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大中国史 >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大中国史 第四章 北宋的积弱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1-02 09:14:44

第一节 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宋太祖专力平定国内,对于北方,是取守势的(史称太祖使李汉超屯关南〈瓦桥关〉,马仁瑞守瀛州,韩令坤镇常山〈如今河北的正定县〉,贺惟忠守易州,何继筠镇棣州〈如今山东的惠民县〉,以拒北狄。郭进控西山〈卫州刺史兼西巡检〉,武守琪戍晋州〈如今山西的临汾市〉,李谦溥守隰州〈如今山西的隰县〉,李继勋镇昭义,以御太原。赵赞屯延州〈如今陕西的延安市宝塔区〉,姚内斌守庆州〈如今甘肃的庆城县〉,董重诲守环州〈如今甘肃的环县〉,王彦昇守原州〈如今甘肃的镇原县〉,冯继业镇灵武,以备西夏。都待之甚厚,给他们的钱也很多,军中的事情,都得以便宜从事。由是二十年无西北之虞,得以尽力东南)。到太宗时候,中国既已全定,就想乘此攻辽,恢复燕云。然而辽自景宗即位以后,已非复穆宗时的**;这时候,辽距开国未远,兵力还强;又有耶律休哥等良将;所以太宗北伐,竟无成功。

太宗既灭北汉之后,就进兵攻辽。克顺、蓟二州,进攻幽州,兵势颇锐。已而辽将耶律休哥来援,王师败绩于高梁河。公元982年,辽景宗卒,圣宗立。年幼,太后萧氏同听政。专任耶律休哥以南边之事,形势益强。而太宗误听边将的话,以为辽女主当国,有隙可乘。公元985年,再命曹彬、潘美、田重进,分道北伐。彬出雄州,取涿州,为耶律休哥所败。潘美出雁门,取寰、朔、应、云四州,亦为辽将耶律色珍所败。太宗遂急召田重进还师(田重进是出飞狐口的)。

从这两次以后,宋朝就不能进取,而契丹却屡次南侵。公元997年,太宗崩,真宗立。公元999年,辽圣宗自将入寇,至澶州。遣偏师渡河,掠淄、青。真宗自将御之,次于大名。契丹乃还。公元1004年,圣宗和太后,又大举入寇。到澶州,中外震骇。群臣多主张迁都,幸而宰相寇准,力主亲征。于是车驾渡河,次于澶州。辽人不意真宗亲出;这时候,圣宗和萧太后,亲在行间,用兵也不免偏于迟重些。前锋攻澶州,又不利;统军萧挞凛,中弩箭而死。于是用宋朝降将王显忠介绍,和中国议和,索价是要关南之地。磋议的结果,以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和;辽主称真宗为兄,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

宋朝对于契丹,虽始终不能得志,然而从公元1004年成和之后,到公元1122年,再开兵衅,差不多有百二十年。其间只有辽兴宗初立的时候,看见国家富强,慨然有取关南之意,差刘六苻等来求地(公元1042年)。宋朝遣富弼报之,弼力言用兵则利在臣下,言和则利在主上;反复开陈,兴宗才算取消用兵的意思(这句话,是出于《辽史》上的,所以可信)。但增加岁币银绢各十万两匹。这一次,又争岁币用“纳”字用“贡”字。据《宋史》说,是用“纳”字;据《辽史》说,则是用“贡”字的。没有第三者做证据,也无从判决其真假。总而言之,宋朝对辽朝的交涉,是始终处于弱国的地位的。然而言和甚久,实际上受害还不算厉害。实际上受害最厉害的,倒在西夏。

西夏出于党项。始祖名拓跋赤辞(大约是鲜卑人在党项中做酋长的),唐太宗时归中国。他的后人,有一个唤做思敬的,讨黄巢有功。唐朝赐以国姓,用他做定难节度使,世有夏(如今陕西的横山县)、银(如今陕西的米脂县)、绥(如今陕西的绥德县)、宥(鄂尔多斯右翼后旗)、静(如今米脂县北)五州。宋太宗时,其后人李继捧入朝,尽献其地。继捧的兄弟继迁,叛走地斤泽(在夏州东北三百里,如今横山县境)。公元985年,袭据银州,明年,降于辽。公元988年,宋人仍用李继捧做定难节度使(赐姓名赵保忠),想要招徕他。继迁请降,宋人也用为银州观察使(赐姓名赵保吉)。旋继迁又叛,继捧也与之合。宋朝讨擒继捧,而继迁卒不能获。公元1002年,继迁陷灵州,改为西平府,迁居之(元昊又改名兴州)。明年,陷西凉府。旋给吐蕃族潘罗支所攻,中流矢而死(参看第四章第四节)。子德明立。使子元昊,西取河西(这时候,河西为回鹘所据)。德明在位凡三十年,总算没有窥边。公元1032年,德明卒。元昊嗣立,宋朝的边患就起了。

