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咪咕公版·读史札记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作者:吕思勉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4:07

(一九)唐、虞、夏都邑一

《左氏》昭公元年,子产谓:高辛氏有二子,季曰实沈,迁于大夏,主参,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及成王,灭唐而封大叔焉。又云:“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七年,又言:“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国语·晋语》略同。定公四年,祝鮀谓唐叔,命以《唐诰》,封于夏墟,启以夏政。是则唐叔所封,必尧、禹之旧都;而晋之所居,实台骀之故壤矣。

大夏、大原、夏墟,杜《注》皆云晋阳。襄公二十四年《疏》引《释例》曰:“晋、大卤、大原、大夏、参虚、晋阳六名,大原晋阳县也。”服虔则云:“大夏在汾、浍之间。”《史记·郑世家集解》引。《诗谱》云:“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大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尧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晋水,至子燮,改为晋侯。其封域,在《禹贡》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至曾孙成侯,南徙居曲沃,近平阳焉。”又云:“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疏》云:“《汉书·地理志》云:太原晋阳县,故《诗》唐国,晋水所出,东入汾。《史记·晋世家》云:唐在河汾之东,方百里。则尧为诸侯所居,故云尧始居此。《地理志》:河东郡平阳县。应劭云:尧都也。则是尧为天子,乃都平阳,故云后迁河东平阳也。”又引服虔云:“尧居冀州,虞、夏因之,不迁居,不易民。”皇甫谧云:“尧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后徙晋阳。及为天子,都平阳。”又云:“舜所营都,或云蒲阪,即河东县是也。”“禹受禅,都平阳。或于安邑,或于晋阳。”《疏》又云:“《汉书音义》:臣瓒案:唐,今河东永安是也。去晋四百里。”又云:“尧居唐,东于彘十里。应劭曰:顺帝改彘曰永安。则瓒以唐国为永安。此二说,《诗》之唐国,不在晋阳,燮何须改为晋侯?明唐正晋阳是也。”案《史记集解》引《世本》,谓叔虞居鄂。宋忠曰:“鄂地今在大夏。”《世本》古书,最可信据。此正《史记》所谓河汾之东者。此外诸说,则皆就后世都邑,以意言之耳。不徒非尧、舜、禹之居,并非唐叔之所封也。服虔浑言在汾、浍之间,不过据后世晋都,略测古代都邑所在耳,未当凿指其地,其失尚小。郑玄臆定尧始居晋阳,后迁平阳;皇甫谧更谓其始封唐县,牵率附会,绝无古据,专辄甚矣。

《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云:“帝尧氏始封于唐,今中山唐县是也,尧山在焉。唐水在西,北入唐河。南有望都县山,即尧母庆都之所居也,相去五十里。都山,一名豆山。北登尧山,南望都山,故名其县曰望都。而《地理志》尧山在唐南山中。张晏以尧山实在唐北。《地理志》尧之都,后徙涿鹿。《世本》云在彭城南。今上谷郡北自有彭城,非宋彭城也。后又徙晋阳,今太原县也,于《周礼》在并州之域。及为天子,都平阳,于《诗·风》为唐国。武王子叔虞封焉,更名唐。故吴季札闻《唐》之歌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此节文颇错乱,疑有讹误。然谓唐都在涿鹿则可知。此即黄帝之旧都。此尧在东方之一证也。

