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 (一〇)炎黄之争考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一〇)炎黄之争考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4:07

(一〇)炎黄之争考

阪泉、涿鹿之战,《史记集解》引服虔曰:“阪泉,地名。”又曰:“涿鹿,山名,在涿郡。”“在涿郡”三字,当兼指阪泉言之。又引皇甫谧曰:“阪泉在上谷。”张晏曰:“涿鹿在上谷。”予昔主服虔之说,谓神农为农耕之族;黄帝教熊羆貔貅貙虎,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颇类游牧之族。神农居鲁,鲁邻泰山,古代农业,多始山林之间。神农号烈山,盖即《孟子》所谓益烈山泽而焚之者,谓在湖北随县之厉乡者缪也。河北之地,平旷宜牧,谓黄帝以游牧之族而居此,亦合事情。若上谷则相去太远,盖据汉世县名附会也。《水经·漯水注》:“涿水出涿鹿山。东北流,径涿鹿县故城南。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留其民于涿鹿之阿,即于是也。其水又东北与阪泉合。水道源县之东泉。泉水东北流与蚩尤泉会。水出蚩尤城,泉水渊而不流。霖雨并则流注阪泉,乱流东北入涿水。《魏土地记》曰:下洛城东南六十里有涿鹿城。城东一里有阪泉,泉上有黄帝祠。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晋太康地理记》曰:阪泉亦地名也。”要皆附会之说。由今思之,此说仍有未谛。《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氏,生黄帝、炎帝。”《贾子·益壤》曰:“黄帝者,炎帝之兄也。”《制不定》曰:“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三说符会,《益壤》《制不定》,虽同出《贾子》,然各有所本,故谓炎黄兄弟不同,古人书率如此,不足怪也。决非偶然。然则炎、黄本同族,风气相去,必不甚远。教熊羆貔貅貙虎,不必其为实事。迁徙往来无常处,好战之主类然,如齐桓征伐所至即甚广。设或史乘阙佚,传者亦将谓其迁徙往来无常处矣。不必其民遂为游牧之族。且除此二语以外,亦更无黄帝为游牧之族之征也。阪泉、涿鹿,盖当如《世本》说,谓在彭城为是。《御览·州郡部一》引《帝王世纪》曰:“黄帝都涿鹿,于《周官》幽州之域,在汉为上谷,而《世本》云:涿鹿在彭城南,然则上谷本名彭城。”其曲解真可发一噱。《路史》亦云:“《世本》云:涿鹿在彭城。”《续汉书·郡国志》:上谷郡:涿鹿,《注》:“《帝王世纪》曰:黄帝所都。《世本》云在鼓城南。”王应麟《地理通释》引《世本》亦作鼓,恐误。《汉书·刑法志注》:“郑氏曰:涿鹿在彭城南。师古曰:彭城者,上谷北别有彭城,非宋之彭城也。”师古盖误驳。郑氏实以涿鹿在宋之彭城南也。

《战国·魏策》云:“黄帝战于涿鹿之野,而西戎之兵不至,禹攻三苗,而东夷之民不起,以燕伐秦,黄帝之所难也。”此涿鹿在东方之诚证。《贾子·制不定》又谓炎黄“各有天下之半”,又隐见其一在东,一在西矣。《孟子》言周公相武王,诛纣,伐奄,驱虎豹犀象而远之。《滕文公》下。而《周书》言武王狩禽,猫虎熊羆,数至千百。《世俘》。则古者东方之地,本多禽兽之区,盖承水患之后,所谓“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也。见《孟子·滕文公》上。奄即鲁,固与彭城相近矣。《索隐》引皇甫谧曰:“黄帝生于寿丘。”《正义》云:“寿丘,在鲁东门北。”

《论衡·率性》云:“黄帝与炎帝争为天子,教熊羆貔虎,以战于阪泉之野。三战得志,炎帝败绩。”《吉验》云:“传言黄帝妊二十月而生,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大,率诸侯,诸侯归之。教熊羆战,以伐炎帝,炎帝败绩。性与人异,故在母之身,留多十月;命当为帝,故能教物,物为之使。”其所本者,与《大戴记》《史记》略同,然不必即《大戴记》《史记》也。史公言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此所谓传,盖儒家之说,然仍留神话之迹。亦可见据教熊羆貔貅貙虎之文而断黄帝为游牧之族者,未免失之早计也。教熊羆貔貅貙虎之说,或因蚩尤牛首而然,见《述异记》一条。

《史记集解》引《皇览》云:“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绛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巨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水经·济水注》引略同。高七丈作七尺。案《续志注》引《皇览》亦作七丈。地皆与彭城近。《路史》引《启筮》云:“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案蚩尤叛父,见《少昊考》条。空桑近鲁,疑为神农氏后裔所处,蚩尤灭之,迁于涿鹿,黄帝又灭蚩尤,而因其旧都也。

《史记》谓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前引《论衡·率性》及《大戴记·五帝德》,皆与《史记》所本略同,然有战于阪泉之文,而无战于涿鹿之事。《贾子·益壤》云:“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制不定》云:“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涿鹿之野,血流漂杵。”则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史记》盖兼采两书,而夺一曰二字也。《周书·史记》谓阪泉氏“徙居至于独鹿”,疑阪泉为神农氏或蚩尤旧号,涿鹿则其新居。蚩尤既灭神农氏,后裔遂袭其位号,故传者混二人为一,黄帝实只与蚩尤战,未尝与神农氏战也。《战国·秦策》亦云:“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