元昊是西夏一个豪杰,他是兼吸收中国和吐蕃两种文明的(所以《宋史》说他“晓浮屠法,通蕃汉文字”。参看第二篇第十四章第三节),所以即位之后,西夏的情形,就焕然丕变(定官制,造文字,设立蕃学汉学,区划郡县,分配屯兵,具见《宋史·西夏本传》)。公元1039年,元昊举兵反。宋朝初令范雍、夏竦,分守鄜延、环庆和泾原、秦凤。旋用夏竦做陕西招讨使,韩琦、范仲淹两个,做他的副手。韩琦主张出兵,范仲淹主张坚守;两人议论不协,出兵的事情,就没有成功。西夏人来攻,韩琦的副将任福,倒大败于好水川(在甘肃隆德县东)。范仲淹又擅和夏人通信。于是韩、范和夏竦都罢,用陈执中代他。后来又用韩琦守秦凤,王守泾原,庞籍守鄜延,范仲淹守环庆,也总是不能得利。公元1043年,元昊虽屡打胜仗,而国中也觉得困弊,才遗书庞籍请和。明年,和议成,宋朝封他为夏国王。岁赐银绢茶,共二十五万五千。元昊的反叛,虽也不过五年,然而宋朝用兵的耗费,和沿边的破坏,所受的损失甚大。陕西地方,元气差不多始终没有恢复(西夏兼吸收中国和吐蕃的文明,立国有二百多年,规模很有可观。可惜记载极为阙略。《西夏纪事本末》一书,搜辑得还算完备。可以参考)。

西夏世系图(从(一)到(八)为定难节度使的传授)

第二节 宋初的政策和后来**的情形

宋朝的对外,既如此失败,而内政也日即于**。原来宋初所患的;便是:禁军的骄横,藩镇的跋扈。

禁军是承五代的余习,时时想把天子卖给别人(这时候的天子,原是节度使变的。他们看了他,还和前此的节度使一样。卖一次,总有一班人得升官发财)。藩镇之所以跋扈,是由于他一个人常兼统数郡;既有兵权在手里,支郡(节度使所管而非其所治的,谓之支郡)自然给他压倒。于是先把财政把持起来;地方上的款项,都用“留使”、“留州”的名目,开销净尽;只把一小部分“上贡”给国家。这还是表面上服从中央的;和中央断绝关系的,就自然一个大钱也没有了。既有了钱,就再拿来养兵,以违抗中央政府。

宋太祖得天下之后,自然首先要除掉这种弊病。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等,解除兵柄;开宝初,又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参看《宋史》诸人的本传)。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外面有兵柄的,又先去掉几个,事情自然就好办了。于是以后节度使有出缺的,就都用文臣代他。

命以前节度使所管的支郡,都直隶京师。

在诸州设立通判,一切事情,皆得直达朝廷。

各路皆设转运使,以管理一路的财赋。诸州的经费,除本地的开支外,悉送阙下。各州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

各处要兵防守的地方,再派中央的兵出去,一年一换,谓之“番戍”。

这种政策推行以后,中央集权的形势就很稳固;唐中叶以后的弊病,就都除掉了。然而日久便**起来。你道为什么?原来:

1.宋初务弱外兵。其后中央的军政,不加整顿,禁军也弄得很**。番戍原是叫兵士习劳的意思;然而不熟悉戍守地方的形势,以致遇有战事,毫无用处(西夏造反的时候,陕西屯兵数十万,然而缓急时候,仍旧要倚仗民兵。后来就大签乡民为兵,弄得十分骚扰);倒反借此要索衣粮,看得出戍一次,是一个要钱的机会。又历代厢军升为禁军的很多;每遇荒年,又把招兵看做救荒的政策,于是兵数骤增。

开宝(太祖年号,公元968—976年)378000人

至道(太宗年号,公元995—997年)666000人

天禧(真宗年号,公元1017—1021年)912000人

庆历(仁宗年号,公元1041—1048年)1259000人

治平(英宗年号,公元1064—1067年)1162000人

2.在财政上,宋初用度尚小;平吴、蜀、江南、荆南、湖南、南汉诸国,都颇得其蓄积,所以颇称富饶。后来兵多而官也多;真宗又因外交上的关系,去封泰山,祠汾阴(这件事,散见于《宋史》寇准、丁谓、王旦、王钦若诸人传中,然而并不是真相。据《宋史》说:澶渊之役,寇准主亲征,王钦若主迁都。和议既成,真宗颇优待寇准,寇准也自鸣得意。王钦若内怀惭愧,就对真宗说:澶渊之役,实在是“城下之盟”,寇准以陛下为“孤注”耳。真宗颇以“城下之盟”四字为耻,问他有什么法子,可以雪耻?王钦若说:只有封禅,于是妄言有天书降,就出去封泰山,祠汾阴。以封禅为雪耻的方法,真宗愚不至此。宋朝人素好说话,果然如此,断不能不起哄的;然而当时也并没有多少人反对,可知其中一定别有用意。《真宗·本纪赞》说:“契丹.其主称天,其后称地,一岁祭天,不知其几;猎而手接飞雁,鸨自投地,皆称为天赐。祭告而夸耀之。宋之诸臣,意者欲假是以动敌人之听闻,而潜销其窥伺之心欤?”颇得当时的真相),未必吓得倒敌人。而因此大兴土木,广营斋醮,财政的耗费,倒弄得一天大似一天;仁宗在位岁久,万事因循;更加以陕西的用兵,财政更形竭蹶。原来宋朝最为无名的费用,是“郊祀”(祭天时的赏赐。至道末,五百余万缗。景德〈真宗年号,公元1004—1007年〉七百余万缗。仁宗时,一千二百余万缗、“养兵”、“宗室吏员冗禄”〈真宗时,九百七十八万五千缗。仁宗时,一千二百万缗。〉治平视皇祐〈仁宗年号〉,增十之三。元祐〈哲宗年号〉则一倍皇祐,四倍景德)三项,其数都日有加增。所以它的岁入,是:

