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大本营,也是未来大明帝国的首都。
明朝自永乐朝,朱棣赶走了朱允文,迁都北京。
历来历史上大明都号称,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铁骨铮铮没有一个投降的皇帝,历史的真像到真的是这样的?往后种种暂且不论今天尚未成功的创业精英杰出青年朱元璋就要开始他事业的第一步。
记录这段历史概括起来很简单,就几行字。
史书上说,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丙申)三月 朱元璋集庆建制。徽州老儒朱升献策。
翻译过来就是1356年(至正十六年)三月,朱元璋亲率水陆大军分三路进攻集庆(南京),10日后,集庆城被攻破,朱元璋占领集庆,改名应天府。徽州的一个老儒朱升进献了一个计策。
那么他之前做了些什么?攻克南京对他和他的创业团队意味着什么,他同时代的竞争对手又在做什么呢?这个朱升献了一个什么策呢?求解上文,且听分解。
我们前文讲过,朱元璋加入了明教,白衣青年偶像组织,不过看来他虽然据野史长得难看,但却是做得相当的实力派,是一个能做事的人,当时可能没有人可以笃定他可以得天下。
话说当时,长江开阔的江面上远远的看上去渐渐的逼来一条线白,离得近了才发现原来是。
朱元璋的三路大军来势汹汹,江面上千余只作战的小船横陈江面,元军城外的守将陈兆先,见到这样的架势,只战斗了3天,便带着所部36000余人归降了朱元璋。
但是,攻城在即,这样归降的元军势必军心不定,左右摇摆,随时可能再反叛。面对这样情况,朱元璋做了一件很大胆的事。
朱元璋就从降军中挑选了500名精兵当亲军护卫,在夜里守卫他的人身安全,而他自己身边,只留了一个亲兵统领冯国用。如此一来,就表示了对归降士兵的绝对信任。
第二天,归降士兵们都传开了此事,大家都很感动,疑虑全消,死心塌地跟随朱元璋。最后,前后只用了10天,朱元璋就顺利攻占了长江下游的重镇,元朝的版图被拦腰截断,江南七省日后尽收囊中,集庆这座曾经的古都,再次回到汉人的手中,随后改为南京,明朝立国后称为京师应天府。
这起战役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已经是朱元璋第三次进攻南京了,早在几个月前,朱元璋还在和州县驻扎。
但是和州的发展空间实在是有限,眼看着队伍越来越大,不光地方小,粮草也供养不起了,于是,朱元璋听从冯胜的建议,把目光投向了南京。
南京作为历次前朝古都,虎踞龙盘,前面有长江天险,还有南北纵横的紫金山,可谓背山面水,战略位置极好。
而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南京辐射控制的地区在当时来说很富足,不仅是粮食产区,而且商业还很发达。所以,朱元璋当即决定要攻占南京。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朱元璋没有船。一直以来,朱元璋的队伍都是陆地作战,除了骑兵就是步兵,没有水军,根本没法进攻背山面水的南京城。或许真的是一个好汉三个帮,每个人成功的背后都有些运气成分,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俞通海的人出现了,他本来就是长江上拦路打劫的强盗,看准了朱元璋能成大事,于是带着他手下的千余只船来投靠朱元璋,其实这些船多半都是渡船和渔船,不但体积很小,而且战斗力有限,这支队伍一直用到了后来鄱阳湖之战与陈友谅的较量,这一段生死争霸后面再详细讲。
话说就在当时,可真是帮了朱元璋大忙,朱元璋就是靠着这千余艘小船,抓住东面张士诚进攻江南的有利时机,终于在第三次进攻中,攻占了南京城,而这一步棋可以说是决定日后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关键。
朱元璋占领南京后,队伍发展空间获得极大拓展。不久后,又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这个人是徽州的儒士叫朱升,他为朱元璋详细分析了当时全国局势并制定了战略方针,这一行为的重要性简直就是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
朱升先是帮朱元璋分析了南京周围的势力情况,湖广的陈友谅和江南的张士诚,势力都远超朱元璋,此时正忙着彼此防范,暂时不会进攻南京。唯一想消灭朱元璋的是北面的元军,但是却被朱元璋的兄弟部队刘福通阻隔,所以如此看,现在是朱元璋发展的最佳时机。
接着,朱升又为朱元璋提出了直接决定明朝建立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全面采纳了这个发展方针,首先对南京周围的小城市发起进攻,形成了以南京为中心的防护圈,完成高筑墙。接着,在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任命干将何茂才为营田使,组织军事生产,完成广积粮。最后,在当时韩林儿、徐寿辉、张士诚都称帝称王的情况下,朱元璋依然闷头发展,坚持缓称王。
正是靠着这样的发展方针,朱元璋成功在各方势力角逐的环境下发展壮大,而当他的宿敌陈友谅意识到朱元璋这个昔日的小角色不容忽视之时,已经为时已晚,一场鄱阳湖大战即将上演。
朱升这个人在明朝的历史上远远没有刘伯温、汤和、徐达等这些名臣有名,下章我们就单开一章单独讲讲他。
要知道朱元璋成功攻占南京后,采取了正确的发展方针,在群敌环伺的形势下获得了长足发展,为后来鄱阳湖之战、击败张士诚奠定了基础。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顺应历史的发展终究成为一代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身边的这个能人朱升是什么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