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纵横诸朝,吐槽皇帝竟然这个样 > 第163章 宋军诡异的战斗力

关于古代所有的王朝之中,有两个问题一直算是人们想不通的。

其一就是大明王朝的皇帝奇葩辈出,怎么就混到了这一步还能维持将近三百年正统。

甚至一度还非常的强盛。

其二就是大宋王朝这么一个狗屎一样的王朝是怎么能够做到加一起坚持了三百多年。

最后还耗死了辽国,金国,西夏,甚至还差点弄折了元朝。

他们凭的什么!

也正是因为这种无法理解,在宋朝的研究之中有了一个数据。

那就是宋朝对外胜率最高的那个朝代!

为此还掀动出来一阵风波,但是另外对于这种事情的反驳也很容易。

这不都是废话么,他一个打防守战的,他胜率不高?

他胜率不高,他没了!

嗯...这两个观点都很合适,但是这两个观点你细看都是在扯淡。

因为你看胜率只能加大你的疑虑,这大宋是怎么做到的这么疲软胜率还这么高的?

城池高大坚固?

仅仅如此?

至于另一点,看似很有道理,但是连为什么他胜率高都没回答,直接把话题叉出去了。

所以两个论点和宋朝的战斗力到底如何那是一丁点关系都没有。

而且,我们要说的是宋王朝,是一个王朝的战斗力,这可不是那擂台上两个汉子一对一的互殴死斗。

想要看战斗力的话,你需要看的东西很多。

最起码的就是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起去看。

第一,武器装备,他的铠甲坚固如何,防御力如何,他的兵器如何,攻击力如何?

第二,单兵质量,毕竟历史不是小说,没有那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战场,小规模作战也是非常的广泛的。

第三,后勤补给,正所谓并未未动粮草先行,这粮草补给对于一个王朝也好,对于一场战役也好那绝对是至关重要的。

君不见,当年诸葛武侯北伐,要是粮草足够,这天下如何还真未可知。

最后,战略部署,在这行军打仗之中,最出名的一句话就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这兵马指挥看将领,若是将领不行,那自然也是不行的。

所以说,从这里面我们再来看看那大宋王朝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首先,大宋是没有什么养马的地方的,所以有宋一朝基本上都是以步兵为主,骑兵为辅的。

他们的那点骑兵和好不容易弄来的战马,都是从边市好不容易弄出来的。

那是相当的不容易。

所以你如果要说宋朝的装备,那就不得不说宋朝的钟家步兵了。

如果对铠甲类有所了解的话,你就会明白一个现实,宋朝的重甲步兵可是冷兵器时代最强的兵种之一。

这句话你是不要有任何的怀疑的。

那宋甲,是真的不错。

而且这宋朝的兵源,单单从质量上说,他恐怕要比唐朝的质量还要好。

因为北宋是标准的募兵制度,说的直白点就是专业士卒,这是职业的。

而唐朝的兵制都是府兵制,也就是半民兵制度,他们可的确是高出来了不少的。

这么说也不是因为吹嘘或者单纯的看什么数据啊,论文啊。

现在出土的铠甲和图纸图录并不少,一比一根据文献和图录复制铠甲并不是什么难事儿。

复制出来的宋甲你如果亲身感受一下,你就会明白,那是真的重。

而且还真的是全覆盖!

就铠甲这种玩意,他也是有发展史的,老央视版的《三国演义》在服装道具这块那做的就是相当的惊喜。

就说这铠甲,那个时候是汉代的扎甲鱼鳞。

也就是在人的前胸心腹,还有后背披上鱼鳞甲胄,这个玩意就很像一个....马夹。

之后到了魏晋时期,士卒们发现了,这男人还有一个要害,不能忘了他,所以在扎甲鱼鳞的前提之下加上了一个裙甲。

护住了自己的要害之地。

而到了南北朝时期,这甲胄就更加的精密了,不但兜鍪这些防护部位更加的多了。

鱼鳞甲也直接进化成为了明光甲。

而明光甲说的是他的工艺技术,至于他的甲胄防护则是更加的充足了。

兜鍪,护颈,明光甲,儒袍,束甲绊,活舌,护臂,腿甲这都已经被组合了起来。

等到了唐甲的时期,那就更加的华丽了。

同时也加大了下半身的防御,同时增加了披膊保护肩膀。

但这玩意在防护上他的确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华而不实的感觉,所以在宋代铠甲进行了又一轮的改变。

这一次,他摒弃了那华而不实,并且将宋甲真正的发挥到了大成境地。

宋甲也有另外的一个名字,山字甲!

