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爹爹还记得孩儿说过的盐税吗?”李宽心中早有擘画,见李二一脸忧愁,含笑说道。
“哦?这耕牛和盐税又有什么关联?”
他附在李二耳边嘀咕了一会,李二微微皱眉,“宽儿,你可真是异想天开,竟然想着从突厥人手里买牛,你难道忘了我们大唐已经和突厥撕破脸,而你也刚刚把他们打得大败而归吗?”
“也正因为如此,突厥现在也很难过,只要我们认真排布一番,不愁买不到牛。”李宽信誓旦旦的说道。
“既然吾儿已有计划,那就试试看吧,有需要爹爹帮忙的地方尽管开口……”
“孩儿恳请爹爹将霍州盐矿交予儿臣。”李宽倒也不客气,直接把朝廷最大的产盐地给要过来了。
李二最近得李宽之助,收了一千万石粮食,又在他“以工代赈”的政策下,不花一分钱完成了对长安城的修缮和河渠的疏浚清理工作,自然不好意思再向他要盐矿钱。
朝廷上,魏征等人每天揪着此事叽叽歪歪,李二全当没听见。
李宽派出手下的得力干将王方翼前往接收,并带去了用来提纯盐的全套工艺设备,这套设备早在三年前就兑换出来了,如今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没多久,从霍州盐矿送来了提纯后的食盐样本。
李二看着眼前白净如雪的食盐,有些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唐代的盐含有大量杂质,以当时的提纯工艺很难剔除,所以食盐又苦又涩,做出来的菜味道也好不到哪里去。
而私盐贩子们恶意抬高盐价,导致许多贫苦百姓吃不起盐,不得不用粗布蘸水当盐使用。
“这种盐洁白如雪,又辛咸可口,没有以前食盐的苦涩味道,当真不错!”长孙无忌捏了一粒放进嘴里尝了尝,大声赞叹道。
“楚王殿下,此盐可有名字?”中书侍郎于志宁也尝了一粒,咸得他急忙抓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这才长吁一口气,问道。
“尚无名字……”李宽含笑一抱拳,“久闻于大人家学渊源,博闻广识,恳请于大人为此盐赐名。”
“岂敢岂敢!”于志宁手捻须髯,看着桌上这包盐,低头想了想,“刚才中书令大人说此盐洁白如雪,那老臣就借花献佛,将此盐命名为‘雪花盐’,皇上以为如何?”
“好,这个名字不错,宽儿你觉得呢?”毕竟是李宽提纯出来的盐,李二当然要问一下他的意见。
“儿臣也觉得这个名字不错。”李宽含笑答道。
“甚好,甚好,这种盐细腻洁白,颗粒均匀,真如雪花一样,这售价怕也不低吧!”
“照旧按照官盐价格,每石二十文。”李宽一开口,把李二吓了一跳,每石二十文。这个价格着实有些低了!
“父皇放心,这个价格不但赚钱,每石还能缴纳三文钱的盐税……”
李宽打击私盐贩子的手段很简单,就是压低盐价,把价格压到他们一点利润也没有的地步,这些人自然就放弃走私盐这项很没前途的工作了。
雪花盐全国统一价格,每石二十文!
虽然按照这个价格,加上运费,运到偏远地区如幽州、岭南等地根本不赚什么钱,还有可能赔本,但为了维持国家盐税地位,为了让百姓用上这种没有杂质的好盐,这么做是值得的!
而且霍州盐矿主要销售地还是关中地区,幽州、江南和岭南完全可以自设盐场,生产精盐提供给当地。
雪花盐一问世,就获得了百姓们的追捧,这种盐盐味足,又没有苦味,而且色泽白皙,颗粒均匀,远胜私盐贩子手里的那些黄盐。
关键是市场以每石二十文的价格不限量供应,要多少有多少,想买多少买多少!
价格比从私盐贩子手里买还要便宜五成!
质量也好,咸味纯,还不苦不涩,百姓们自然争相抢购,私盐贩子手里囤积的大量黄盐没人买,很多私盐贩子都被逼得跳了黄河!
已经名存实亡的盐税再次开征,短短一个月就征收到了十二万贯,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
“为何盐价降低了,盐的品质提升了,为何还能征收到这么多盐税呢?”李二微微皱眉。
“爹爹,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我们征收到的盐税,实际上是从私盐贩子口袋里掏出来的。”
“哦?想不到这些上不得台面的私盐贩子,竟然能榨出这么多油水!”李二哈哈大笑起来。
李宽却是摇摇头,“爹爹,你把私盐贩子看得太轻了,朝中很多大臣都或多或少的掺和到私盐生意里面,只不过一直瞒着您老人家就是了。”
(PS:求鲜花求收藏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