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惠能的故事 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惠能的故事 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作者:佚名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9:26

惠能的故事

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幡在风中,

风在空中。

位我上者,

灿烂星空。

空是不空,

不空是空。

一轮明月,

在你心中。

文盲考了第一名

第二首偈的作者叫惠能。

惠能原本是河北涿州人,俗姓卢。据他的弟子法海为《六祖坛经》写的序,这名字是一位得道高僧在惠能年幼时取的,意思是惠施众生,能作佛事。

据此,则他的本名是卢惠能。

这就好比孙悟空,用的也是本名,悟空不是他后来的师父唐僧取的。反倒是八戒和沙僧两位师弟,跟着他变成“悟”字辈,叫猪悟能和沙悟净。

同样,惠能这两个字也非弘忍所赐法号。

有些书写成慧能,恐怕不对。

这是个苦孩子。

说起来惠能原本也是官二代,只不过他的父亲不但被罢了官,还被流放到岭南(今广东省)新兴,不久就撒手人寰。三岁丧父的惠能随母亲迁徙到南海,靠上山砍柴艰难度日,孤儿寡母相依为命。

直到二十四岁时,他的命运才得到改变。

那天,惠能在街上卖柴,无意中听到有人诵经。

惠能心中一动,问那诵经人:先生读的是什么?

诵经人答:《金刚经》。

惠能又问:先生从哪里学来的?

诵经人答:黄梅县双峰山东禅寺弘忍**师。

惠能说:我也要去学。

这并不容易。幸亏有位好心的居士见他心诚,赞助了他十两银子。惠能用这笔钱安顿了老母亲,然后千辛万苦从岭南北上到今天的湖北,去见五祖弘忍。

结果,他刚到东禅寺,就让弘忍刮目相看。

弘忍照例问:你从哪里来?

惠能答:岭南。

弘忍又问:想干什么?

惠能答:做佛。

弘忍说:岭南人野蛮,怎么能学佛?

惠能反问:人有南北,佛性也有吗?

弘忍心里一惊:肉身菩萨来了。

同时他也明白,这事不能张扬。

何况旁边还围了许多人。于是弘忍当众呵斥:你这蛮子伶牙俐齿!少废话,到厨房劈柴去。

而且,既不回答问题,也不为他剃度。

剃度是什么?

就是剃去头发胡须,表示度越生死,是佛教徒正式出家的手续。不剃度就不是僧人,所以这时的惠能还只是东禅寺的临时工,俗称行者,就像武松。

这可是历史上最牛的临时工。

八个月后,弘忍宣布以示法偈选定接班人。

他的眼睛,也许在悄悄看着惠能吧?

惠能果然一鸣惊人。

实际上,神秀的偈写出来以后,弘忍不满意,惠能同样不以为然。但是全寺僧徒都在唱诵神秀的偈。正在厨房里面干活的惠能听到了,决定也写一则。

可是,他不认识字,也没人理他。

正好,寺里来了一位官员,江州别驾张日用。

惠能就对张日用说,张大人,我也有一则偈。但我不认识字,你帮我写在墙上吧!

张日用说:你也写偈?这倒稀奇!

惠能就说,张大人啊,话可不能这么讲呢!要知道佛法无边,众生平等,平等才能修成正果,学佛的怎么能瞧不起人呢?这可是有无量无边之罪的啊!

而且,惠能还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哈哈!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张日用也吃了一惊,便拿起笔说,好好好,我帮你写就是!不过,你要是得了道,得先度我。

惠能就诵出偈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果然不同凡响。

弘忍则既欣慰又为难。欣慰的是后继有人,为难的是不好处理。毕竟,惠能只是厨房里的勤杂工,连头发都没剃,顶多算是旁听生。如果仅凭一则偈子就指定为接班人,不要说神秀不服,恐怕也难服众。

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惠能是个文盲,或者声称是文盲。尽管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但让这样一个人做宗师似乎也太出格。何况神秀众望所归毋庸置疑,惠能是不是透彻了悟却很难讲,你怎么知道他不是碰巧呢?

老和尚决定再试一把。

于是弘忍悄悄来到厨房。

惠能呢?腰里绑块石头正在踏碓舂米。

舂读如冲,意思是脱去谷物皮壳。我们知道,稻子收割以后,米粒外面是有硬壳的,不能吃,必须把硬壳去掉才行。古代没有机器,去壳靠舂,也就是把稻粒放进石臼(读如旧)里,再用木槌去捣。

惠能的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弘忍问:你这个米好了没?

