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祖师的故事 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祖师的故事

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门前一棵菩提树,

心中一座明镜台。

诸天天女散花来。

落地菩提本无树,

虚空明镜不是台。

那个和尚乱出牌。

哪来的花

佛祖拿起了花。

没人知道那是一朵什么花,也不知道那花当时是在哪里。但是我们知道,根据传闻或记载,就连南朝梁武帝时云光法师的讲经,都让诸神感动,散花如雨,何况佛祖亲自登坛说法,岂能不梵天妙香满虚空?

这倒是有诗为证。

不过,佛家不叫诗,叫偈。

偈读如记,原本是佛经中颂歌的唱词,后来则成为佛门弟子或带发修行的居士们,表达理念或者发表感言的文体,它在我们这本书中会不断出现。

诸天散花的偈是:

六欲诸天来供养,天花乱坠遍虚空。

想来那时真是蔚为壮观。虚空之中布满鲜花,有的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有的像骤然而至的急雨,或者匆匆落下,或者扑面而来,或者飘浮不定。那些花儿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应该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吧?

留下的成语,就叫:

天花乱坠

本义是:佛法激动人心。

乱,也不是混乱或者凌乱,而是随意。

佛祖拿起来的,是其中的一朵吧?

也许。

但,拿起来是要给大家看。

这个动作,就叫:

拈花示众

可惜,在场的众多弟子信徒,没有谁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只有一个人破颜微笑。

他叫摩诃迦叶。

诃读如喝,迦读如加,叶读如社。

摩诃的意思是大,迦叶的意思是光明,合起来就是大光明。据说,这位绅士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弟子中最没有执著之念,最不认死理的。

所以,只有他笑了。

于是佛祖说: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这段话专用名词太多,比较难懂,我们只需要记住一点就行:佛祖宣布,他刚才已经把最高智慧通过特殊途径传给了摩诃迦叶。就连那特殊途径,也传过去了。

怎么传的?

我拈花示众,他微微一笑。

不说话啊?

当然。

那怎么传呢?

以心传心

所以也叫:

心传

传没传到,又怎么证明呢?

以心印心

印就是印证,也叫印可,也就是承认和许可,就像在文件上签字盖章。古人把图章叫做印,也叫印信或者印章。用印信来证明,就叫印证。

印证跟验证是不同的。

验证必须检验,印证却有印就行。

会心一笑,微微点头,都是印证。

只不过,这印信是心。

所以又叫:

心印

由此留下了一个成语:

心心相印

以心传心,心心相印,这就是微妙法门,现在交给了摩诃迦叶,新的门派、流派或宗派于是诞生。

这就是禅宗,它的宗旨就是: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故事也开始了。

本节故事及引文见《心地观经·序品》,《五灯会元》卷一

唐僧取经

禅宗有个代代相传的组织系统。

第一代祖师爷,当然是摩诃迦叶。

二祖叫阿难陀,简称阿难,意思是欢喜,同样名列十大佛弟子,只不过比摩诃迦叶年轻。

这两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

没错,带着唐僧进藏经楼取经的就是他俩。

当然,是在《西游记》里。

只不过阿难被改名叫阿傩(读如挪)。

据说,他俩带着唐僧看完目录就索要红包:圣僧从东土大唐远道而来,总该意思意思,有点见面礼土特产什么的吧?快拿,快拿,好传经给你。

唐僧吃了一惊:啊?弟子不曾备得。

迦叶和阿傩说:怎么?要我们白给呀?

唐僧完全不知该如何应对。

孙悟空跳起来嚷嚷说:师父,不跟他们啰嗦!我们去告如来,教他自家来把经给老孙。

阿傩说:喊什么!这是什么地方,也敢撒野?

这才把经书给了唐僧师徒。

不过,全是白纸,上面一个字都没有。

官司打到如来那里,如来却说佛家提供的原本就是有偿服务。他说,经不可轻传,也不可空取。你如今空手来取,所以传了白本。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你们只认得有字的,那就传这种吧!

回到藏经楼,迦叶和阿傩仍然坚持要好处费。唐僧无奈,只好让猪八戒将唐太宗送的紫金钵盂交出,才换了有字的经书,总算完成取经的任务。

这当然是小说,靠不住的。

但是有意思。

意思在如来的那句话:

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这里面确实有问题。

既然白本乃无字真经,为什么还要传有字的?

对此,冷眼旁观的燃灯古佛倒有解释:东土的僧侣和信徒愚迷,没法传给他们无字真经。

有眼无珠不识货啊?

没错。

照这么说,无字的更好?

应该是的。

那么请问,为什么白本白送,有字的要钱?

答不上来了吧?

