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破执的故事 你的敌人就是你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破执的故事 你的敌人就是你

作者:佚名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9:26

破执的故事

你的敌人就是你

临济喝,德山棒,

长江后浪推前浪。

左一棒,右一棒,

前浪飞到山顶上。

站在山顶往下望,

不见当年老和尚。

只见野鸭入芦荡,

瘦的瘦来胖的胖。

打你没商量

临济义玄的师父,是黄檗希运。

檗读如波,去声,黄檗就是黄檗山,在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希运则是晚唐著名禅师。他有两个非同一般的学生:宰相裴休和宣宗李忱。不过,李忱遇到黄檗希运的时候还不是皇帝,所以挨了两巴掌。

挨打是有原因的。

当时,李忱在杭州一座禅院做沙弥,也就是通常说的小和尚。希运也刚刚从师父那里毕业不久,因此参访这座禅院时,便按照规矩和惯例焚香礼佛。

没错,佛、法、僧,号称三宝。

李忱却认为不对,因为禅宗的宗旨和主张,是心性本净,佛性本有,无念为宗,见性成佛。就是说,人的心性原本清净,佛性也本来就有。只要发现自我,就能立地成佛,犯不着读经坐禅,烧香磕头。

这就叫:

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

希运焚香礼佛,显然不合禅理。

于是李忱问:长老在此礼拜,有何所求?

希运说:例行公事而已。

李忱说:例行公事有什么意义?

希运不回答,给了他一巴掌。

李忱说:太粗鲁了。

希运说:这是什么地方,讲什么粗啊细的?

说完,又是一巴掌。

其实希运这一巴掌是启迪,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获得印证的。但不是师父打他,是他打了师父。

希运的师父是百丈怀海。

这可是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改革家。

禅院制度和禅林清规,就是他建立起来的。

希运在他门下,可谓名师出高徒。

两人刚刚见面,对话就充满禅意。

怀海问:巍巍堂堂,从哪里来?

希运说:巍巍堂堂,从岭南来。

怀海问:巍巍堂堂,有什么事?

希运说:巍巍堂堂,没别的事。

这就算是入学了。

某天,怀海问:刚才你到哪里去?

希运说:大雄山下采菌子来。

怀海问:没看见老虎?

希运就学着老虎吼。

怀海则拿起斧头来。

希运立即冲上去打了怀海一巴掌。

怀海便对众人说:大雄山下有只大老虎,老汉今天亲自被咬了一口,你们可要注意呢!

这就算是毕业了。

难怪希运会给李忱一掌。

不过,打人打得凶的还不是黄檗希运,也不是他的学生临济义玄,而是被烧饼婆婆问得哑口无言,后来拜龙潭崇信为师的德山宣鉴。他上课时就公然宣布:我的问题,答得上来三十棒,答不上来也三十棒。

问他道理何在。

对不起,也是三十棒。

当然,扬言而已。

打一两棒是有的,三十棒倒未必。

这就叫德山棒。

临济义玄的教学方法则是吼,喝斥。

而且,不管说得对不对,都是一声断喝。

后来,学生回答问题时也吼,师生对吼。

临济义玄便说:等等,这样可不行。比如一个人从东堂来,一个人从西堂出,两个人同时吼起来,还分得清主次么?以后你们不得学老僧吼。

这就叫临济喝。

临济喝,德山棒,是当时传法的典型。

由此留下一个成语:

当头棒喝

但,这还不是最厉害的。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四

呵佛骂祖

丹霞天然骑在了僧徒的脖子上。

这个胡作非为的家伙是六祖惠能的四世法孙,师父倒有两个,马祖道一和石头希迁。实际上,此人原本是个儒生,也原本准备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的。仅仅因为在途中遇到一位学佛的禅者,才彻底改变了人生。

禅者问:施主到哪里去?

丹霞天然说:考公务员。

禅者说:当公务员哪里比得上做活菩萨?