惠能说:早舂好了,只欠一筛。

这是双关语——筛字下面是师。

意思是:我早就开悟,只是还没拜师。

弘忍懂了,拿起禅杖在石碓上敲了三下。

惠能也明白,三更时分进入了方丈室。

弘忍便为他悄悄开讲《金刚经》。

讲到一半,惠能突然大彻大悟说:

众生的本性原来清净。

众生的本性不生不灭。

众生的本性具足佛性。

众生的本性不可动摇。

众生的本性包罗万象。

弘忍也马上明白:禅宗六祖非他莫属。

于是当即传给他钵盂和袈裟。

弘忍还说,初祖西来时,没人听他的话,这才要有信物。现在立足已稳,不可再传。衣钵本是争端,传那衣钵便命若悬丝。此处不可久留,快走快走!

师徒二人连夜来到江边。

上船以后,惠能说:和尚请坐,弟子摇橹。

弘忍却不肯。

他说:本该我来度你。

这又是一语双关。佛家主张慈航普度,度人也正是为师的职责所在。度与渡谐音。渡惠能过江,就是度他到彼岸,度他到佛国,度他到光明世界。

惠能却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意思也很清楚:弟子还不明白的时候,感谢师父来度我。现在已经开悟,当然自己度自己。

这话很对。

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

弘忍连连点头,欣慰地一声长叹:是这样,正是这样啊!三年以后我会圆寂,佛法就靠你弘扬了!

师徒二人就此别过。

没有史料记载惠能如何回答弘忍,只知道辞别恩师后他就一路南行,然后隐姓埋名,潜伏下来,直到自己认为时机成熟之日,才公开亮明身份。

为什么要隐姓埋名呢?

因为很多人对他不服气,还有很多人盯住了钵盂和袈裟。实际上按照惠能自己的说法,他离开东禅寺以后竟然有好几百人来追他。其中最先追上的,是四品将军出身,性情粗暴的同门师兄惠明。

惠能便将衣钵放在石头上。

结果,惠明怎么也拿不动。

这当然未必可靠。

但,佛门不清静,江湖有凶险,是实。

惠能也只能耐心等待。

那么,他等了多久?

十五年。

本章故事和引文均见《六祖坛经·行由品》,《五灯会元》卷一,《景德传灯录》卷三及卷五

都是你们心动

惠能现身是在广州法性寺。

时间是唐高宗仪凤元年正月初八。

那天有风。寺庙里面的幡(旗帜)翩然起舞,扣人心弦。刚刚听完住持印宗法师讲课的一众僧人,便七嘴八舌地讨论起风和幡为什么会动的问题。

问:幡是无情物,没有意识,怎么动?

答:风吹幡动。

又问:风也是无情物,怎么会动?

有人说:因缘合和。

也有人说:幡不动,风自动。

这时,一直混在人群中默默旁听的惠能却突然站了出来。他对众僧大声说道:不要争了。什么风动,什么幡动,不过都是你们心动!

正在一旁休息的印宗法师大吃一惊。

吃惊并不奇怪,因为佛教最看重的就是心。一切皆由心造,万法皆由心生,所以管它叫心地,意思是心灵就像土地,可以生长万物。现在我们经常说,某某心地善良,或者心地狭窄,这“心地”二字就从佛教来。

还有心田,也是佛教名词,意思跟心地一样。

这样看,风动幡动,岂非都是心动?

不过,如此透彻了悟,一般人做不到。

能说出这话的,必是肉身菩萨。

于是印宗客气地把惠能请进方丈室,继续探讨风幡问题。惠能也不含糊,从容不迫将原理慢慢道来。印宗越听越入迷,越听越激动,竟不知不觉站起来说:早就风闻黄梅的衣法到了岭南,莫非就是行者您?

黄梅就是弘忍,衣法则指衣钵和佛法。

这话的意思是:莫非您就是禅宗六祖?

惠能说:不敢。

印宗说:请出示衣钵,以告众人。

惠能这才把衣钵拿了出来。

印宗问:黄梅有什么指教?

惠能说:没有指教。

印宗问:为什么没有?

惠能说:因为禅定解脱都是二法,不是佛法。

印宗问:什么是二法?什么是佛法?

