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 (九)神农与炎帝、大庭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九)神农与炎帝、大庭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4:07

(九)神农与炎帝、大庭

《左氏》昭公十八年:“宋、卫、陈、郑皆火。梓慎登大庭氏之库以望之。”《注》:“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处作库。”《疏》云:“先儒旧说,皆云炎帝号神农氏,一曰大庭氏。服虔云:在黄帝前。郑玄《诗谱》云:大庭在轩辕之前。亦以大庭为炎帝也。”案《诗谱序》云:“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大庭、轩辕,逮于高辛,其时有无,载籍亦蔑云焉。”但叙大庭于轩辕之前,初未明言其为炎帝。《疏》云:“大庭,神农之别号。《礼记·明堂位》曰:土鼓,篑桴,苇籥,伊耆氏之乐也。《注》云:伊耆氏,古天子号。案《郊特牲注》同。《周官·秋官·伊耆氏注》云:“古王者号。”《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注》云:中古未有釜甑,而中古谓神农时也。《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蜡者,为田报祭。案《易·系辞》称神农始作耒耜,以教天下,则田起神农矣。二者相推,则伊耆、神农,并与大庭为一。”《礼记》标题下《疏》云:“郑玄以大庭氏是神农之别号。案《礼运》云: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燔黍捭豚,蒉桴而土鼓。又《明堂位》云:土鼓苇籥,伊耆氏之乐。又《郊特牲》云:伊耆氏始为蜡。蜡即田祭,与种谷相协;土鼓苇籥,又与蒉桴土鼓相当;故熊氏云:伊耆氏即神农也。”说与《诗疏》同。《疏》之所云,仅能明神农、伊耆是一耳,其即大庭,羌无左证。《鲁颂谱》云:“鲁者,少昊挚之墟也。国中有大庭氏之库,则大庭氏亦居兹乎。”亦未言大庭即神农。疏家之言,似乎无据矣。案《月令》“其帝炎帝”《疏》引《春秋说》云:“炎帝号大庭氏,下为地皇,作耒耜,播百谷,曰神农也。”则大庭、神农为一人,说出纬候,而郑与诸儒同本之。疏家不明厥由来,而徒广为征引,是以文繁而转使人不能无惑也。篑桴土鼓,既相符会,神农居鲁,亦有可征,以三号为一人,虽不中,固当不远。

《史记·周本纪正义》云:“《帝王世纪》云:炎帝自陈营都于鲁曲阜。黄帝由穷桑登帝位,后徙曲阜。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太平御览·皇王部》引,下多“故或谓之穷桑帝”七字。颛顼始都穷桑,徙商丘。穷桑在鲁北。或云:穷桑即曲阜也。又为大庭氏之故国。又是商奄之地。皇甫谧云:黄帝生于寿丘,在鲁城东门之北。居轩辕之丘,《山海经》云此地穷桑之际,西射之南是也。”案谧言炎帝自陈营都于鲁者,以炎帝继大皞,《左氏》昭公十七年梓慎言“陈,大皞之虚”故也。梓慎又言“卫,颛顼之虚,故为帝丘”,故谧言颛顼自穷桑徙都之。云商丘者,古本以商丘、帝丘是一,至杜预乃分为二也。《御览·州郡部一》引《帝王世纪》曰:“相徙商丘,于周为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是也。”又曰:“相徙商丘,本颛顼之虚,故陶唐氏之火正阏伯之所居也。今濮阳是也。”《史记·郑世家》:“迁阏伯于商丘。”《集解》引贾逵云:“商丘在漳南。”《水经·瓠子河注》:“河水旧东决,径濮阳城东北,故卫也,帝颛顼之虚。昔颛顼自穷桑徙此,号曰商丘,或谓之帝丘。本陶唐氏火正阏伯之所居,亦夏伯昆吾之邦,殷相土因之,故《春秋传》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是也。”盖依贾说也。《左氏》僖公三十一年,“卫迁于帝丘。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杞鄫何事?”此谓夏后相。《御览·皇王部》引《世本》云:“相徙商丘,本颛顼之虚。”亦以商丘、帝丘为一。