黄帝遗迹,又有在今陕西境者,盖出附会。《封禅书》载公孙卿之言,谓:“黄帝郊雍上帝,宿三月。鬼臾区号大鸿,死葬雍,故鸿冢是也。其后黄帝接万灵明廷。明廷者,甘泉也。所谓寒门者,谷口也。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明明极不经之语,乃处处牵引地理以实之,真俗所谓信口开河者也。乃《五帝本纪》谓“黄帝崩,葬桥山”。《汉书·地理志》亦云:上郡:肤施,《注》云:“有黄帝祠四所。”阳周,《注》云:“桥山在南,有黄帝冢。”《武帝纪》:元封元年,“祠黄帝于桥山”。亦见《郊祀志》。盖帝王之所信,则无冢者可以有冢,而祠祭且因之而起矣。史实之淆乱,可胜道哉!《汉书·王莽传》:“遣骑都尉嚣等分治黄帝园位于上都桥畤,虞帝于零陵九疑,胡王于淮阳陈,敬王于齐临淄,愍王于城阳莒,伯王于济南东平陵,孺王于魏郡元城。使者四时致祠。”案上都当作上郡。桥畤,师古曰:“桥山之上,故曰桥畤也。”

《水经·河水注》:“《魏土地记》曰:弘农湖县,有轩辕黄帝登仙处。黄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下。有龙垂胡于鼎,黄帝登龙,从登者七十人,遂升于天,故名其地为鼎胡。荆山在冯翊,首山在蒲坂,与湖县相连。《晋书·地道记》《太康记》并言胡,县也,汉武帝改作湖。俗云:黄帝自此乘龙上天也。《汉书·地理志》曰:京兆湖县,有周天子祠二所,故曰胡。不言黄帝升龙也。”此等不经之说,郦道元已辨之矣。

《渭水注》云:横水:“西北出泾谷峡。又西北,轩辕谷水注之。水出南山轩辕溪。南安姚瞻以为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皇甫谧云生寿丘,丘在鲁东门北。未知孰是也。”又渭水:“又东过陈仓县西。”《注》云:“姚睦曰:黄帝都陈言在此。”赵氏一清曰:“上云南安姚瞻,此云姚睦,未知即一人也?抑误字也?”案《路史》引姚睦云“黄帝都陈仓,非宛丘”,则睦似非误字。然谓黄帝都陈仓,要亦附会之说也。《洧水注》:“洧水又东径新郑县故城中。皇甫士安《帝王世纪》云:或言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徐广曰:“黄帝,号有熊。”谯周曰:“有熊国君。”案《大戴记·帝系》言昌意产颛顼,颛顼产老童,老童产重黎及吴回,吴回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产六子,其四曰云郐人,郑氏也。重黎、吴回,相继居祝融之职。《史记·楚世家》言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实即祝融异文。其后熊丽、熊狂等,世以熊为氏。盖云郐人亦有祝融之号,或但称熊,其地遂称有熊之墟也。实与黄帝无涉。

《五帝本纪》又言: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空桐,《集解》引韦昭云:“在陇右。”鸡头,《索隐》云:“后汉王孟塞鸡头道,在陇西。一曰崆峒山之别名。”《正义》云:“《括地志》云:空桐山在肃州福禄县东南六十里。《抱朴子·内篇》云:黄帝西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括地志》又云:笄头山,一名崆峒山,在原州平高县西百里,《禹贡》泾水所出。《舆地志》云或即鸡头山也。郦元云盖大陇山异名也。《庄子》云广成子学道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盖在此。按二处崆峒皆云黄帝登之,未详孰是。”《路史》云:“空同山,在汝之梁县西南四十里。有广成泽及庙。近南阳雉衡山。故马融《广成赞》云面据衡阴。”案《路史》之说是也。近人钱宾四撰《黄帝故事地望考》,亦主是说。钱氏又云:“熊山,即封禅书齐桓南伐至召陵所登,乃卢氏南之熊耳也。《水经》:渭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注》:大,即具茨山也。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山,受《神芝图》于华盖童子,即是也。”地亦于雉衡、熊耳为近。黄帝踪迹,至此已为极远矣,必不能至秦陇也。釜山,《正义》引《括地志》云:“釜山在妫州怀戎县北三里。”此又因涿鹿在上谷之说而附会。《左氏》昭公四年,司马侯曰:“冀之北土,马之所生,无兴国焉。恃险与马,不可以为固也,从古以然。”可破涿鹿在上谷及涿郡之说矣。

吾昔谓炎帝为耕农之族,好和平,黄帝为游牧之族,乐战斗,其说虽属武断,然谓炎、黄之际,为世变升降之会,则亦不尽诬也。《商君书·画策》曰:“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殁,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庄子·盗跖》曰:“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又《至乐》曰:“吾恐回与齐侯言尧、舜、黄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农之言。”《战国·赵策》曰:“宓牺、神农,教而不诛,黄帝、尧、舜,诛而不怒。”《春秋繁露·尧舜不擅移汤武不擅杀》曰:“今足下以汤、武为不义,然则足下之所谓义者,何世之王也?则答之以神农。”皆可见炎、黄之际,世变转移之亟也。盖为暴始于蚩尤,而以暴易暴,实惟黄帝。

炎黄之争,人皆知之,然古又有谓黄帝胜四帝者。《御览·皇王部四》引《蒋子万机论》曰:“黄帝之初,养**民,不好战伐,而四帝各以方色称号,交共谋之。边城日惊,介胄不释。黄帝叹曰:夫君危于上,民安于下;主失于国,案失同佚。其臣再嫁。厥病之由,非养寇邪?今处民萌之上,而四盗亢衡,递震于师。于是遂即营垒,以灭四帝。向令黄帝若不龙骧虎变,而与俗同道,则其民臣亦嫁于四帝矣。”《万机论》非可信之书,然《孙子·行军》篇云:“凡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则其说自有所本也。惜其详不可得闻矣。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