惠能说:人们都说有常有无常,有善有不善。这其实就是有分别心,也就是二法。佛性却既不是常,也不是无常;不是善,也不是不善。只要能够真正明白常与无常、善与不善并无区别,便是不二之法。

不二之法就是佛法,不二之性就是佛性。

由此留下一个成语,叫:

不二法门

法门,是通往最高智慧的道路。

后来,这个词就指最好或唯一的途径。

印宗听了满心欢喜。他说,印宗凡夫俗子,以前讲的都是瓦片,行者您讲的才是真金。

当下就要拜惠能为师。

惠能说:我的头发还没剃呢!

印宗便为惠能剃度,然后再拜惠能为师。

一个文盲,就这样成为祖师爷。

禅宗也从此分为两支。

惠能在岭南创立的叫做南宗,而神秀代表的则称为北宗。但,最终风行于天下的是南宗。南宗与禅宗合而为一,提到北宗的时候才需要特别加以说明。

这样看,惠能其实是中土禅宗的初祖。

衣钵也不见了。神秀没有,惠能不传。法嗣也不再只有一个,惠能门下就有好多名。而且,只要他们找到得力的传人,就能开宗立派,自成体系。

结果是什么呢?

佛祖手里那朵花,开遍了中华大地。

这是划时代的事情。

于是我们不能不问:惠能真的是文盲吗?

假文盲与真大师

惠能恐怕其实是识字的。

实际上,早在去双峰山拜见弘忍的路上,惠能便已经给一位法号无尽藏的尼姑讲解佛经。老太太诵读《涅槃经》时,惠能就边听边解释某句话是什么意思。

尼姑便拿起经书问字。

惠能说:字不认识,意思只管问。

尼姑说:你连字都不认识,怎么知道意思?

惠能却说:佛法与文字无关。

后人说惠能是文盲,依据就在这里。

这事可疑。惠能如果当真一字不识,怎么知道筛字的下面是师字?更何况佛经那么生涩难读,识字的尚且未必能够看懂,听听就能明白?

看来,目不识丁是假的,甚至是装的。

实际情况很可能是:惠能识字不写字。

或者不会写,或者不想写。

不想写也有两种可能。很可能是写不好,更可能是坚持禅宗“不立文字”的宗旨。他对那尼姑说得非常之明确:诸佛妙理,非关文字。不写,才对。

当然,也可能真不会写。

但不管真相如何,意义都很重大。

是啊!一个文盲如果都能够成为祖师,岂非更加证明了禅宗和所有大乘佛教的共同主张: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

这个观点极其重要。

我们知道,在佛教看来,生命体无非两大类:佛与众生。我们普通人,就是众生之一。

那么,众生与佛,有什么区别?

佛在彼岸,没有烦恼和痛苦。

众生则是很苦的。皇帝怕篡位,官员怕免职,商人怕赔本,盗贼怕杀头,谁家没有难念的经?我爱的名花有主,爱我的惨不忍睹,岂不是苦?何况那苦难还与生俱来,也没有边际和尽头,因此叫:

苦海无边

所以,释迦牟尼才立下宏愿,要帮助所有的生命体都脱离苦海,走向清静自在没有烦恼的彼岸。

这就叫:

普度众生

学佛、参禅和修行,就是为了实现这个目的。

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了一个问题:

众生可能普度吗?

如果可能,学佛和传法就有意义。

相反,则会被视为吹牛。

那么,可能不可能,关键在哪里呢?

众生是否有佛性?

某些宗派认为没有。因为佛性也叫做佛陀本性或者如来性,是人与佛的本质区别。也就是说:

佛的本性是佛性。

人的本性是人性。

佛性既然是佛的,就不可能是人的。否则,佛与人有何区别,我们又为什么要拜佛?

但,如果众生没有佛性,又岂能成佛?

不能成佛,又如何脱离苦海?

那么,原来没有,就不能变成有吗?

不能。石头长不成树,浇再多水也没用。

给你一颗种子呢?

也许能,也许不能。

这就对了。

佛,就是佛性种子长成了大树。

众生,则是没长成的。

但,众生不是石头,也不能是石头。

石头长不成树,也成不了佛。因此禅宗认为,如果普度众生是可能的,那就得承认众生也有佛性,他们的心里也原本就蕴含着种子,这就是:

成佛的可能性

所谓佛性,必须这样重新定义。

而且,如果是可能性,那就每个人本来都有。

换句话说:

人人都有成功的可能。

这就是禅宗给我们的启迪。

剩下的问题也只有一个:为什么有人成功,其他的却长不成大树?我们又怎样才能把可能变成现实?

这正是后面要讲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