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外热闹的大街上已经站满了衣着考究的人,一脸盼望着从皇宫考场中出来的莘莘学子。
这其中商贾占大多数,这批学生已经通过了书院的考核,意味着掌握了书院要求掌握的技能,每一个人已经具备了毕业的能力。
要知道,唐昊主持经营的书院,那一纸毕业证书,含金量可是相当高的,唐昊做梦也不会想到,自己今生还能成为一个高等学府,而且是全国有名学府的校长,为大唐输送人才。
从书院里结业的学生们,哪怕不走仕途,也是众多私塾、书院的抢手资源,被聘为主讲先生。当然一些知名商号的大掌柜,聘用的大门也热情的为这些优秀学子们敞开。
甚至,运气好的,还会被大族们收为幕僚。
看着天色也不早了,唐昊上了自家的车辇,刚刚把马车帘子放下来,车子外一众学生齐声谢恩,声音震天:
“感谢唐先生的教诲之恩,弟子今生今世不敢有丝毫忘怀。弟子谨记书院教导,先生保重。”
此时的唐昊,感动的泪水从差点眼角溢出,他突然想起自己在现代,学校毕业的聚餐上,一箱勇闯下去,抓着老师的胳膊不放。
敲了敲马车,驾车的吴通挥动手中的马鞭,马车飞快的奔向玉华山。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此处一别,再见这帮学生就不知何时了。
而这帮年轻的学子们则自发组织,大家去酒楼喝一场。考试结束了,大家就为各自的前程,奔赴四方了,现代交通发达都不知何时再有相聚的时刻。
何况那是在车马很慢的大唐,既然不知下次见面的时刻,不如就把握好当下,免得在未来心中仍有遗憾。
阅卷老师中,李刚和元彰从宫门中走出来,看着宫门外热闹的场景,笑得合不拢嘴,自己教诲的学生如今成为了抢手货,对于老师来讲,那是莫大的殊荣。
而向来严肃的杜大人阴沉着面色,看到乱哄哄的场面,十分不悦,这些学生,大唐的重要部门都不够分,如何能轮的上这帮商贾,吩咐看热闹的侍卫把这些人全部轰走。
在皇宫里面,皇主李治的几案上堆放着厚厚一摞,山一般的考卷,目前只阅了很少的一小部分,对于书院学生的卷子,李治看的甚为仔细。
当然,为了保证公平性,阅卷时,考生的名字是被遮住的。每批阅完毕一张卷子,李治心里差不多就能想到,该把这个考生将来安到那个事务上去。
“这个人应该被派往鸿胪寺。”李治低语道。
考生写作了一篇关于人际的文章,其中的手段,让李治都觉得心惊胆战。什么盐巴里头放铅粉,世间竟有人能想出如此阴损的招数,着实让李治大开眼界。
瞧瞧,这书院都把这群孩子祸害成什么样子了?
当然,文章里也论述了把大唐的学问传播到周边的邦国,增加凝聚力,还能让那些外邦民族天然的对大唐心生好感。
百年以后,慢慢的就成为长安,成为大唐的归属民,十分妙哉,看到这里,李治不由得觉得惊叹。
只是为何一定要让州府举荐的学子去完成这项任务呢?算学知识不教授,物理知识不普及,就教那些四书五经,书面上的死板东西?
怎么现在就对自己的同僚下毒手了?这家伙一定是镇国将军门下的得意之子吧。别说,阅卷工作虽然工作量庞大,但看一些学子们的论述,还真是有道理。
“不用猜,这篇文章肯定就是王玄凌写的。”在一旁辅助阅卷的房大人说道,“唐将军可对这个后生给予了厚望。”
阅卷过程中吗,李治发现了不少书院人才,有的学生辞赋写的十分出彩,遣词造句上,哪怕是阅卷在座的几位,都不一定有那水平。
要知道,大唐的文书、诏令等都需要书面形式颁布来昭告天下,这样的人有大大的用处,虽然不一定能当正印官,不过收做幕僚,还是很有用处的。
李治突然想到早些年,先皇告诫自己的,对于人才,就是只要那个人身上有一丝可取之处,就得善于利用,为我所用,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作为一个掌权之人,只要做到发现好和使用好这些人才身上的优点。
那么就没有办不成功的事情。是呀,自己从一个少不经事的皇子一路走来,李治经历了重重考验,所以他知道长远眼光和宽阔胸怀的重要性。
海纳百川,宰相打理着朝堂政事,猛将在外开疆拓土,李治希望自己能实现垂拱而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