦里的“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就是爻称(《周易》六十四卦,唯“乾”、“坤”两卦里各多出一个爻称与爻辞,即“用九”与“用六”,而其它各卦的结构形式是一样的);“乾”卦里的“初、二、三、四、五、上”就是“爻序”;“乾”卦里的“九”就是代表着卦画符号属性,即阳性。
6.爻辞(也被称作“占辞”):即每爻称后的一句话,或一段话;被认为是占筮用的占卜辞。如“乾”卦里的从“潜龙勿用”到“见群龙无首,吉”就是所谓的“爻辞”。
由上而知,今本《周易》的结构形式是个“卦爻”式的结构。今本《周易》共有六十四卦组成,而每卦的文字内容是有所谓的一个“卦辞”加六个“爻辞”(唯“乾”、“坤”两卦各多出一个爻辞)组成。这样,今本《周易》的内容(除去卦符号和数字爻题)就是六十四卦,共有450个卦爻辞了。即64 个卦辞加386个爻辞,一共是450个卦爻辞,就是构成今本《周易》一书的内容了。而今本《周易》六十四卦名称即排序是这样的:
即今天的通行本《周易》将六十四卦习惯的分为上下两篇,称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卦。
上经:乾、坤、屯、蒙、需、讼、师、比、小畜、履、泰、否、同人、大有、谦、豫、随、蛊、临、观、噬嗑、贲、剥、复、无妄、大畜、颐、大过、坎、离;
下经:咸、恒、遯、大壮、晋、明夷、家人、睽、蹇、解、损、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艮、渐、归妹、丰、旅、巽、兑、涣、节、中孚、小过、既济、未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