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之推念完,身旁的魏收和李德林都忍不住点头。
同一首诗,不同的场景,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就像杜甫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花卿》: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
有人认为它只是赞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而杨慎《升庵诗话》却说:“花卿在蜀颇僭用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
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可谓作得恰到好处。
而高顺这首赤壁赋,突出的却是铜雀台,表达了一种感慨,和“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有异曲同工之妙。
怀古伤今,立意高深,难怪两位歌女争抢,这首诗确实是难得的佳作,让三人有些为难。
二人都想争这首诗,颜之推和李德林都看向魏收,魏收沉吟片刻,抬手召唤另一名歌女。
“你过来,这首诗你来唱!”
两位歌女脸色微变,但也不敢说什么,反观那位歌女有些迟疑,这让三人都有些奇怪。
“怎么?你不愿意?”
那位歌女犹豫片刻,默默地把手里的诗递给三人,李德林接过一看,不由得沉默了。
颜之推见他不做声,直接拿过他手中的纸,吟诵出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可谓是道尽了思乡之情,人们听见这四句诗,脑海里都会浮现出画面。
这首诗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
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
“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不知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又是一首立意高深的好诗,还让在场一些文人感同身受,潸然落泪。
既然是思乡,那么作者一定不是本地人,颜之推不由得看向落款:兰陵笑笑生。
“原来是兰陵之人,难怪会有如此悲情。”
“兰陵?这首诗也是兰陵笑笑生的!”
李德林此时正品味那首赤壁赋,两首诗可谓是不相伯仲,他正在对比谁的更好。
结果惊讶的发现,这两首诗作者竟然是同一人,魏收此时也睁开了眼睛,好像之前一直在沉睡一般。
“好一个兰陵笑笑生,不错,不错。”
一直没说话的魏收,此时终于开口了,表达出自己的认可,所有文人都在暗自猜测,这个兰陵笑笑生到底是何方神圣。
然而就在这时,一位歌女突然激动起来,举起手里的诗道:“这一首也是兰陵笑笑生所作!”
“哦?读来听听。”
魏收对高顺的作品很期待,直接让歌女诵读,于是歌女诵读了那首写美人的诗。
三人听了点点头,这首诗立意不如前两首,但确有古风,而且词藻华美,很是应景。
殊不知这首诗并没有写完,还有下半阙,只不过下半阙曲风突变,有些煞风景。
“好啊,好啊,美人,重阳,铜雀台,如此才情,老夫都有些迫不及待地想见一见这位兰陵笑笑生了!”
魏收如此看好高顺,这让高顺受宠若惊,他写三首是为了以防万一,虽然想出名,却不想让这些大人物盯上。
可是事情的发展,好像出乎了他的意料,这三首诗威力太大了,让所有人都注意到了他。
高顺心思急转,忽然在小荷耳边耳语道:“一会儿我把诗词准备好,我离开,你留下。
如果他人问起,你就说我突然有事,注意,绝对不能说我的身份,就说我是兰陵学子,到邺城求学即可。”
小荷闻言很是不解,但高顺已经开始背诗,都是带有花字的,每个位置准备两句。
台上的九首诗已经选了出来,高顺一人就有三首,剩下的人高顺都不认识,此时他自己没心情看下去。
趁着众人听歌的时候,他偷偷离开了铜雀台,九首诗唱罢,反应并不是很剧烈,他们都在等兰陵笑笑生。
稍作休息,很快就到了下一个环节,然而等人都上了台,众人却发现少了一个人。
“你们谁是兰陵笑笑生,兰陵笑笑生可在!”
行令官寻找高顺,然而却没有人回答,小荷感受到人们的目光,忽然有些怯场,站在原地不高上去。
所有人都期待兰陵笑笑生,行令官见状回头看向三位裁判,三人对视一眼,开始在人群中寻找。
“如此才情,到底是什么人。”
“这个名字以前从未听过,一定是位英俊才子。”
“只是他怎么不上台呢,这可是闻名天下的好机会!”
所有人都在议论,气氛一时间有些尴尬,这时一个弱弱的声音响起:“我家主人临时有事,所以,所以离开了。”
小荷虽然害怕,但也不想辜负高顺,鼓起勇气说了一句,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落到她身上!
走了?
在这万众瞩目的时刻,高顺竟然走了!
小荷被众人的目光看的双腿发软,没有力气迈步上前,行令官见她手里拿了几张纸,于是上前查看。
“这是……”
十四句诗,都是带花字的,而且都不是前人之作,这岂不是说,这些诗都是他作的!
行令官把诗拿到三位裁判面前,三人看了和行令官的想法一样,只可惜高顺已经离开,否则绝对无比精彩。
“少傅,二位府君,你们看这……”
三人都是读书人,也是聪明人,高顺这么做,明显是不想露面,哪里是有事。
兰陵笑笑生的名字已经打出去了,高顺的目的其实也达到了,现在高顺虽然离开,但诗会还要继续。
“既然他不在,那就当弃权吧。”
魏收直接做主,当高顺弃权,其实所有人都知道,那三首诗和一出,他已经是实至名归的第一了。
高顺把调子提的太高,其他人的诗听起来就索然无味了,飞花令玩起来也不尽兴,反而所有人都在想那十四句诗。
诗会草草结束,高顺早已回到家里,名声已经打响了,该开始考虑下一步了。
黄昏时分,小荷终于回来了,原因是她被众人围住了,先是那些歌女,紧接着就是一些文人。
高顺的十四句诗都是单句,着实让人好奇,有的人想一探究竟,拜访高顺问出全诗。
也有人想尝试续作,有道是佳句偶得,浑然天成,有的诗虽然只有一句,却也十分难得。
所有人抄完了时,又开始询问高顺的情况,小荷记住高顺的诸多,只说他是兰陵学子。
有人想要登门拜访,小荷说她要问问主人,至于地址她不敢说,但也防不住有心人。
听了小荷的诉说,高顺点点头道:“做的不错,只要没暴露我的身份,就不怕他们来。
想求诗可以,不过要等一等,明天你去把赵义兄找来,我有点事请他帮忙。”
之前在诗会时,高顺的思路还不是很清晰,当他回来以后,忽然又想起了折扇。
那十四句诗,完全就是十四条广告,有他之前三首诗打底,已经有人相信他的才学。
如果有人来求诗,他怎么轻易给他们,如果明码标价,那就有点太市侩了。
既然不能卖诗,那就卖扇子,上面的诗是送的,这样一来,感觉就不一样了。
想到这里,高顺赶紧进了书房,画了几张简易的图纸,标明扇子的制作方法。
一切准备完成后,只等着卖出扇子赚第一桶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