然《左氏》以陈大皞之虚,卫颛顼之虚,与宋大辰之虚,郑祝融之虚并举,大辰必不容说为人名,则其余三者,亦当事同一律。《左氏》昭公十年:“正月,有星出于婺女。郑裨灶言于子产曰:七月戊子,晋君将死。今兹岁在颛顼之虚,姜氏、任氏,实守其地。居其维首,而有妖星焉,告邑姜也。”所谓颛顼,亦天帝,非人帝也。昭公八年,楚灭陈。“晋侯问于史赵曰:陈其遂亡乎?对曰:未也。公曰:何故?对曰:陈,颛顼之族也。岁在鹑火,是以卒灭。陈将如之。今在析木之津,犹将复由。”此颛顼亦天帝。杜《注》云“陈祖舜,舜出颛顼”,殊非。下文曰“自幕至于瞽叟,无违命”,乃言陈之先耳。宋本作“陈,颛顼之后”,盖因《注》而误也。九年,“陈灾。郑裨灶曰:五年,陈将复封,封五十二年而遂亡。子产问其故。对曰:陈,水属也,火,水妃也,而楚所相也。今火出而火陈,逐楚而建陈也。妃以五成,故曰五年。岁五及鹑火,而后陈卒亡,楚克有之,天之道也,故曰五十二年。”义正与史赵之言同。然昭公二十九年,蔡墨言少皞氏遂济穷桑,而定公四年,祝鮀言伯禽封于少皞之虚,则穷桑地确近鲁。《史记·封禅书》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氏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禪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管子去古较近,所言必非无据。泰山岩岩,鲁邦所瞻,鲁殆自古帝王之都与?皇甫谧谓自黄帝至颛顼,其都皆在于鲁,却当有所依据也。

《封禅书》又曰:“孔子论述六艺传,略言易姓而王,封泰山禅乎梁父者,七十余王矣,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正义》引《韩诗外传》云:“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今本无此语,然《书序疏》亦引之;司马贞《补三皇本纪》,亦有此语。则今本佚夺,非《正义》误引也。《论衡·书虚》曰:“百王太平,升封泰山。泰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纷沦湮灭者,不可胜数。”然则七十余乃就其可见者言之,即管子所谓夷吾所记,其不可见者,自不止此。万数固侈言之,其多则可想矣。陟千里而登封,必非隆古之世小国寡民所克举,则泰山之下,名国之多可知也。七十二加三皇五帝凡八十,加本朝为八十一,三皇五帝之书,掌于外史,自此以上,则方策无存,徒列为因国无主之祀,《三皇五帝》条已言之。《管子·治国》云:“昔者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云七十九者,古人好举成数,故以八十一为八十,而又除去本朝,则为七十九矣。《吕览·察今》曰:“有天下七十一圣。”《求人》曰:“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则就七十二代中去其一代。《淮南·缪称》曰:“泰山之上,有七十坛焉,而三王独道。”则举成数言之也。《齐俗》曰:“尚古之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余圣。”与《封禅书》并以辜较之辞言之。异口同声,必非虚语。夫果如后儒之言,封禅为告成功之祭,登封者之多,安得如是?则疑后世帝王都邑,渐徙而西,然后即事用希,在古则每帝常行,初不系其成功与否也。然而泰山之下,名国之多,可无疑矣。