顾亭林《日知录》谓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霍山以北,自悼公后始开县邑,因疑自唐叔之封,以至侯缗之灭,并在于翼。今案古代都邑,迁徙不恒,春秋以前,孰能详录?以《左氏》之无文,疑《世本》之所纪,非也。然谓霍山以北,自悼公之后始开,以此驳尧都永安、晋阳诸说,则甚当。凡开拓,必先肥沃之区,而后瘠薄之地。河汾下流,固较霍山以北为肥沃。况于有夏之居,尚在河洛,安得唐时开拓,已及永安、晋阳乎?《史记·秦本纪》:飞廉为纣石北方,还,无所报,为坛霍太山而报。似殷之末叶,声威已及霍太山,然未可云开拓也。顾氏又言,《史记》屡言禹凿龙门,通大夏,齐桓伐晋,仅及高梁,而《封禅书》述桓公之言,以为西伐大夏,可见大夏必在河东之西南境。此说甚精。近人钱穆阐其说云:“《封禅书》述齐桓公之言曰: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县车,上卑耳之山。《管子·小匡篇》曰:踰太行与卑耳之溪,拘泰夏,西服流沙、西虞。《齐语》:“踰太行与辟耳之溪拘夏,西服流沙、西吴。”卑耳,《索隐》云:山名,在河东大阳。《水经·河水注》:河水东过大阳县南,又东,沙涧水注之。水北出虞山,有虞城。《史记·吴泰伯世家》:封虞仲于周之北故夏虚。即大夏。虞山殆即卑耳之山。沙涧水,本或作流沙涧,即齐桓所涉也。”予案《说文·水部》:“沙,水散石也。从水少,水少沙见也。”又:“漠,北方流沙也。”水少沙见,与北方流沙之沙,均非水散石之义。盖今所谓沙漠者,古只称漠,后乃兼称为沙漠。汉世正沙字两义递嬗之时,《说文》说解,本杂采众说而成,故其字义不免歧异也。释古之流沙,自以依古义为是。钱氏以流沙为水名,似奇而实确矣。钱氏又云:“《汉志》临晋县,应劭《注》,以临晋水得名。《史记·魏世家》:秦拔我蒲反、晋阳。《括地志》云:晋阳故城,在蒲州虞乡县西三十五里。《水经》:涑水所径,有晋兴泽,亦在虞乡县西。疑涑水古亦称晋水。《汉书·地理志》谓武公自晋阳迁曲沃。以太原晋阳说之虽误,然其语自有所本。《史记·晋世家》谓成王削桐叶以封叔虞。旧说太甲放桐宫在闻喜。闻喜当涑水之阳。《水经·涑水注》,涑水兼称洮水,即台骀所宣也。此亦可破据晋水之名谓唐叔受封必在太原之说。然河汾下流,虽有名为唐又名为夏虚之地,要为尧、禹后裔所封。盖尧遭洪水,使禹治之,用力虽勤,而沉灾卒未克澹。自禹以后,都邑乃渐次西迁,而夏都遂在河洛。自三川渡河而北,即为河汾下流,此固地理自然之形势也。”钱氏之论,可谓极精。然谓禹之治水,实在蒲解之间,并谓唐、虞故都即在其地,则惑矣。参看《共工禹治水》条自明。

何以知古代西迁,必始于夏也?曰:以《孟子》知之。古书言尧、舜、禹都邑者,几于紊如乱丝,不可董理。然《孟子》言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离娄》下。要为较可信据之言。诸冯、负夏,诸家皆无确说,姑勿论;鸣条则实有古据,其地当在兖州,别见《汤放桀》条。《吕览·简选》谓汤“登自鸣条,乃入巢门”,云登则地势必高,正与《尧典》陟方之言合。钱氏乃谓“《吕览·有始览》言九山曰会稽、大山,大山即霍太山,会稽则禹会诸侯之处。《吴越春秋》《越绝书》,皆谓禹到大越,上茅山,大会计,更名茅山曰会稽之山。《周书·世俘解》:吕它命伐越。为商近畿国,则河北有越。《水经注》:会稽之山,古防山也,亦谓之为茅山。以茅津、茅城推之,《左氏》文公三年,秦伯伐晋,自茅津济。《水经·河水注》:河水东过陕县北,河北有茅城,故茅亭,为茅戎邑。地望正在大阳。《注》云:大阳之山,亦通谓之薄山。疑即《世本》舜封丹朱于房之房,《尚书》涉方乃死之方。”其说虽巧,然合前后观之,似不如予说之的也。

钱氏又云:“《水经注》:伊水出陆浑县西南王母涧之北,山上有王母祠,即古三涂山。王母即禹所娶涂山氏女。《山海经》云: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水经注》:陆浑县东有禅渚。则涂山、羽渊,地正相近。鲧取有莘,亦在嵩县。有莘氏女,采桑伊川,得婴儿为伊尹,其证。然则崇即嵩也。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孟子》赵《注》在嵩山下。禹伐有扈,战于甘,《水经》:甘水出弘农县鹿蹄山,《注》云:山在陆浑县故城西北,甘水所径有故甘城。启有钧台之享,杜《注》谓在河南阳翟县。此皆夏人踪迹在今河南者。”予案:夏人西迁,始于何时,虽难质言,然大致必在禹后,鲧时恐尚在东方。故《五帝本纪》云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大戴记·五帝德》同。《汉志》东海郡祝其,羽山在南,鲧所殛,杜注《左氏》本此,《水经·淮水注》亦引之。虽不中固当不远。其云在陆浑者,亦夏人西迁而传说随之,非其朔也。