至道末22245800缗

天禧末150850100缗

皇祜元126251964缗

治平二116138405缗

天禧末的岁出,是126775200缗,还有盈余。治平二年的岁出,是120343174缗,再加以非常出(临时经费)11521278缗,就不足15726047缗了。

3.宋朝的政治,还有一种毛病,便是防弊太甚。不但削弱外官的权柄,便对于中央的官,也是如此。唐中叶以后,因为宦官掌握兵权,枢密使一职,就渐渐尊重,前面已经说过了(前篇第十五章第一节,本篇第一章第四节)。却到五代时,还相沿设立此官,改用士人,宋朝也是如此。又唐朝中叶以后,因财政紊乱,特设度支使一官,以整理财政,又因这时候,盐铁两项,都是入款的大宗,又特设盐铁使一官。宋朝都没有裁掉;于是合户部度支盐铁,为一个机关,谓之三司。就成一个“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理财”的局面。宰相的权柄太小(当时的人说:财已匮而枢密还是添兵;民已困而三司还是敛财;中书看着民困,而不能叫三司宽财,枢密减兵。这就是行政不统一的毛病),而谏官的气焰却极盛。这个一者因宋初的君主,要想防制权臣,特借台谏以重权(苏轼说:“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诤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采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二者,也因为五代时候,风俗大坏,气节扫地,发生了一种反动力。宋朝的士夫,就多有“务为名高”、“好持苛论”的气习。喜欢求名,就遇事都要起哄,到后来就弄成一种群众心理的样子。好持苛论,便彼此不能相容,就弄得互相嫉忌,不免要用不正当的“竞争”、“报复”手段。所以喜欢结党,喜欢排挤,喜欢标榜,喜欢攻击,差不多是宋朝士大夫人人同具的气习。恭维自己的同党,便说得比天还要高;毁骂异党的人,就说得连禽兽也不如。叫后世读史的人疑惑,这时候,何以君子这样多,小人也这样多,其实谁也算不得君子,谁也不定是小人,不过是风气已成,人人为群众心理所左右。其中起哄得最厉害的,就是英宗时所谓“濮议”,欧阳修有一篇文章,记这件事情,颇为穷形尽相。惜乎太长,不能抄录;读者诸君,可自己取来看一遍(宋朝的党祸,实在是从真宗时闹起的。当时王钦若和寇准,就互相排斥。读史者都说寇准是君子,王钦若是小人。天书一件事,似乎是王钦若等几个人弄出来的。其实寇准也并没反对,而且也上书献符瑞。可见得两派之争,其中并没甚政见的异同了。天书的事情,丁谓是其中一个有力的人物,因为丁谓是做三司使,全靠他筹了款来,然后封禅等事得以举行的。真宗末年,复相寇准。真宗的皇后刘氏,“警悟,晓书史”,颇与闻政事。真宗末年久病,事情更都是皇后管的。内侍周怀政,不知怎样,忽然想请太子监国〈刘皇后无子;后宫李氏生子,刘后取为己子,叫杨淑妃抚养他;后来立为太子,这便是仁宗〉,去同寇准商量,寇准亦以为然。后来事情泄露了,便罢寇准,代以丁谓。怀政忧惧,要想废刘皇后。杀掉丁谓,再相寇准,而逼真宗传位于太子。事情又泄露了,于是诛怀政,贬寇准,诏太子开资善堂,引大臣决事,而后裁制于内。这件事情,据《宋史》说:想叫太子监国,原是真宗的意思,不过对周怀政说及,而怀政出去告诉寇准的。然而羌无证据。若果如此,周怀政也不负多大的责任,何至于就想废皇后杀宰相呢?若本来周怀政和寇准毫无关系,废掉皇后,杀掉宰相,去请他来再做宰相,寇准又如何肯来呢?所以这件事,殊为可疑。寇准既贬,丁谓自然得法了。未几,真宗去世,丁谓和内侍雷允恭,去营视山陵。雷允恭误听人言,把皇堂移了一块地方。太后叫王曾去复看。王曾就说他“包藏祸心,有意移皇堂于绝地”,借此把丁谓挤去。这种手段,殊不正当,而宋人非常赞美他。丁谓既罢,代以王曾。后来吕夷简做宰相。吕夷简这个人,《宋史》上也说他不大正当的。然而也没甚显著的坏处。仁宗是李宸妃所生,当刘太后在日,始终自己没有知道。刘太后死后才有人对他说起。于是仁宗大恸,去易棺改葬。先是李宸妃死的时候〈李氏本是顺容,疾急时,进位为宸妃〉,刘太后本要“用宫人礼治丧于外”。吕夷简对太后说:“礼宜从厚。”又对承办丧事的内侍罗崇勋说:“宸妃当用后服敛。以水银实棺。异时莫谓夷简未尝言也。”罗崇勋也听了他。及是,仁宗开棺验视,妃“玉色如生,冠服如皇太后”,乃叹曰:“人言其可信哉。”〈当时告诉仁宗的人,说宸妃是死于非命〉待刘氏加厚。吕夷简这种事情,读史的人,不过说他有心计,能替刘氏打算,其实这等处,消弭掉无数无谓的风潮。不然,早就兴起大狱来了。仁宗即位之后,吕夷简仍做宰相。仁宗的皇后郭氏,因和尚美人、杨美人争宠,自己去批尚美人的颊。仁宗自起救之,误批上颊。仁宗大怒,要废掉郭后,吕夷简不曾反对。这时候,孔道辅做台长,率谏官范仲淹等力争。一时都遭贬谪。这件事,宋人也算它一件大事情的。西夏既和之后,仁宗用夏竦做枢密使。谏官欧阳修等攻之,说他是奸邪。竦才到京城,就罢去。代以杜衍。于是国子监直讲石介,就做了一首《庆历盛德诗》,以称美仁宗。杜衍之党,和夏竦之党,就互相指目为党人,大相攻击〈欧阳修《朋党论》,就是作于此时〉。公元1043年,仁宗以范仲淹为宰相,富弼为枢密使。范仲淹是王荆公以前一个有心改革的人。《宋史》上说他锐意裁抑徼幸,考核官吏。然而不便者多,不过几个月,就罢去。杜衍继为宰相。御史中丞王拱辰攻其婿苏舜钦,和他所引用的集贤校理王益柔。杜衍不自安,罢职而去。于是富弼、范仲淹、欧阳修等,也联翩辞职。拱辰大喜,说:“吾一网打尽矣。”而夏竦又继为宰相。再以后的大事件,便是濮议了,以上党争的事情,一一详叙起来太繁。《宋史》中诸人的传,读者可自取参考。但是《宋史》的议论,全是一偏的。须得自出眼光,用精密的手段考校。总而言之:宋朝的党争,不过是闹意气,并无甚真有关系的事情。却因此弄得政局不能稳静;无论什么人,都不能放手做事情;就奋勇去做,也四面受人牵掣,不得彻底;即使一时勉强办到,不久政局转变,也要给人家取消掉的。后来的王荆公,就是榜样。这个却贻害甚大)。

