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大概位于山海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外兴安岭以南,面积大约是250万平方公里。这里按照地理环境可以分为辽东、辽西和黑龙江流域三部分。辽东适合农业生产,是古代中央王朝羁縻东北的据点;黑龙江地区纬度高,气候严寒,在古代不适合农业生产,古代中央王朝一般都无法深入该地区管理;辽西地区,处于游牧地区和农耕地区过渡地带,但是古代主要是游牧民族聚居地,如汉代的乌桓、唐代的契丹、明朝的兀良哈三部等,古代一般对这里的民族推行羁縻管理。

唐朝后期的东北局势
明朝建立后,基本沿袭古代中央王朝对东北的管理模式:在辽东建立据点,羁縻管理辽西、朝鲜和黑龙江流域。需要注意的是,明朝并未在辽东设置民政机构的布政使司、府、州等,而只有辽东都司等军事机构,这对于秦汉在此设立郡县管理来说相对退步了。不过明朝对辽东的控制一直很强,直到明朝末期才完全丢失。辽西地区,生活着蒙古的兀良哈三部,洪武和永乐时期都册封过“兀良哈三卫”,但是三部时叛时降,十分不稳定。永乐之后,就基本投入了蒙古本部。黑龙江流域,永乐时期设立了奴儿干都司。但是该都司在1434年就撤销了。明朝虽然在女真族地区册封了大量的卫所,但在奴儿干都司撤销之后,这些卫所就是名存实亡了。从明英宗开始,明朝和女真族就处于战争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

东北是清朝的“龙兴之地”,根据地,清朝对东北的控制显然是强于明朝的。清朝200多年,各地都可能会出现叛乱,就是东北不会。清朝前期,对东北的管理总体上还保留入关前的体制。如将盛京作为东北的首府,保留户、礼、刑、工、兵五部;推行八旗编制,全国最精锐的八旗军队驻扎在这里;此后,又建立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大将军,总管东北防务,将军之下,又设立副都统、协领、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官管理各地旗民。在辽东一带,清朝还设立辽阳府等行政机构管理汉族事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东北大量的八旗军队被调往内地对付英法联军和太平军,导致东北防务空虚。俄罗斯在1858年和1860年占据了东北100万平方公里土地。清朝此后,放开了移民禁令,使得大量的流民涌入东北,东北人口迅速增加。清朝末期,正式在东北地区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清朝后期虽然失去了东北100万平方公里,但是依然强于明朝1434年后的200年龟缩于辽东的局面。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只有金国和清朝对黑龙江管理不是羁縻的。

二,对蒙古的控制
蒙古高原,可以根据阴山和戈壁分为漠北和漠南两部分。漠南地区的河套平原,适合农耕地区,是古代中央王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阵地。而漠北地区,完全不适合农业生产,中央王朝无法长期占据。从战国以来,中央王朝都是占据河套平原,凭借阴山的险要地形,修建长城抵御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的进攻。明朝时期,蒙古退回大漠。朱元璋通过几次北伐占据了河套平原,这里就成为了明朝抵御瓦剌、鞑靼的阵地。然而在嘉靖年间,河套平原就被漠南蒙古占据,蒙古军队经常进入大同,使得明朝无可奈何。

清朝由于具有游牧民族的特征,因此能够对蒙古进行了最为巩固的控制。明朝末期,漠南蒙古强盛,林丹汗占据“东起辽东,西到洮河”的广大地区,力量强盛。不过经过皇太极三次西征,使得漠南蒙古各部纷纷投靠后金。1635年,皇太极得到了蒙古国传国玉玺,成为了蒙古大汗,宣告内蒙古也纳入了清朝版图。清朝对内蒙古的控制十分强:在军事上,设立绥远将军府,并且在密云、山海关、察哈尔、热河、绥远一线驻军;在政治上,推行满蒙联姻;在文化上,大规模推行黄教(藏传佛教),弱化蒙古族的善战、尚武的习俗。

此外,漠北喀尔喀蒙古在皇太极继位为蒙古大汗后就宣布臣服于清朝。不过,这种臣服基本是名义上的,类似于兀良哈三部臣服于明朝一样。到了康熙时期三征葛尔丹,在漠北地区建立了实质上的统治,外蒙古才纳入了清朝的版图。清朝在外蒙古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府,对喀尔喀四部进行军事控制。在行政上,乾隆设立科布多、唐努乌梁海、库伦办事大臣等管理外蒙古的民政;另外,清朝在这里还有内阁、户部、兵部、理藩院四大衙门。曾经唐朝在此设立的瀚海、单于都护府只是军事机构,都护府之下的各都督府又是册封给了突厥等族。而清朝不仅有层层的军事机构,还有行政体系,可见清朝对蒙古的管理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

乌里雅苏台将军辖地
三,对青藏高原的管辖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是古代农耕民族难以到达的高寒之地。而位于青藏高原的羌族、吐蕃等民族却可以轻松进入河西走廊,侵犯关中平原。在唐朝时期,吐蕃就一度攻陷了唐朝首都长安。古代中原王朝想要抵御羌族的入侵,就必须要占据河湟谷地。河湟谷地是青藏高原海拔较低的地方,这里水源充足,比较适合农业生产。从汉朝开始,就在西宁一带设置军事、行政机构,以抵御青海的羌族。但是,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对于南部的西藏来说,那就是鞭长莫及了。