《史记·货殖列传》云:“尧作游成阳,舜渔于雷泽。”《汉书·地理志》本之。此为言尧、舜地理较古者。《五帝本纪》云:“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管》《版法解》: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墨》《尚贤中》:古者舜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下篇》略同。〇渔雷泽,《御览》《玉海》引作濩泽。《间诂》曰:“王云:《水经·沁水注》曰:濩泽水,出濩泽城西白涧渠,东径濩泽。《墨子》曰舜渔濩泽。《初学记·州郡部》正文出舜泽二字,《注》曰:墨子曰舜渔于濩泽。在濩泽县西。今本《初学记》作雷泽,与《注》不合,明是后人所改。又《元和郡县志》河东道下,《太平寰宇记》河东道下,《太平御览·州郡部九》《路史·蔬仡纪》引《墨子》,并作濩泽。是《墨子》自作濩泽,与他书作雷泽者不同。《下篇》渔于雷泽,亦后人所改。”又云:“《水经·济水注》云:陶丘,《墨子》以为釜丘。今检勘全书,无釜丘之文,疑古本或作陶釜丘。”案《间诂》之说是也。然文字不同,地望不必遂异;《水经注》之文,不必可以释古也。《尸子》《御览·皇王部》引: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其田历山也,荷彼耒耜,耕彼南亩,与四海俱有其利。其渔雷泽也,旱则为耕者凿渎,俭则为猎者表虎,故有光若日月,天下归之若父母。《吕览》《慎人》: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钓于雷泽。《书传》《索隐》引:贩于顿丘,就时负夏。《淮南王书》《原道》:昔舜耕于历山,期年而田者争处埆,以封壤肥饶相让;钓于河滨,期年而渔者争处湍濑,以曲隈深潭相予。皆同,决非无据。历山,《淮南》高《注》谓在济阴城阳,一曰济南历城山。《正义》引《孝经援神契》舜生于姚墟,谓在濮州雷泽县。又引《括地志》同。又谓雷泽有历山舜井。郑玄谓雷泽即雷夏,兖州泽。陶河滨,《集解》引皇甫谧谓济阴定陶西南有陶丘亭,又谓寿丘在鲁东门北。负夏,《集解》引郑玄云“卫地”。《水经·济水注》:泺水,案即今趵突泉。俗谓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瓠子河注》:鄄城西南有姚城。雷泽,在大城阳县故城西北,即舜所渔。西南十许里有小山,谓之历山。泽东北有陶墟,言舜耕陶所在。《泗水注》:水出卞县故城东南姚墟西北,世谓之陶墟,舜所陶处也。井曰舜井。墟有漏泽,泽西际阜,俗谓之妫亭山。刘向谓尧葬济阴。《汉志》:济阴城阳有尧冢、灵台。《皇览》及郭缘生《述征记》,亦谓尧冢在城阳。《吕览·安死》:尧葬于谷林。《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正义》《水经·瓠子河注》,皆引皇甫谧,谓城阳即谷林,恐不足据。《水经·瓠子河注》,以灵台为尧母庆都陵。尧陵之东,又有中山夫人祠,为尧妃。《五帝本纪正义》引谯周,谓禹以虞封舜子,为宋州虞城县。《水经·巨洋水注》:尧水出剧县南角崩山,东北径东西寿光二城间,又东北注巨洋。伏琛、晏谟并言尧尝顿驾于此,故受名焉。《淄水注》引《从征记》:“广固城北三里有尧山祠,尧因巡守登此山,后人遂以名山。”地皆在古兖域,或距兖域不远。传说虽未必可信,然以前后情事揆之,谓尧、舜、禹踪迹在兖域,固较近于实也。

《诗曹谱》云:“尧尝游成阳,死而葬焉。舜渔于雷泽,民俗始化。其遗风重厚,多君子;务稼穑,薄衣食,以致畜积。”说与《史记·货殖传》《汉书·地理志》同。乃《魏谱》又云:“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疏》云:“《尚书传》文也。彼《注》云历山在河东。”则自相违矣。《水经·瓠子河注》云:“郑玄曰:历山在河东,今有舜井。皇甫谧或言今济阴历山是也,与雷泽相比。予谓郑玄之言为然。故扬雄《河东赋》曰:登历观而遥望兮,聊浮游于河之岩。今雷首山西枕大河,校之图纬,于事为允。”案《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蒲阪,“有尧山、首山祠,雷首山在南。”《水经·河水注》:“雷首山临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也。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世又曰尧城。”则此等说,西汉末已有,故纬候得采之。然要为后起之说,不足信也。

《周书·史记》云:“乐专于君者,权专于臣;权专于臣,则刑专于民。君娱于乐,臣争于权,民尽于刑,有虞氏以亡。”又云:“文武不行者亡。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修,武士无位,惠而好赏,屈而无以赏。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此唐、虞、西夏,当为尧、舜、禹支裔分封者。在河汾下流者,殆即此等国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