而其最可痛心的,就是民穷财尽。原来从藩镇擅土以后,就多用武人做地方官,管收税机关;又创设了无数麻烦的杂税。这种苛税,无有不是拣着地方上贫弱的人欺的(因为豪强的人,都是有势力,能和官府相结托的)。于是贫弱的人,就只得献其所有,以托庇于豪强;有产的人,就逐渐变为无产者。这么一来,豪强的力量更大了,就更可以兼并贫弱的人。而且干戈之际,田地总有荒废的;还有那贫弱之人流亡的;田地也都入于豪强之手。于是贫富就大为不均。宋朝的收税,是很宽的。每破一国,必把它所有的苛税废除,或是大加蠲减(累朝相承,又递有蠲减)。而且“一遇水旱徭役,则‘蠲除’、‘倚阁’,殆无虚岁。倚阁者后或凶歉,亦辄蠲之”。“畎亩转易,丁口隐漏,并兼伪冒”,也“未尝考按”。然而历代开国之初,都有一种改良分配的政治(譬如晋之户调,魏之均田,唐之租庸调制),宋朝却丝毫未有。所以取民虽宽,只是优待了一种豪强兼并的人,贫民丝毫得不到好处,而且受豪强的压迫更甚。民间借贷的利率,春天借米一石,秋天就还他两石,还算是普通的(见《宋史·陈舜俞传》),司马光说当时穷民的情形,“稼一不登,则富者操奇赢之资,取倍称之息;偶或小稔,责偿愈急;税调未毕,资储罄然;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所食者糠籺而不足,所衣者绨褐而不完。直以世服田亩,不知舍此尚有可生之路耳”(见《宋史·食货志》)。这种状况,真是言者伤心,闻者酸鼻了。还有一件,宋朝的税额虽轻,而税目和征收的方法,都很不佳良;所以国家收入虽少,人民的负担,并不见轻(参看第十章第五六节)。又有一种苛酷不堪役法,简直是绝掉人民的生机,社会的经济状况,就更不堪设想了。原来所谓“力役”,就是唐朝租庸调制里的所谓“庸”,“庸钱”既已并入两税,就不该再有所谓力役。然而从唐朝中叶以后,还是要按“人户等第”差充的。赋税无论重轻,总还有个数目;数目过大,表面上总还有些说不出来。这种差役的苦累,却是因办公事而赔贴,法律上无可告诉(宋时差役的名目,是衙前——主官物;里长、正、户长——督课赋税;耆长、弓手、壮丁——逐捕盗贼;承苻、人力、手力、散从——以供驱使;而衙前、里长,最为苦累,往往倾家不能给)。所谓人户的等第,是以丁口的多寡,和资产的厚薄定的。于是百姓弄得不敢多种一亩田,多栽一株桑,也有自残以免役的,也有自杀以免子孙之役的。真是惨无人道。以上所说的话,还不过述得一个大略:若要仔细说起来,还有许多的情形(读者请自取《宋史》的《食货志》看一遍)。总而言之:宋朝的百姓,是苦极不堪的。所以从澶渊议和以后,除掉陕西一隅,因西夏造反,连兵五六年外,此外并没有什么大干戈;而且朝廷也并没行什么害民的事情;然而海内的景象,已觉得憔悴不堪;财政上很觉得竭蹶,而察看民力,租税的负担,业已至于“不可复加”的限度。要想设法改革,一切弊窦,都是积重如山的。这样的一个国家,要想治理真觉得无可下手。惟其如此,我们读史的人,真不能不佩服神宗和王荆公的热心和勇气了。