让迦叶和阿傩送经书也很奇怪,因为他俩被说成是禅宗的祖师爷。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他们拿出的经书当然一片空白。所以孙悟空一状告到如来那里,如来才会笑着说:白本者,乃无字真经,倒也是好的。

那么,如来派错人了吗?

也不。

其实禅宗自己也说,佛祖圆寂后,把众人召集起来编撰佛经的,就是摩诃迦叶。应迦叶邀请,最先在集会上诵出“如是我闻”并得到认可的,则是阿难陀。换句话说,迦叶和阿傩是佛经编辑委员会的正副主任。唐僧要取有字真经,不找他们两个要,找谁?

问题在于,这怎么是不立文字?

事实上,拈花示众那个好听的故事,根本就是编出来的。禅宗也是中国化的佛教,甚至中国哲学,与释迦牟尼和印度佛教其实无关。佛教中当然有禅,它的梵文叫Dhyana,音译禅那,本义是静虑,也就是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思考,所以也叫禅定或坐禅。

何况,定(Samadhi)的意思是专注,与禅合为一体才叫禅定。这样一种修持的方法跟鲜花和微笑八竿子打不着,更没有什么“教外别传”的意思。

这可真是哪来的花呀!

但,故事却还得编下去。

接下来,便轮到菩提达摩出场。

本节故事见《西游记》第九十八回,《五灯会元》卷一

跟他讲不清

菩提达摩又译菩提达磨。

他是在广州登陆的。

据说,此公是摩诃迦叶的二十八代传人。正是他把禅宗带入中国,所以被尊为中国禅宗的初祖。

这当然未必靠谱。

甚至可以说,这身份根本就是编出来的。

编也不奇怪,因为菩提达摩是印度人,也有人说是波斯人。外来的和尚总是会念经。再说了,没有一个从外国来的得道高僧,禅宗又怎么跟佛教对接?

菩提达摩,非有不可。

所以,与其纠结较真,不如干脆相信这位外来和尚确有其人,相信他到达中国的时间是南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的九月二十一日。而且在登陆一年后的十月一日,被当局客客气气请到了今天的南京。

南京当时叫金陵,是南梁的首都。

国家元首,是梁武帝。

梁武帝是当时最大的佛教赞助商。就在菩提达摩到达中国的半年后,他第一次舍身同泰寺,也就是宣布要舍去凡身,供奉佛祖,不当皇帝,改做和尚。

朝廷只好花了一个亿把他赎回来。

这其实是胡闹。

国不可一日无君。舍身可以,先让皇位啊!

何况这笔钱并不是他的私房,而是民脂民膏。捐款也并非为了弘扬佛法,而是求福报。这家伙认为,学佛就像做生意,投入越多,产出越大。所以,他后来还要多次舍身,用公款给自己在佛国买股票和期货。

显然,作为皇帝,他是混蛋。

作为信徒,他是菜鸟。

梁武帝自己,却认为功德无量。

因此,听说菩提达摩来了,这个二货很兴奋。因为那位高僧是外来和尚,自称活了一百五十岁,见多识广手眼通天,应该能够为他投资的回报做个估值。

他哪里想得到,菩提达摩是来说禅的。

禅宗连文字都不要,又怎么会帮他算账?

两个人的对话,也就无异于鸡同鸭讲。

梁武帝问:朕即位以来,建寺庙,抄经书,度僧人无数,呵呵呵呵,不好意思,请问有何功德?

菩提达摩说:并无功德。

梁武帝大吃一惊,问:为什么?

菩提达摩说:因为都是影子。

武帝问:那你说,如何是真功德?

达摩说:这个世上求不来。

梁武帝又问:那么,神圣真理的第一条是什么?

菩提达摩说:空寂孤独,没有神圣。

武帝说:回答朕问题的又是谁?

达摩说:我不认识。

梁武帝更加听不懂,完全傻掉了。

其实,这里面的道理并不难懂。

只不过,还得再讲故事。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

真真假假

某天,佛祖拿出一颗摩尼珠。

摩尼珠又叫如意宝珠,底部是莲花座,四周是燃烧的火焰,中间的宝物五彩缤纷。

佛祖问:此珠什么颜色?

众人七嘴八舌,说青,说黄,说红,说白。

佛祖将珠收起,摊开手掌又问:什么颜色?

众人说:没有珠子,哪有颜色?

佛祖叹息说:给你们看世珠,你们五光十色。给你们看真珠,你们却不见颜色。

众人恍然大悟。

这个故事什么意思啊?