吐蕃地图
蒙元时期,窝端的军队进入了青藏高原,吐蕃各部纷纷投向于蒙古。此后元朝又继承了蒙古帝国在吐蕃的统治,从此青藏高原纳入了中国版图。元朝不仅在吐蕃驻扎军队,还进行了行政管理,如统计人口,征收赋税等。而明朝建立后,没有派遣一兵一卒驻扎于青藏高原,也没有派遣大臣驻扎,只是名义上册封了一些高僧为乌斯藏都司、朵干都司和西番诸卫的长官。而明朝实际上对西藏的地方政权也不甚了解。

明朝时期的吐蕃
清朝建立后,位于青藏高原的和硕特汗国大汗和宗教首领都表示臣服于清朝。清朝对固始汗、五世**、五世班禅都完成了册封。这些都是类似于明朝的名义册封,并未实现实际控制。1700年,康熙出兵攻打康定地区,将康区划入了四川省,这个地区成为了现在的川西。1717年,准噶尔汗国派遣军队进入了青藏高原,灭和硕特汗国。随后,清朝康熙皇帝命令清朝军队进入卫藏驱逐了准噶尔的军队,从而控制了整个青藏高原。

康熙后期版图
1723年,和硕特部顾实汗之孙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叛乱,被清军平定。1724年,雍正在青海设置西宁办事大臣。1728年,雍正又设置驻藏大臣。拉达克王国在明清之际卷入了和不丹、藏巴汗的战争,消耗了国力。当清朝进入西藏后,达拉克宣布臣服于清朝,其地纳入《大清一统志》。至此,西藏、青海和康区都全部纳入了清朝的版图。清朝在西藏驻扎有军队,甚至可以调动西藏的军队进攻廓尔喀(尼泊尔)等地。因此,清朝对青藏高原的控制也是古代史上最强的时期。

四,对西域地区的控制
西域地区,也就是玉门关、阳光以西,葱岭(帕米尔高原)以东的20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里的环境适合游牧,但是在绿洲地区也适合农业。这里是古代游牧民族迁徙的中转站,也是中原王朝拉拢的地区。在汉朝时期,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以控制西域各国,一起对付匈奴;在唐朝时期,在此设立安西、北庭都护府,以控制西突厥各部。不过,这些机构都是军事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军事基地,不具有民政功能。

明朝时期,西域基本被东察合台汗国控制,而从哈密到嘉峪关一带,也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蒙古王公。明朝初期,这些王公臣服于明朝,明朝册封为了关西七卫。不过,明朝并未实际上将关西纳入版图,而只是视为势力范围,不驻扎军队,还推行朝贡贸易政策。因此,关西七部也是时叛时降,甚至和明朝为敌。到了嘉靖时期,察合台分裂而出的吐鲁番汗国强盛,吞并了关西七部,明朝此后100年的势力范围就只能退到嘉峪关以东了。

明朝的西北
明末清初,西域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漠西蒙古之一的卫拉特蒙古(瓦剌)迁徙到了准噶尔一带,建立了起来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而南疆的东察合台汗国被叶尔羌汗国取代。1680年,准噶尔汗国又灭叶尔羌汗国,统一了西域。此后,葛尔丹不断挑起和清朝的战争,最终被康熙击败。此后,策妄阿拉布坦又强占青藏高原,也被康熙击败。在关西地区,康熙设置了“关西七位”(注意,不是册封),并且调集大量的军队驻扎于此,因此关西成为了清朝灭准噶尔的一个基地之一。康熙末年曾出兵进攻准噶尔本营,到达了乌鲁木齐,可惜因为康熙的去世而撤兵。雍正继续对准噶尔作战,但是败多胜少,双方以杭爱山为界。乾隆时期,最终消灭了准噶尔汗国,并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把西域纳入了清朝版图。

清准战争
此后,乾隆改西域为“新疆”,并且设置伊犁将军府镇守此地。清朝不仅在新疆驻扎军队,还进行了大规模的行政管理。如进行了空前的移民和屯田、建立官营商铺、兴办学校和义塾等。到了清朝后期,俄罗斯占据西北的大片土地,阿古伯又入侵新疆。最终左宗棠收复了新疆,此后清朝在新疆设立了新疆省,实行了和内地一样的管理体制。

清朝新疆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明清两国的朝贡贸易范围来看两国的疆域范围。明朝实行了严格好的海禁政策,民间的海上贸易遭到了禁止,而陆上对他国的“互市”也遭到了严格的限制。明朝和乌斯藏、西番、关西七部、察合台、瓦剌、鞑靼、兀良哈三部、女真各部都是推行朝贡贸易和严格限制的“互市”,这说明明朝也没有把这些地区当做自己国家的一部分。而清朝则不限制这些地区和内地的民间贸易,并且不再进行朝贡,直接征收赋税。清朝的朝贡贸易则针对西藏以外的尼泊尔,新疆之外的浩罕等国。这也说明了清朝的版图远远大于明朝。

478
不喜欢
准噶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