第三节 王荆公的变法

然而变法的结果,不过弄得党争更甚,所创的法,也不过供给后来奢侈的君主、贪欲的宰臣,聚敛和妄作妄为之用,岂不可叹。王荆公是我国有数的政治家,怕也是世界有数的政治家。他一生的事迹,本书因限于篇幅,不能备详。近人新会梁氏,著有《王荆公传》一书,很为可看。读者诸群,务必取来细读一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种伟大人物的精神和人格,是不可以不天天“心向往之”的。讲史学的人,总说历史有裨于修养,我说历史的有禆于修养,无过于看王荆公这一种人物的传记了。

神宗的用王荆公做宰相,事在公元1069年。到公元1074年六月,罢相。明年二月,再入相。又一年多而罢。继其后的,是韩绛、吕惠卿等。终神宗之世,行荆公的法不曾变。

当王荆公的时候,宋朝所亟待整理的,是财政与军政。然而荆公的眼光,不是专注于一时的。所以他的财政政策,大致在于宽恤人民,培养社会的富力;至于兵政,则想变募兵为民兵;还于这种眼前的急务以外,特注意于培养人才,而改良学校和选举。这是荆公内政上的政策。

荆公所创设的财政机关,是制置三司条例司(神宗初令司马光等置局看详,裁减国用。光辞以不能。乃罢裁减局,但下三司共析。荆公执政后。才创设这个机关)。创设之后,对于支出一方面,则把一岁的用度,和郊祀大计,都“编著定式”。所裁省的冗费,计有十分之四。其余一切积极的政策,也都是从此议行的。

荆公对民政上的设施,最紧要的,是“青苗法”和“免役法”。“青苗法”是陕西转运使李参所行。当春天播种时,叫百姓自己揣度,种田之后,能有多少盈余,官就酌量借钱给他,以做种田的资本;到谷熟后还官。

荆公把这个法子,推行到诸路。用常平广惠仓的钱谷做本钱(常平仓是汉朝耿寿昌所创的法子。丰收之年,仓里储蓄了米,到荒年发出来平粜;使岁有丰歉,而谷价常得其平;不至于荒年则吃米的人受累,丰年则种田的人吃亏。所以谓之常平。历代仿办的很多,也有就唤做常平仓的,也有另立广惠……名目的。但是常平二字,总算做这种仓的总名。南宋后,又有一种社仓,则用意与常平同,而办法小异。可参考《文献通考》的《市籴考》)。这是所以救济富人盘剥重利之弊的。“免役法”是改“差役”为“雇役”,令“乡户”各按等第,翰“免役钱”。本来无役的人家,出“助役钱”(其“额”,是按一县所须的数目均摊。又额外增取二分,谓之“免役宽剩钱”,以务水旱)。官用此钱,募人充役,不再“签差”。其整理赋税,最为根本的,是“方田均税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之地为一“方”。每年九月,县令委佐官分地计量。于每一方地的角上,立了一根木头,以作标识。测量既毕,则经界已正;然后察看其土性的高下,以定赋税(当时反对青苗的人,其理由是:一、官放钱取息;二、取息二分太重;三、州县以多借出为功,不免押借;四、有钱的人,不愿借,无钱的人,借了不容易还;银钱入手,良民不免浪费,何况无赖之徒?追收起来,州县就不免多事;五、出入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一、二两说,都不足论〈取息二分,较之当时民间借贷的利率,已经轻得多了〉。三、四、五都是奉行不善之弊,不能怪到法的本身。青苗一事,读史的人,大都以为诟病,然而所谓害民的话,都出在反对党的口里。此外,在“反对荆公的《宋史》”里,竞也找不出什么证据来。可见当时奉行就是不善,也没有多大的弊病。反对雇役的理由是:一、向来差役,固有因此破家的,也有全然不役的下户;现在一概要出钱,上户则便,下户则否。不知负担本该均平;况且免役钱亦视乡户等第,以定多少,并非是不论贫富,概今出同一的钱;还有向来无役的户,也出助役钱;如何得便于上户,不便下户?二、户口升降失实。不知差役也要分别人户等第的。户口的升降,和役法的为差为雇无关。此外理由尚多,更不值得一驳。总而言之,荆公所行的法,以免役为最完全合理。所以后来辗转变迁,而其法卒不能废。——差役之法,卒不能复。新会梁氏说:“直至今日,人民不复知有徭役之苦,即语其名,亦往往不能解……公之此举……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实非虚言。青苗原非完全合理之法,然在当时,确亦为救济贫民之一法。方田则荆公时推行不曾甚广。后来徽宗时候,虽然继续进行,恐怕有名无实。此外还有“市易”、“均输”等法,也是关于经济的行政,以其推行也不甚广,而本书篇幅有限,所以从略。读者可自取《宋史·食货志》参考)。关于军事,则首先着手于裁兵,把不任禁军的,降为厢军;不任厢军的降为民。《宋史》上不曾明言其所裁之数,只说“所裁减者甚众”(《通考》同)。其次则改掉从前番戍之制,置将统兵,分驻各路(其置将之数,河北十七,府畿七,京东九,京西四,廓延九,泾原十,环庆八,秦凤五,熙河九,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路各一。荆湖北路一,南路二,福建路一,广南东路一,西路二,共九十二将。又有马军十三指挥,忠果十指挥,士军两指挥,与将并行。一将一指挥的兵数,史无可考;但知忠果十指挥,额各五百人;东南诸将的兵,有在三千人以下的)。又行保甲之法,以十家为一保,保有长;五十家为一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有都保正、副。户有二丁的,以其一为保丁。保丁中每日轮派五人备盗。后来才教保长以武艺,教他去转教保丁(荆公是主张民兵制度的。和反对党辩论的话,具见《宋史·兵志》。还有他上仁宗的书,也畅论此理,可以参看。当时还有“保马”之法,由官给民马,令其豢养,而免其租税的一部。又特置“军器监”,以改良军器,本书因限于篇幅,也只得从略)。