一句话点醒梦中人。丹霞天然立即改道江西,去见马祖道一。马祖道一的故事前面讲过,他是惠能的法嗣南岳怀让用砖头磨镜子点醒,成为禅宗大师的。

丹霞天然见了他,不磨砖、不坐禅更不说话,只是跪下来把手放在额头上,意思是要师父剃度。

马祖道一明白:这家伙不好对付。

于是他说:石头希迁才是你师父。

丹霞天然像球那样被一脚踢到南岳衡山,见了石头希迁又故伎重演。希迁却不吃那一套,不由分说便让他进了厨房。头发也不剃,杂活倒干了三年。

好在机会也说来就来。

某天,希迁让学生们到佛殿前铲除杂草。丹霞天然却洗了头在他面前跪下,意思是我这头上的“杂草”也该铲除。石头希迁只好为他剃度,然后准备说法,丹霞天然却捂住耳朵掉头就跑。

离开南岳,丹霞天然又跑回马祖那里。这次他直接进入僧房,将那坐禅的僧人当驴骑。一众僧人惊慌失色手足无措,便跑进方丈室向师父报告。

马祖道一也只好来看他。

然后说:我子天然。

意思是:你倒天真可爱。

丹霞天然却翻身跪下说:谢恩师赐法号。

从此,他便叫做天然。

由于终老之地在南阳丹霞山,所以叫丹霞天然。

这下子可不得了啦!因为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正是六祖惠能最重要的两位法孙。他们俩人一个剃度,一个赐号,立即就让丹霞天然名满天下。

禅宗世系复杂,人数众多,本表仅选入与本书相关人物。

然而此人却依然无法无天,胡作非为,时不时就会干些匪夷所思的事。某年他到了洛阳慧林寺,由于天气寒冷,竟然将木头佛像烧了取暖。

管寺院的责问:为什么要烧我木佛?

丹霞天然拨着灰烬说:取舍利。

这里说的舍利其实是舍利子,也就是释迦牟尼或者得道高僧火化之后形成的结晶体,历来被看作吉祥物而受到佛教徒的尊崇和供奉。

管寺院的说:木头佛像,哪来的舍利子?

丹霞天然说:没舍利吗?那就再烧两尊。

啊!对待佛祖,也可以这样?

可以,也应该。

比如动不动就三十棒的德山宣鉴便说:我这里无祖也无佛。达摩是老臊胡,释迦老子是干屎橛,文殊普贤是担屎汉。上课靠吼的临济义玄,更是公然主张:逢佛杀佛,逢祖杀祖,逢罗汉杀罗汉。

这就叫:

呵佛骂祖

不,临济义玄是杀佛杀祖。

看了前面的禅宗世系表就知道,德山宣鉴属于石头希迁系统,临济义玄属于马祖道一系统,惠能之后两大流派的法孙都骂骂咧咧,打打杀杀,太有意思了。

问题是,为什么啊?

因为破执极难,它有三关。

第一关叫:

我执

所谓我执,就是执著于我,比如我看见,或者我听说等等。这个时候就要告诉大家,世上有我,仅仅因为有法。诸法造就了我,这就叫:

我由法生

能破我执,就是罗汉。

但是众生执迷,破了我执还不够。

成佛也得继续闯关。

第二关叫:

法执

所谓法执,就是执著于法,以为法就是真相。这个时候就要告诉大家,实相无相。我固然是空,法也不是真如,也是虚的,这就叫;

万法皆空

能破法执,就是菩萨。

罗汉是第三果位,菩萨是第二果位。

再升级,得破:

空执

所谓空执,就是执著于空,还是把无当作有。何况我是空,法是空,空就不是?也是。这就叫:

空亦是空

能破空执,就是佛。

但这很难。

什么叫“空亦是空”?

大乘佛教中观派的表述是:

非有,非无,非有无,非非有非非无。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不是有。

不是没有。

不是又有又没有。

也不是既没有有,也没有无。

所以,空亦是空,亦是不空。

或者说:

我不是我,才是我。

法不是法,才是法。

空不是空,才是空。

请问,有几个人听得懂?

太少了。

听不懂怎么办?

也只好棒喝。

但,为什么要呵佛骂祖呢?

因为擒贼先擒王。

是啊,如果连如来佛祖和菩提达摩都可以骂,甚至连佛像都可以烧,还有什么碰不得和想不开的?最神圣和最崇高的都破除了,觉悟还能有什么障碍?

这就叫:

不破不立

那么,破执只能又打又骂呀?