姜氏初虽在东,后则稍徙而西。有邰为姜嫄之国,太王妃曰太姜;武王妃曰邑姜,师尚父虽或曰辟居东海,或曰鼓刀朝歌,而卒佐周文、武以兴,其证也。《水经·渭水注》:“岐水又东径姜氏城南,为姜水。案姜氏城,在今陕西岐山县南。《帝王世纪》曰:炎帝母女登游华阳,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是其地也。”盖后来附会之辞也。《漻水注》云:“漻水北出大义山,南至厉乡西,赐水入焉。水源东出大紫山,分为二水。一水西径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传云是神农所生处也,故《礼》谓之烈山氏。水北有九井,子书所谓神农既诞,九井自穿,谓斯水也。又言汲一井则众井动。井今湮塞,遗迹仿佛存焉。亦云赖乡,古赖国也。有神农社。赐水西南流,入于漻,即厉水也。赐、厉声相近,宜为厉水矣。”案《礼记·祭法》:“厉山氏之有天下也。”《注》:“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或曰:有烈山氏。”《疏》云:“引《春秋左传》昭二十九年蔡墨辞,云厉山氏,炎帝也,起于厉山者。案《帝王世纪》云:神农氏,本起于烈山,或时称之,神农即炎帝也,故云厉山氏,炎帝也。云或曰有烈山氏者,案二十九年传文也。”按《祭法》之文,略同《国语·鲁语》。《鲁语》作烈山。韦《注》云:“烈山氏,炎帝之号也,起于烈山。《礼·祭法》以烈山为厉山也。”韦氏之意,以烈山、厉山为一,郑意似犹不然。然则郦《注》之云,其为后人附会,不待论矣。烈山,疑即《孟子》“益烈山泽而焚之”之“烈山”,《滕文公》上。乃德号,非地号也。又《管子·轻重戊》云:“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淇山盖即箕山,乃许由隐处,亦姜姓西徙后语也。

《管子》之文,神农与炎帝各别。谯周《古史考》,以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左氏》昭公十七年《疏》。盖本诸此。又侈靡云:“故书之帝八,神农不与存,为其无位,不能相用。”此节之言,不甚可解,然其大意自可见,此神农亦天帝,非人帝也。然则隆古之世,人神之不可分也旧矣。

近人钱宾四穆云:“《左传》隐公五年,翼侯奔随。《一统志》:随城在介休县东,后为士会食邑。《续汉书·郡国志》:介休有介山,有绵上聚,之推庙。厉、烈、界皆声转相通。《周官》山虞,物之为厉,郑《注》,每物有蕃界也。然则界山即厉山、烈山也。《日知录·绵上》条,称其山南跨灵石,东跨沁源,世以为之推所隐。汉魏以来,相传有焚山之事。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之民,至寒食不敢举火。顾氏颇不信之推隐其地。窃疑相传焚山之事,即烈山氏之遗说也。”《西周地理考》。此说论烈山之义与予合。惟谓炎帝传说始晋,似无解于古之封禅者皆在泰山,故予谓炎帝遗说,实始东方,后乃随姜姓之西迁,流传及于荆、豫,且入于冀方也。钱氏又云:“《左》昭八年,石言于晋魏榆。杜《注》云:晋魏邑之榆地。《地理志》:榆次、界休,同属太原。吴卓信《补注》引《汲冢周书》云:昔烈山,帝榆罔之后,其国为榆州。曲沃灭榆州,其社存焉,谓之榆社。地次相接者为榆次。其地有梗阳,魏戊邑。窃疑梗阳亦姜之音变也。”案《汲冢书》恐不足信。即谓可信,亦传说迁移,未必榆罔在晋地也。

《御览》引《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崩,葬长沙。”《路史》引云葬茶陵。又云:“地有陵名者,皆以古帝王之墓,竟陵、零陵、江陵之类是矣。”案此足见古代南方陵墓之多,然以为神农,则未必然也。《宋史·礼志·先代陵庙》:淳熙十四年,“衡州守臣刘清之奏:史载炎帝陵在长沙茶陵,祖宗时给近陵七户守视,禁其樵牧,宜复建庙,给户如故事。”

《吕览》高《注》云:“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案以大庭、朱襄附会炎帝,犹之以女娲以后十五君附会伏羲,盖取不甚著名之帝王,附会之于著名者耳。然隆古年代绵远,割据者多,似不必如此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