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这玩意不是将领专享,或者说铠甲从诞生的那一刻就不是属于将领的东西。

在汉朝生产力如此低下的情况,他都能够做到铁甲占比四成之多,更不要说是其他的朝代了。

从汉朝开始,甲胄覆盖率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数据,到了宋朝,在强大的财政支持之下。

宋朝做到了人手一件山字甲的地步。

嗯...你是不是觉得这么一听,哎呀,这大宋的士卒这么好呢?

那大宋怎么还这么扯淡?

对呀,大宋对士卒就是这么的好,人手一件山字甲,就算是不懂经济,去网上随便查查山字甲你也能看得出来这玩意不便宜。

所以当这种制度出现之后就会发生什么?

我虚报一名士卒我就多挣一件甲胄,我多挣一套甲胄,我转手一卖我就能多上百两甚至几百两的银子...

这么一看,你是不是就能够明白了为啥宋兵有着最好的募兵制度,有着最好的装备兵器,但就是怂的让人不敢相信了。

当然了,对于这些除了理论依据这些枯燥的东西,稍微动动脑子也是能够想的明白的。

毕竟你要知道一件事情啊。

铠甲从汉代开始,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混乱,还有汉末三国,魏晋南北朝,唐朝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大乱斗。

优胜劣汰他到了宋代这个由冷兵器过渡到热武器的时代,他也得是发展到了极致。

这是唯物主义客观规律啊。

所以哪怕是和别人吹牛逼,那也得多动脑少动嘴,至于直接就写下来去广而告之的那些人...

你们讲讲良心吧。

所以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得出来,大宋憋屈成了这个样子,就和这兵源以及武器装备上是没有任何关系的。

那么他是怎么失败的?

先说憋屈的开始吧,屁股中箭,驴车漂移,高粱河一战掀开了大宋的耻辱史。

这一战怎么失败的?

说到底就只有一个原因,失败在了赵光义的指挥上。

在幽州城底下那叫一个久攻不下啊,死活就是打不上去,如果不是因为这个,他不至于输的那么的凄惨。

至于接下来的雍熙北伐,最开始的时候那也是非常爽快的。

开始的时候几乎是一路势如破竹,让辽人见识到了汉人的勇猛。

以步制骑打得辽国那是丢盔弃甲的。

而这一次他输不是因为指挥了,他输在了后勤上面。

他的后勤补给跟不上了。

之前已经说过了,大宋的禁军系统是没有自己的后勤补给的,他的后勤补给是由文官集团全权负责的。

文官的转运使和地方部门处理这件事情处理的很糟糕,压根协调部落,导致了严重脱节。

整个后勤系统乱得完全可以当成后世的反面教材。

他们将能够犯得所有错误几乎全都犯了一个遍。

之后再加上那奇葩的监军制度,要不是因为这个,杨无敌也不会因为监军的瞎起哄带着孤军直奔辽国大军而去。

这一战杨家将打得那是一个惨烈啊,杨老令公和次子杨延玉战死,长子杨延朗(杨延昭)只能接替了老杨令公继续守在北疆,但是也没了进攻的可能。

其他的几个儿子,哎....

在这一战里前期有多爽,后期就有多惨,杨业这一路从雁门关一路北上连战连捷。

本来好端端的来了这么一出,结果撤退的时候说好要接应他们的监军却先一步离开跑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说把潘美为原型的潘仁美给塑造成大反派。

因为当初负责接应的大军统帅就是潘美,至于他是无奈配合还是说如何,哪怕是宋史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结果。

反正就是杨业撤离,接应大军没了,他被堵住了,然后他挂了。

所以从这两次进攻你就能够看得出来,这宋朝的情况实在是太恶心了,他有着极强的物质条件是真的,但是他的人心上,那是一个过分。

用一个男生基本都能明白的理论。

硬件无敌,系统满BUG。

可在进攻接连失败之后,所以大宋就在也没办法只能防守了?

其实倒也不是,一个是他们不是没想过北伐,也不是没干过,甚至后面干得次数也不少。

但他们整体来说还基本都是防守战。

这就是另一个原因了。

在宋人面对辽国的时候很头痛,那辽国在面对宋人的时候,他们更头疼。

如果说大宋是步兵为主,粮骑兵为辅的话,那么辽国基本可以说是完全颠倒了过来。

骑兵为主,步兵为辅。

从两国的交界处,包括大同,大名这些地方,你就能够发现。

那简直就是泾渭分明。

如果日后有人做出来了三维立体图,那么你们就能够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事情。

南边,就是大宋的坚城,北边那就是辽国的一片平原!

