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操达成攻守同盟后,于琦回到营中便下令准备攻城。
虽然说下令攻城,但也只是指明了战术方向而已,并不是说要立刻行动,在此之前,还有许多前期工作要做,收集各方情报、打造攻城器械、试探城防强弱、拔除外围障碍、投送劝降文书……这一桩桩一件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像影视剧中那种围城之后立刻攻城,而且永远只有爬梯子跟撞城门两种方式的攻城,简直就是笑话。
对于江东军来说,可能拔除外围障碍这一条可以忽略,因为根据李通的回报,整个寿春城除了一条引自肥水的护城河外,在城外并没有什么布置,可能是袁术败退太快,也可能是把寿春作为国都的缘故吧,寿春城外不仅没有作为外部防御支点的军寨,甚至连诸如陷马坑之类的陷阱都没布置。
按理来说袁术从淮北败退回寿春也有将近一个月了,足够他在寿春城外打造一圈防线了,若是袁术没有想到这些,他手下的那些文臣武将也一个想到的没有?只能说袁术称帝大失人心,所谓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又过了两日,于琦收到了来自寿春城内外的两份情报,其中寿春城内的情报来自鲁肃,情报上的消息不甚明确,但也能大致看出寿春城内的情势了。
从情报上来看,目前寿春城内粮食足够,虽然今年淮南大旱,但袁术早就在城内囤积了足够多的粮食,具体有多少不知道,只从部分存储粮食的仓廪来看,支撑半年应该是没问题的;另外城内的武库也还充盈,从守军口中探听到的消息是,甲仗弓矢的配给都是及时足量的,要知道城内目前还没有大量征发百姓参与守城,只是之前从各地退回寿春的袁军就是三四万之众,比江东军的人数都多——守城的军队数量比攻城的还多,就离谱。
还有就是在与守城的袁军交谈中发现,守军当中士气低落,普遍存在悲观、消极的态度;百姓更是人心惶惶,不少外城的百姓家宅,都因为守城需要而被拆除,官府也没个说法,这些百姓大冬天的却落了个无家可归,只能流落街头,而且这些百姓的人数还不少,粗略估计得有上万人。
以上是鲁肃送来的关于寿春城内的情报,除此之外,还有一份城外的情报,是由刘晔送来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寿春城另一边的曹军的。
出乎于琦的意料,曹操的军队人数竟然比他的还少,位于城西、北两侧的曹军加起来不过三万左右,这让于琦有些惊讶:靠着三万人就击败了袁术的十多万大军,到底是曹军太猛了呢?还是袁军太废了呢?
至于曹操的军队人数,肯定是不止寿春城下的这三万人的,跟江东四面安稳的地缘环境比起来,曹操才是真正的四面皆敌,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哪个方向都需要驻军;相信这也是曹操这么热心于征讨袁术的原因,因为消灭了袁术,不仅能提振他所掌握的朝廷威势以及他在朝廷中的声势,能夺取大片土地跟人口,更能极大的缓解他紧张的地缘环境——最起码南线能够安稳了。
当然了,淮河一线安不安稳,还要看于琦有没有想法,虽然于琦有自己的战略规划,但曹操不知道啊,至于说什么“汉室栋梁、忠臣贤士”,作为一个合格的主君,曹操怎么会把希望寄托在别人的“忠诚”上呢?此战过后,双方少不得还要有一番利益上的交换。
这只是数量上的粗略情报,至于曹军的核心,辎重粮秣、各部所属及相互关系,这些却不是刘晔一两天之内就能打听出来的,不过这也反映了曹操对军队的控制力,绝非跟满是筛子一般的袁术可比的。
在经过几天短暂的、低烈度的试探后,随着大大小小的投石机的组装完毕,正式拉开了进攻寿春的帷幕。
时间进入建安二年的最后一个月,十冬腊月、数九寒天,寿春的护城河及城东的肥水尽皆结冰,甚至肥水上一些水流缓慢的地段,冰厚的足以载人;这种天气下,都不用给投石机准备石蛋,挖些泥土团成团、浇上水,放一晚上,第二天就是合格的“硬蛋”,真的硬,硬到可以跟城墙对撞。
在江东军的投石机发力之后,出于对投石机这种攻城利器的好奇,曹操还派人来观摩,曹操打的什么主意于琦自然心知肚明,不过他在跟谋士们商量过后,最终决定把这一攻城利器的制作方法献给朝廷。
按照于琦的规划,未来三到五年之内,于琦跟曹操之间不会发生大规模的、直接的冲突——当然了,计划归计划,计划之外还有变化;于琦当初给徐庶画饼的时候还说计划用三到五年的时间统一江东呢,结果两年就搞定了,这找谁说理去。
再说了,当前的首要任务还是要攻取寿春,彻底消灭袁术势力,这才是于琦跟曹操当前的共识。
在得到了江东军献给朝廷的投石机制造方法后,曹操很快就命人打造出了一些简易版,并以之向寿春城发起远程攻击。
寿春城头上的袁术守军算是倒了大霉了,原本只是两面挨砸,另外两面可以轮换一下,如今四面挨砸,谁也跑不掉,倒也公平了。
而从鲁肃派往城内的人员送出的消息看,袁术似乎认命了,自围城之日起,便一直躲在他的“皇宫”中没有露面过,根据从守军那里打听到的情况来看,现在寿春城的防守,已经被袁术交到了杨弘、张勋手中。
对于这种情况,于琦是乐见其成的,跟手下败将打,总归信心充足一些。
就在昨天,驻守城北的曹操还派人送来军报,说是发现了吕布援军的踪迹。
吕布是从徐州方向来的,还未跨过淮河,就跟城北的曹军发生了交战,具体交战过程并不清楚,曹操也没派人来求援,只是在战后送来了一封战报,言道击退了吕布的来援之军,斩首上千云云。
其实就算曹操不说,于琦也知道事情的原委,在曹操送来军报之前,驻守城东的周瑜就派人把消息送了过来。
对此于琦并未过多关注,早就知道吕布会来,一直提防着呢,如今终于把吕布盼来了,于琦也了了份心事。
在于琦看来,外无援军、内无战意的寿春城,拿下它只是时间的问题,他甚至已经想好了口号:打败袁术,进城过年。
就在于琦打算放手猛攻的时候,陈兰找到了于琦,自陈愿意入城招揽旧部、劝降守军。
“你可有把握?”