当然是打比方。

世珠,就是肉眼能见的珠子。

真珠,则只有佛眼才能看见。

或者说,寻常看不见。

看不见才是真珠,也才真实,这就叫:

实相无相

这是佛教也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概念或者观点。按照这种观点,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由真实和虚幻的两种存在组成。或者说,有真实和虚幻的两面。

虚幻的,叫色相。

真实的,叫实相。

实相才是真实,也才是本质,所以也叫真如。

比如佛祖,就既有色身,又有法身。

法身才是真身,也才是实相。

实相无相,当然看不见。

因此,每个人也都只认识假我,不认识真我。

就连建寺庙,抄经书,度僧人,都虽有非实。

福报之类,更是色相。

所以菩提达摩说梁武帝没有功德。

可惜梁武帝不懂。

如此鸡同鸭讲,只好分道扬镳。梁武帝依然去种他的福田,菩提达摩则渡过长江继续北上。据说,他随手折了一根芦苇,站在上面便飘然而去。

这就叫:

一苇渡江

后来也有人说,不是一根芦苇,是一捆。

一根不行,一捆就行么?

也不靠谱。

可以肯定的是,菩提达摩到了洛阳。

洛阳是北魏首都和佛教胜地,胡太后修建的永宁寺更是美轮美奂。那里旗幡如林,香烟如雾,飘散的金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梵乐和诵经之声响彻云霄。达摩站在寺中的塔前,情不自禁地顶礼膜拜合掌数日。

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一个山洞。

山洞在河南省少林寺背后的嵩山。菩提达摩在那里一动不动,面对洞壁坐了很久,就连小鸟都要在他肩膀上筑起巢来。达摩却终日默然,一言不发。

这就叫:

面壁九年

奇怪的是,尽管菩提达摩在山洞里与世无争地面壁修行,却有人要谋杀他,五次三番前来下毒。看来佛门也非净土,是江湖就有凶险。到第六次,菩提达摩决定吃下那毒药,并被安葬在熊耳山。

三年后,却有人声称看见了他。

看见菩提达摩的人名叫宋云,是北魏外交官。当时他出使西域,没有得到菩提达摩圆寂的信息,却在葱岭也就是帕米尔高原遇见这位高僧翩然而至。

达摩的手上,拎着一只皮鞋。

宋云双手合十问:大师要到哪里去?

达摩说:回西天。

宋云回到洛阳,向朝廷报告了这件事。众人听了将信将疑,决定开棺探个究竟。结果,他们发现菩提达摩的棺木中空空如也,只有一只皮鞋。

这就叫:

只履西归

一苇渡江,面壁九年,只履西归,这位非比寻常的菩提达摩法师,究竟是神还是人?

当然是人,只不过被神化了。

所以后面的故事,也只能姑妄听之。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三

袈裟与钵盂

达摩西归前,已经指定了接班人。

他叫慧可,是在达摩面壁时拜师的。

当时天降大雪,达摩坐在洞内一动不动。

慧可站在洞外也一动不动。

直到黎明时分大雪淹过膝盖,还是不动。

达摩不禁心生怜悯。

他问:你如此这般,要求什么?

慧可流泪说:愿大和尚慈悲,普度众生。

达摩说:这不是一般人做得到的。

慧可二话不说,抽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

达摩问:你为什么要学佛?

慧可说:我的心不安。

达摩说:把心给我,我帮你安。

慧可说:我不知道心在哪里。

达摩说:已经给你安放好了。

慧可豁然开朗,大彻大悟。

不过,达摩还是给了慧可两件东西。

第一件,是木绵袈裟。

木绵其实就是棉花,不是又叫英雄树的木棉。木绵袈裟的那个绵,偏旁是丝,本义是丝绵。中国古代只有蚕丝做成的丝绵,没有地上长出的棉花。所以,棉花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中国人便把它看作木本的丝绵。

这就叫木绵,当然是稀罕物。

更稀罕的是,这件木绵袈裟据说还是释迦牟尼佛祖交给摩诃迦叶,又传到菩提达摩手里的。这当然非常的不靠谱。二十八代相传,木绵袈裟早就烂了。

烂不了的,只有紫金钵盂。

这是第二件信物。

紫金钵盂也是佛祖给的。他把这衣和钵交给了摩诃迦叶,摩诃迦叶传给阿难陀,最后落到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手里,又交给慧可。如此传承,就叫:

衣钵相传

得到袈裟和钵盂的,则叫:

衣钵传人

正式的说法,叫:

法嗣

问题是,为什么要有这袈裟和钵盂?

因为禅宗不立文字,代代相传靠心心相印,这就难免会有问题。难道历代掌门交班,都靠拈花一笑?口说尚且无凭,微笑岂能算数?不好办啊!

因此,主张心传的禅宗反倒更要物证。

用达摩对慧可的话说就是:

内传法印,以契证心;

外付袈裟,以定宗旨。

这十六个字的意思是:

内传正法以印证如来的佛心。

外传袈裟以表示师承的不妄。

慧可也因此成为中国禅宗的二祖。

不过到六祖惠能之后,衣钵就不再相传,紫金钵盂也莫名其妙到了唐太宗手里,又给了唐僧。当然,这是小说家言,靠不住的。要知道,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去往西天取经可是偷渡出国,怎么会有这东西?