这代表着什么,代表着谁先动手谁倒霉。

大宋迈着两条腿儿得得儿的跑到了辽国的草原上去找不痛快,除了前期兵强马壮之外,后期基本去多少没多少。

同样的道理,你辽国的骑兵跑到大宋的城墙底下,你想干嘛,来给宋军当活靶子么?

那宋军的弓弩可同样是一等一的存在。

至于骑兵攻城,两千年来有几个?

也就是以为这种局面才造就了辽宋之间两个很让人费解的事情。

其一,双方长久的和平,这个和平甚至维持了近百年的时间,生生的将辽国和宋国两方的军事都和平废掉了。

他们之所以有这么长时间的和平真的是因为那檀渊之盟宋人这么怂?

看影视剧的都知道,最不合理的剧情之一就是。

“好汉饶命,你放我一条生路,这箱子金子就都是你的了!”

咋地,我杀了你这箱子金子他就飞了?

所以说,虽然檀渊之盟里面,宋人赢了,而且赢了也还是很怂的交了保护费,但辽国不但同意了这一点,也真的保持了下去。

除了宋国的怂,辽国也想明白了,用自己的骑兵去撞墙,这事儿他真的不靠谱。

当然了,这是其一,那么其二是什么?

其二就是那宋朝时期没完没了的黄河改道。

本来黄河就经常泛滥,为了维护黄河,为了保住冀州也好,河北路也好,总之就是为了保护黄河两岸的众多产粮之地。

这黄河的维护就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工程。

结果大宋的那群皇帝和臣子,总觉得不再黄河那里玩玩花活,动动刀子。

结果就导致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直接导致了黄河流域完全的崩殂。

这个崩殂的影响有多么大!

我就说一个实在事儿。

在三国时期,冀州的粮草后勤碾压着所有黄河以南的地方。

不要说袁本初在汉末三国那个小冰河时期没有出现粮草危机是因为世家向着他。

豫州的世家也挺向着曹孟德,但没有用。

就公孙瓒,在灭亡的时候他手里面都有三百万斛粮草。

不是三万,三十万,是足足的三百万斛。

当时这笔粮草有多少,有多么重要这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老曹有这底子,他早就横着走了。

而无论是袁本初,还是当年的汉世祖光武帝刘秀,都是靠着那河北之地起家的。

因为这里是真的厚。

有北方的草原能够弄出骑兵,有黄河天险,有无数良田,有动辄千万级别的人口。

这地方,哪个野心家他不喜欢?

可再看看宋之后,河北之地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重灾区。

几乎年年都要拖累当时的朝廷,而且那赈济抚恤就没有停下来过。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导致了北方的彻底糜烂。

而为什么会这个样子,说到底就是,虽然那一座座坚固的城池挡住了辽国大举进攻的可能。

但是这城池毕竟他不是长城,也不能将大宋的边境全都保护住。

所以大宋的那群大聪明们就想到了一个贼拉神奇的理论。

你看,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我们一样都不占,但是咱们可以改造啊。

改造地利,让黄河成为一个和长江一样的天险,然后用河水变成天然的长城。

这多好!

这群大聪明不但这么想了,还这么做了,还做的特别扯淡

最后的结果,哎,一言难尽!

所以说,北宋初期收复燕云其实只有两次机会,也就是最开始的那两次。

在错失了这两次机会之后,北宋就已经彻底的失去了他们进攻的可能性了。

保持对峙,大家谁也奈何不了谁,最后导致双方的边军乃至整体军队势力全都彻底的崩殂。

也是他们的无可奈何了。

而在中后期类似于平夏城之战这种把西夏打得奄奄一息的情况来看,北宋的战斗力没有想象之中那么多扯淡。

毕竟我们要知道女真后期的强大离不开汴梁之战。

那几乎点满了自己科技树的掠夺让他一下子给点满了,让自己的武器装备爆点,加上得到了辽国的底蕴终于一跃而起。

至于元,那更是一口气儿接手了西辽,金人还有西夏的底蕴,甚至超过了宋。

最终才得以如此。

所以说,他的战斗力并不是那么的孱弱,只不过是他的人,他的制度,还有我之前说的,风气导致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办法一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