关于教育选举的改革,见第十章第二节。

第四节 神宗的武功

神宗、荆公,所想膺惩的是辽、夏。但这两件事,都不是一时办得到的。于是先为伐夏的准备,而有恢复河湟之举。

唐宣宗时,虽然恢复河湟,然占据其他的蕃族,仍旧不少。大者数千家,小者数十百家,为一“族”,各有首领。内属的谓之“熟户”,不内属的谓之“生户”。起初,凉州的潘罗支,和青唐的唃厮罗,都能和西夏相抗。后来潘罗支之兄弟厮铎督,为元昊所并。唃厮罗死后,也国分为三(潘罗支杀李继迁,已见前。不久,被蕃族附继迁的所杀。潘罗支,宋朝本曾授以朔方节度的名号,及是,遂以授其弟厮铎督。元昊复取西凉府,厮铎督和中国,就音信不通,想是给他征服了。唃厮罗初居宗哥城〈在凉州西南五百里〉后徙邈川〈在如今西宁市的东南〉。又徙青唐〈如今的西宁〉,始终和元昊相抗。唃厮罗死后,第三子董毡嗣,遂据河北之地。长子瞎毡,别据河州〈如今甘肃的临夏县〉,次子磨毡角据宗哥城)。公元1070年,建昌军司理王韶,诣阙上平戎三策。说欲取西夏,要先复河湟。荆公颇善其言,用韶为洮河安抚使。于是王韶先克复武胜,建为熙州(如今甘肃的临洮县)。旋破木征,取河州。以次降岷(如今甘肃的岷县)、洮(如今甘肃的临泽县)、宕(在岷县西南)、叠(在临潭之南),开辟熙河一路(董毡传子阿里骨,至孙瞎征,部落自相睽二。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8〉,王赡因之.取邈川、青唐。置邈川为湟州,青唐为鄯州。旋因蕃族反叛,弃之。徽宗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王厚又重取二州)。

夏元昊死于公元1051年(仁宗皇祐三年),子谅祚立。先是鄜州将种世衡,请进城延安东北二百里的旧宽州城,以逼西夏,朝廷许之。城既筑成,赐名为青涧(如今陕西的清涧县)。就以世衡知城事。世衡死后,儿子种谔,继任下去。公元1067年(英宗治平四年),种谔袭取绥州(如今陕西的绥德县),朝议以为擅开兵衅,把种谔贬斥。这一年,谅祚也死了,子秉常立,还只有三岁。公元1069年,愿将所陷的塞门(如今陕西安塞县北)、安远(如今甘肃通渭县境)两砦,归还中国,以换取绥州。神宗也答应了他。谁知道夏人并无诚意,交涉不能就绪。于是改筑绥州城,赐名绥德。夏人就举兵入寇。神宗用韩绛做陕西宣抚使。起用种谔,杀败夏人,进筑了一个啰兀城(在如今陕西米脂县北),又进筑了许多的砦。不多时,夏人来攻,诸砦尽陷,并啰兀也不能守。于是再罢韩绛,斥退种谔。公元1081年,秉常给他的母亲囚了起来。神宗听种谔的话(这时候,种谔已仍做了鄜延总管),令陕西河东,五路进讨,约期同会灵州,不曾成功。公元1082年,侍中徐禧,新筑了一个永乐城(在如今米脂县西),夏人来攻,又败死,这两役,北宋丧失颇多(但《宋史》说“官军,熟羌,义保,死者六十万”,恐怕也言之过甚)。于是仍许西夏讲和(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神宗对西夏用兵,是失败的。然而绝不如《宋史》所言之甚。只要看反对新法的人,并没指出什么陕西因用兵而受害的实据来,就可知道了。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秉常死,子乾顺立,也只三岁。还了中国“永乐之俘”一百四十九人。当时朝臣,就把神宗时所得米脂〈如今的米脂县〉、葭芦〈如今陕西的佳县〉、浮图〈绥德西〉、安畺〈在如今甘肃安化县东北〉四砦,轻轻还了它。然而划界不定,侵寇仍不绝。于是知渭州章楶,请进城平夏〈如今甘肃的固原市〉以逼之。诸路同时进兵,拓地。西夏毕竟国小,不能支持,介辽人以乞和。公元1087年〈哲宗元祐二年〉,和议再成,从此终北宋之世,无甚兵争)。

