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历史 > 大明逆子 > 第一百八十七章 救世之粮

大明逆子 第一百八十七章 救世之粮

作者:吃货大联盟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1-09-30 22:46:27

“慈烺、慈烺,快过来!”崇祯皇帝的语气都有些发颤,他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震惊的看着这一片郁郁葱葱的庄稼地。

朱慈烺只好走过去:“父皇。”

“快说,快告诉父皇,这玉、玉米产量几何,可否推而广之。”

病急乱投医的崇祯皇帝,现在如饥似渴。他就像是落水之人发现了一根稻草,指望这根稻草能救自己的命。

要命的是,这根稻草下面是一块浮木,它真的能够拯救崇祯。

朱慈烺告诉他:“父皇,在这紫禁城的产量稍微高一些,也就一千四五百斤的样子吧。若是推广到京郊,普通的田地怎么也能产个千儿八百斤的。若是荒岭山地的话,这个就不好说了。”

群臣大惊,崇祯更是倒吸一口凉气,千儿八百斤。在朱慈烺嘴里居然如此轻描淡写,要知道,在这个时代亩产千斤的农作物还是闻所未闻的。

粟米,也就是小米依旧是民间的主食。而且这个是的的小米,绝不会和我们现在吃的小米一样的味道。

这种粟米闻起来味道很香,浓郁的小米香气。可是吃起来...只能用难以下咽来形容。

粗糙的粟米,入喉的时候就跟一把毛刷在刷你的嗓子一样难受。可因为这种粟米比较耐旱,许多山地的百姓都以此为生。

像是小麦、稻米这样的农作物,则是靠天吃饭了。除非是肥沃靠水的土地,不然是不好种植的。粟米,成了劳苦大众唯一的选择。

而且粟米还有一个优点,益储存。甚至于军粮,都是大多数依靠粟米粥来维持。粟米的亩产,大概在二百斤左右的样子,好一些的年景能产三百斤。不好的荒年,也就一百多斤甚至于更少。

而朱慈烺说,这东西居然能产一千五百多斤。要命的是,荒岭山地也能有个**百斤的样子。不止是崇祯,跟着来的官员们,也都一个个惊呆了嘴巴。

玉米的味道崇祯吃过的,虽然比不上稻米可也绝对不差。只是还有件事让他担心,于是急问;“这玉米只能蒸煮了吃么,可否做主食果腹。”

朱慈烺点点头:“可以的,可以做窝窝头,可以磨成玉米面粉煮粥。还可以做成爆米花之类的零食,以慰顽童。总之,玉米的好处多多。更重要的是,父皇,这东西一般的土地都能生长。除非是盐碱地,别的都能种植。”

崇祯有些不太相信,长得如此高大的玉米,居然不怕干旱么。群臣们,如朱纯臣之流也是不相信。看着柔弱娇滴的玉米杆,不像是能在旱地生长的植物啊。

崇祯走过去,捏了捏其中的一棵苞米,但感觉里面果肉坚实、果真是高产神物。

“父皇您看,这里有一片是我们从未浇过水。即便是下雨,儿臣也会命人将这些玉米遮挡起来,目的就是想模仿一下旱地的收成。”

崇祯更惊:“模仿旱地,你是说这一块么。”

崇祯指着的,是旁边一块仅有一分地的玉米。看起来,这块玉米地果真是矮小了许多,只是,植株虽然矮小,可产量并没有少多少。也就是说,这块旱地植株足足矮了三分之一,可苞谷虽然略小,可依旧饱满。

为了防止水分渗透,来福甚至故意把这一分地垫高。这样就能防止下雨的时候,雨水渗进土地,影响最终结果。

朱慈烺走到那块旱地:“父皇您看,这块地,是儿臣查阅了去年山东登州府降水量种植的。去年山东大旱,粮食欠收。可父皇您看看,这种玉米反而并未受到多少影响。也就是说,即便是干旱之地,除非是赤地千里土地龟裂,不然它都能生长的。”

“你、你的意思是说,你是按照去年山东降雨量,来种植这块玉米地的?”崇祯的心头砰砰直跳起来。

随行的官员,更是满脸的震惊。这,怎么可能。

去年山东旱情尤为严重,粮食欠收,百姓无以为继。甚至于以草根树皮充饥,甚至于产粮大县都不及丰年十分之一。这也造成山东许多地区饿殍遍野,民不聊生。而登州,更是灾情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当时,山东各州府的官员,都有专人记录各月份的降水量。朱慈烺居然模仿去年登州府的降水量,成功的将玉米给种植出来了。

就连耐旱的粟米一亩地产量都不足七十斤,这块干旱的玉米地,少说也得六七百斤。足足,十余倍之多。

十倍,也就是说,只要能普及这种玉米。山东那点干旱根本就不叫事,崇祯紧紧地握着拳头,似乎根本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一切:“你、慈烺,你跟朕说实话,此事非同小可。你所言语,可都当真?”

朱慈烺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对不远处缩在一角跪地的来福喊道:“刘伴伴,你过来。”

面对着崇祯皇帝,还有几个文武百官,刘来福像是个刚过门的小媳妇,胆战心惊谨小慎微的走到前面跪下:“回、回万岁爷的话,是太子殿下命奴婢种植的这片地。奴婢正是按照太子爷的吩咐,将、将这块地严格控制浇水。这、这份是奴婢每日的浇水记录。”

来福有些发抖,他颤抖着从怀里摸出一个皱巴巴的账簿。那里面,他歪歪扭扭的记载着,这块地每日的浇水量。

许多地方不识字,就用圆圈或者打叉做笔记。明初,太监是不允许识字的。鉴于历朝历代宦官专政的局面层出不穷,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的危害非常警惕,他曾说“此曹善者于百中不一二,恶者常千百”,因此严格限制宦官的权力范围和人数。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立铁牌在宫内,上铸有‘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文字。此外,还有禁令不准内官识字、不准与外官通信、不准兼有外臣官衔、不准穿戴外臣官服、官阶不得高于四品等。

《明史·宦官传》载“有内侍以久事内廷,泛言及朝政,即日斥还乡,终身不齿”。可见,明初宦官不但没有可能进入政治舞台,连受教育的权力都没有,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朱元璋离世。

到了成祖朱棣时期,宦官又开始被重用,但这个时候的太监依旧职权有限。直到明宣宗朱瞻基登基以后,彻底违背了其曾祖父朱元璋关于太监不准识字的谕令,自宣德元年起,在宫内设立内书堂,令学官教授小太监识字。

朱瞻基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简单,从中选择秉笔太监,代他用朱笔批文,以便他任意荒怠政务。由此,太监读书识字成为定制,这一举措为明中后期太监走上政治舞台,甚至执掌国事开启了方便之门。

崇祯弄死魏忠贤之后,阉党余孽基本被肃清。大明再无宦官专政局面,取而代之的是东林党的纵容放肆。

刘来福识字不多,是以,他的记录颇有些令人费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