“回主公,并无十分把握”,陈兰老实道:“只是新降之人,愿意舍命一搏罢了。”
“好一个舍命一搏”,于琦赞叹道:“你放心,你既然敢舍命一搏,我也绝不亏待你,寿春若破,你当记首功;我记得你有个儿子吧,可把他送到的亲卫当中,跟陆逊、刘基、朱然他们做个伴儿吧。”
“另外”,于琦沉吟了一下道:“你先别急着入城,我给闫象去封信,让他给你手书一封,你带着入城,如果能用上,你就用,如果没用,也不过是多耽误几天的时间罢了,正好多轰几天,磨磨他们的士气。”
虽然有分润功劳的嫌疑,但于琦也是好意,所以陈兰并没有拒绝于琦的提议,反而欣然接受。
人以群分嘛,陈兰也知道,他们作为降军,又没有立什么功劳,在于琦军中的难免站不稳脚跟;而想要在于琦军中立足,除了跟陈兰自己说的“舍命一搏”,搏个功劳、搏个前程出来之外,还有一个方法,那就是抱团。
三人成伙嘛。
于琦帐下的团团伙伙可是不少,于琦自己也心知肚明,要不然当上刺史之后他超擢提拔虞翻干什么?要不然这次出征,他把是仪从丹阳调出来带在身边干什么?
而陈兰想要抱团,首先想到的就是同属降人的雷簿、梅成、闫象三人了,雷簿跟梅成两人都是武夫,闫象是他们四人中唯一的一个文臣,而且陈兰跟闫象同僚多年,对闫象的本事多有耳闻,再加上闫象目前被于琦委以重任,负责淮南的百姓招揽、安置工作,可以想象,当袁术被灭、于琦全据淮南之后,闫象必然要因抚民有功且对淮南之事了如指掌的缘故而受到于琦的重用。
现在分润一点功劳给闫象,看似是闫象占了便宜,但陈兰却也因此拉进了跟闫象的关系,到底是谁占便宜还不一定呢。
再说相较于雷簿、梅成,陈兰算是个脑子醒目的,从陈兰当初刚投降就想着去信招降梅成,以及这次主动提出要潜入寿春城中里应外合就能看出,他在武夫当中属于有脑子的。
正是因为如此,他对拿命去搏的功劳要分润给闫象之事并不抵触,因为他知道,有时候武将在外浴血征战,抵不上庙堂之上轻飘飘的一句话,而以闫象之能,以后很有可能会高居庙堂,到时候他也算是在庙堂之上有人了,犯了什么事的话,也能有人帮着美言脱罪,不至于稀里糊涂的做了糊涂鬼。
这是个长久之道。
陈兰的心思于琦并不知晓,他只是单纯的觉得:陈兰既然敢舍命去搏,他自然要想办法提高陈兰的生存率跟成功率,这不光是对陈兰负责,也是为他自己着想。
对于陈兰打算潜入城中一事,于琦并未多言,也只是告诉了徐庶等人,尤其是刘晔、鲁肃这两个以前去过寿春的,也都帮着拾遗补缺。
在等待闫象回信的时候,鲁肃又与城内的眼线联系了一番,约定帮助陈兰潜入。
如此过了三天,终于等来了闫象的回信,信分两封,一封漆封好的是给陈兰的,另外一封则是给于琦的,闫象还随信附上了一份信物,可以说是考虑周全了。
当天夜里,陈兰便在城内眼线的帮助下潜入寿春城中,至于他能在寿春城内折腾出什么浪花来,就看他的本事了。
于琦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