以上所述,是神宗以后,对于北方的兵事。还有对于南方的兵事,关系也颇大;如今撮叙其大略。

一、沅水流域的蛮族(参看第一篇第三章第二节),就是黎族的正支。汉时谓之武陵蛮,隋时,汉族的疆域,进拓到如今沅陵地方,置了一个辰州。唐时,又进辟锦(如今湖南的麻阳县)、溪(如今湖南的永顺县)、巫(如今四川的巫山县)、叙(如今湖南的黔阳县)等州。唐末,其地为群蛮所据。宋初,用徭人秦再雄,招降之。于是沅江的蛮族,分为南江和北江(北江彭氏最大,南江舒氏、田氏、向氏最大)。而资江流域,又有梅山峒蛮。如今靖县地方,又有杨氏,号十峒首领(酋长都是汉姓,大约是汉人王其中的)。梅山峒蛮,为患最甚。神宗用章惇经制蛮事。平梅山蛮,开其地为安化、新化两县(今县名同)。又平南江蛮,置沅州(如今湖南的芷江县)。而北江诸酋,亦愿纳土。徽宗时,又降十峒首领,置诚州(如今的靖州县)。

二、黔江流域的濮族,在唐时,为东谢(在如今贵州思南县一带)、牂牁(汉朝的牂牁郡境)、西赵(在东谢之南)、夷子(在东谢之西)诸蛮。宋时,先有龙、方、张、石、罗五姓,神宗时,又有程、韦二姓,都通朝贡,谓之西南七蕃。其在长江流域的,则分属黎、叙、威、茂、泸五州(其中唯黎州的三王蛮,系氐羌,余均濮族)。皆不侵不叛,只有居长宁(如今四川的长宁县)、宁远(如今四川屏山县附近)以南的晏子,和纳溪(如今四川的纳溪县)附近的斧望个恕,颇为边患。神宗命熊本讨平它。后来又平定了如今重庆以南的地方,开建了一个南平军(叙、威、茂三州的蛮族,徽宗时,内附置州的颇多。但都不久即废。参看第一篇第六章第六节,第二篇第四章第四节,第四篇第七章。西南诸族,就是如今总称为“高地族”的。鄙人自谓把它分析得颇清楚,读者诸君,务请留意,得了这一个纲领,去看别种书,可以较有把握)。

三、安南之地,自唐以前,本来都属中国版图。五代时,才有人据其地独立。宋初,平岭表,据其地的丁氏,遣使入贡;太祖也因而封之。这大约是内地初平,不欲穷兵于远的意思。太宗时,丁氏为黎氏所篡,太宗发兵讨它,不能取胜;只得因其请和,授以官爵。从此以后,安南就独立为一国了(有三国的纷争,而朝鲜独立;有五代的纷争,而安南独立,正是事同一例,这都是军阀给国家的好处)。真宗时,丁氏又为李氏所篡。神宗时,其主乾德,遣兵犯边。连陷钦(如今广东的钦县)、廉(如今广东的合浦县)二州,和邕州(如今广西的南宁市邕宁区)。公元1075年,神宗派郭逵去讨它,逵先恢复失地。明年,入其国,败其兵于富良江。安南请和。从此以后,对于宋朝,就始终臣服(安南的历史,中国史上所说的,都有些错误。现在根据日本人所著的《安南史》,述其大略如下。——这是根据安南人自己所作的历史的。安南之地,本来是唐朝的安南都护府。后梁末帝贞明中〈公元915—920年〉,土豪曲承关据其地,送款于梁,南汉伐执之,派杨廷艺领其地。后来杨廷艺给手下人杀掉。牙将吴权,自立为王〈公元938年〉。传子昌笈,为权妃杨氏之弟三哥所篡。昌笈的兄弟昌文,废三哥,重立昌笈。昌笈死,昌文即位,境内大乱。昌文自己出兵讨伐,中箭而死〈公元965年〉。诸州互相攻伐。公元970年,并于驩州刺史丁部领。始称帝,国号瞿越。部领爱少子项郎,欲立为嗣。项郎的哥哥丁琏,把项郎杀掉,部领就只得传位于琏。琏时,宋平南汉,琏遣使入贡。太祖以为静海军节度使,封交阯郡王。后来为其下所杀。部领亦遇害。琏的兄弟璿立。公元980年,为大将黎桓所篡〈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太宗派海陆兵〈海兵出广州,陆兵出邕州〉去讨它,不利。桓亦遣使谢罪。公元986年,仍以为静海军节度,加安南都护,封京兆郡侯。公元993年,封南平郡王。真宗即位,进封南平王。公元1006年,黎桓死,次子龙钺立,为弟龙铤所弑。公元1010年,龙铤死,殿前指挥使李公蕴自立。真宗仍以其官爵授之〈英宗时,改封安南国王〉。传四世而至仁宗,始改国号曰大越。自太祖至仁宗,皆留心政事,制定法律,兼提倡孔教和佛教,称为安南的盛世。神宗、英宗两世,亦称贤主。高宗立,荒于游宴,安南始衰。将军郭卜作乱,都城为其所陷。渔家子陈承,以乡兵平卜,辅立高宗之子惠宗。惠宗无子,传位于女佛金,佛金嫁陈承的儿子炬〈就是《元史》的陈日煚〉。就传位于炬,于是李氏亡而陈氏兴)。