当真有,如来也不会要。

白本白送,有字的要钱,原来是阿难陀要把那紫金钵盂收了回去,这倒是物归原主。

总之,在中国禅宗成立之初,木绵袈裟和紫金钵盂都是传法的物证,也是法嗣的身份证明。法嗣们代表的系统无论思想上和组织上都是正统,也叫正宗。

不过谁都没想到,那衣钵会惹出大麻烦。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一,但两书都只提到袈裟,钵盂的来历见《旧唐书·神秀传》

接班人是大问题

菩提达摩将衣钵传给慧可,慧可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二祖。此后的序列,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成为中国禅宗的第五祖。

时间,是在唐初。

禅宗,也已经成了气候。

弘忍是被道信一眼看中的。

说起来也是缘分。当时,道信法师正好有事去黄梅县城,没想到在街头遇见了弘忍。那个时候,弘忍年方七岁,是个随母乞讨的私生子。然而道信却看出他骨相奇秀,异乎寻常。如果考核合格,应该收为徒弟。

于是道信问:小朋友,贵姓啊?

弘忍说:姓倒是有,但不一般。

道信问:那是什么?

弘忍答:佛性。

佛性的性并不是姓氏的姓,谐音而已。但小小年纪便能如此对答,道信不能不暗暗叫好。

于是又问:难道你自己就没有姓吗?

弘忍说,性空,故无。

没错,实相无相嘛!

道信立即刮目相看。的确,作为私生子,弘忍确实没有姓。但,能够由自己的身世联想到佛法,还知道在佛法看来姓氏不过是色相和假名,也很了不得。

这就是“未入佛门,已然成佛”了。

至少,也说明弘忍有慧根,甚至是法器。

慧根,就是领会佛法的天赋。

法器,则是具有传承佛法才能的人。

当然,他最后也接过了道信的衣钵。

因此,到弘忍七十一岁那年,自觉不久于人世的他决定为自己选择法嗣时,门槛便不可能低。何况,这时禅宗的地位早就今非昔比,祖师的衣钵也成了暗中争夺的对象。选非其人或处理不当,后果都很严重。

老和尚的办法是竞争上岗。

按照当时的规矩,传法要作偈。

禅师以此指点迷津,学徒以此汇报心得。

这就叫:

示法偈

于是,弘忍便对弟子们宣布:你们都各自依照本性作偈来看。谁最有觉悟,衣钵和佛法就传给谁。

结果,很快就有人交了作业。

这个人就是神秀。

神秀是弘忍的大弟子,河南开封人。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入寺后又从砍柴挑水做起,脚踏实地潜心学佛,此时位居上座,可以为受戒者传授礼仪。

事实上,神秀后来的成就也很大。他是禅宗北宗的开山祖师,九十多岁时还被武则天请去,在洛阳和长安两地弘扬佛法,为女皇陛下以及她的两个儿子唐中宗和唐睿宗启迪智慧,史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

所以,他要交作业,没人敢竞争。

神秀的偈是: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

意思有两个:

对于真理的觉悟。

修成正果的智慧。

菩提树则是一种常绿的榕属乔木,树名原本叫做荜钵罗。由于释迦牟尼觉悟成佛据说是在此树之下,所以管它叫菩提树,也就是智慧树的意思。

后来,树的种子也被用来做念珠。

神秀的意思也很清楚:身体就像菩提树,心灵好比明镜台。只有保持内心的洁净,防止精神的污染,才能达到一尘不染,通透澄明的境界。

此偈一出,僧徒们都暗自钦佩。

弘忍表面上也叫好。按照流行的说法,神秀的偈是半夜三更写在法堂外走廊墙上的,而且是匿名。第二天早上弘忍看见,便对弟子们说:你们焚香礼拜吧!诵读此偈,可以免灾,可以得福。

结果,寺庙中几乎人人都在诵念这首偈子。

弘忍却并没有传衣钵。相反,他在半夜三更将神秀叫进方丈室,问:那则偈子是你写的吗?

神秀说:望和尚慈悲,看看弟子有没有智慧。

弘忍说:唉!你这是尚未入门啊!

显然,老和尚深感失望。

失望是肯定的。因为禅宗主张实相无相,神秀却又是菩提树,又是明镜台,还要时时拂拭清洁,请问这是四大皆空,还是到处都有?全是色相啊!

唯一交卷的,考试不及格。

接班人立马成了问题。

幸运的是,墙壁上很快又出现了一偈。

而且,简直就是唱对台戏。

偈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头再看神秀的,不用多说,高下立判。

但是麻烦也来了。

因为写这偈的人非同寻常。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