安南李氏世系图(国号大越)

第五节 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王荆公的变法,宋朝人把他骂得一佛不出世,然而实在无甚贻害于民之处。只要看当时,并无民愁盗起的现象,就可明白了(荆公变法,关涉的方面太多。果真贻害于民,则全社会都受其骚扰,断没有不民怨盗起的道理)。然而宋朝人的党见,闹得太凶了。不论什么事情,都几乎只有意气,并无是非。当荆公行新法的时候,反对的人,便纷纷而起(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司马光、吕公著、韩琦、富弼、欧阳修、范纯仁、苏轼、苏辙等),无如神宗一概不听。公元1085年,神宗崩,哲宗立,还只十岁。太皇太后高氏(神宗的母亲)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做宰相。于是旧党联翩而进。不到一年,就把荆公所行的新法都废掉。然而这时候,旧党之中,又分为洛、蜀、朔三党(洛党以程颐为首,蜀党以苏轼为首,朔党以王岩叟、刘安世、刘挚、梁焘为首)。互相攻讦,纷纭扰攘,对于政治,其实并没有一定的主见。又大家都捧着一个太皇太后,“哲宗有言,或无应者”,于是哲宗积愤在心。公元1093年,太皇太后崩。杨畏、李清臣、邓润甫等,首创绍述之议。哲宗就罢范纯仁,起用章惇做宰相,而朝局又一变。当荆公执政的时候,反对的人虽多,却并未窜逐一人(只有上流民图的郑侠,下狱远窜,乃荆公罢相一年中事。详见梁氏所著《王荆公传》)。元祐诸臣执政,才把行新法的吕惠卿、邓绾、蔡确等远窜。章惇执政之后,也就窜逐旧党诸臣,以为报复。甚至要追废宣仁太后,以有人阻挠,不果。公元1100年,哲宗崩,无子。太后要立徽宗。章惇说:以年,则神宗诸子,申王为长;以亲,则哲宗母弟简王当立。太后不听。徽宗既立,章惇遭贬,以曾布为相。这时候,太后权同听政,颇起用元祐诸臣。然曾布本是助荆公行新法的。太后听政才七月,就归政。徽宗意亦倾向新法,却去引用了一个反复无常的蔡京(司马光要复差役,限期五日,大家都以为难。这时候,蔡京知开封府,独能如约办到。司马光大喜)。于是曾布亦罢相。蔡京窥徽宗意旨所在,把元祐诸臣的姓名,亲写了一张党人碑,勒诸朝堂,其子弟都不得至阙下;于是新旧水火之势,格外无可挽回。而徽宗又荒淫无度,好大喜功,北宋的天下,就无可支持了(当时就没有女真,内乱也要大起的。只看南渡之初,群盗的多便可知)。蔡京是一个聚敛的好手,只要把《宋史·食货志》看一遍,便可见得当时:不论哪一项财源,都给他搜括净尽;不论哪一件政事,到他手里,就变做了聚敛的政策,以供给徽宗淫侈之用(本篇势难备详,读者诸君,请取来自读一过,便可见得财政紊乱,是国家的致命伤)。于是设苏杭应奉局,派宦者童贯,到东南去监造御器。又命朱领花石纲,东南人家有好的花石,便运进京来。其骚扰,自然不言可知。于是在京城里造了一座万岁山,穷极奢侈(到元朝攻金汴京的时候,金人把这山上的石头,用来供发炮之用。荼毒了无数生灵,其结果,还是拿来做杀人之具,真正可发一叹)。又相信道教,进用方士王老志、王仔昔、林灵素等,大营斋醮。费用也不可胜计。内政一方面,既已如此,对外又要讲武功。西南一方面,则招降蛮族,置了许多州县。西北一方面,又用王厚以开湟、鄯(均见上节)。于是童贯借此机会经略陕西,和夏人开衅。每战,辄讳败为胜。教诸将多筑城堡,骗朝廷是新拓的土地。公元1120年,睦州人方腊作乱,连陷睦(如今浙江的建德县)、歙(如今安徽的歙县)二州,进陷杭州。童贯带兵把他讨平。就格外自谓知兵,要想趁辽朝败亡的机会,恢复燕云。北狩南渡之祸,就因此而起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