当然不,也有请喝茶的。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五

本节引文见《中论·观涅槃品》

开学典礼

请喝茶的叫赵州从谂(读如审)。

从谂是惠能五世法孙,跟黄檗希运同辈,师祖都是马祖道一。不过,希运的师父是百丈怀海,从谂却师从南泉普愿。由于八十岁后驻锡赵州(今河北省赵县)的观音院,所以人称赵州和尚。

这可是个会说话的。

不信,且看他如何见师父。

师父在池阳(今安徽省贵池市)南泉寺。

当然,从谂初到那会儿还只是个沙弥,并不叫赵州和尚。但为方便起见,我们姑且叫他赵州。他行参拜礼的时候,名闻天下的普愿禅师正好躺在榻上休息。

普愿问:你的旁边是什么?

赵州说:佛像。

普愿问:现在还看得见佛像吗?

赵州说:看不见佛像,只见卧如来。

南泉普愿就坐起来了。

他问:你这沙弥,有师父吗?

赵州说:有。

普愿问:师父是谁?

赵州说:数九寒冬,恭请大和尚保重身体。

普愿大喜过望,立马收他为徒。

后来,又立他为法嗣。

如此会说话的,教学生当然不打也不骂。但是跟这位赵州和尚学佛,却一点都不容易。因为他对所有问题的回答,不是胡说八道就是文不对题。

不妨来看几段问答。

问:什么是上古佛心?

答:三个婆子排班拜。

问:什么是不变之义?

答:一个野雀儿从东飞过西。

问:达摩祖师为什么要来中国?

答:庭前柏树子。

问:柏树子也有佛性吗?

答:有。

又问:什么时候成佛?

答:虚空落地时。

再问:虚空什么时候落地?

答:柏树子成佛时。

请问,这是回答了呢,还是没回答?

当然是回答。

答案就是:

禅不可说

道理也很简单:语言文字都有限,甚至有形,菩提智慧却既无限也无形,因此一说就错。

实在要说,就只能胡说。

但,不可说,又怎么学?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妨再讲一个故事。

某天,庙里来了个新学员。那人初入禅门一头雾水不得要领,完全找不着北,便请赵州指点迷津。

赵州问:吃粥了吗?

那人答:吃了。

赵州问:洗碗了吗?

那人答:还没。

赵州说:洗碗去!

那人就觉悟了。

当然,也有不明白的。

那是赵州观音院的开学典礼,慕名而来的僧徒非常之多。监寺的院主不敢怠慢,便请赵州从谂给他们进行训导。八十高龄的老和尚笑容满面地依次询问齐刷刷站成一排的新学员:同学,你以前到过我们寺院吗?

第一位新生双手合十答道:弟子来过。

赵州说:好好好,吃茶去。

又问另一个。

回答是:没来过。

赵州又说:好好好,吃茶去。

如此这般询问一遍,开学典礼就宣布结束。

院主目瞪口呆,完全看不懂。

他躬身问道:大和尚,前面那个是来过的,你让他吃茶去。后面这个没来过,怎么也让他吃茶去?

赵州大声说:院主!

院主答:在!

赵州说:吃茶去!

啊!莫非学佛参禅就是吃茶?

正是。

因为六祖惠能说得非常明确: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禅,当然就是喝茶,也就是吃饭、洗碗、打扫卫生和挑水砍柴,如此等等。

准确地说,就是生活。

那么,这跟普通人有什么区别?

成佛,难道真这么简单?

当然不是。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四

本节引文见《六祖坛经·般若品》

谁让他变成了野狐狸

百丈怀海的课堂上,来了个旁听生。

前面说过,怀海是历史上有名的佛教改革家。马祖道一是他师父,打人的黄檗希运是他法嗣,吼叫的临济义玄是他法孙,请喝茶的赵州和尚则是他的师侄。所以百丈怀海说法时,佛堂上总是爆满。

旁听生则是位老人。

这位老人平时总是随着僧徒信众们前来听课。但是有一天,听众都走了,他却不走。

怀海诧异,便说:请问你是什么人?

老人说:我不是人。

奇怪!不是人,那是什么?

老人说:我是野狐狸,也是老和尚。

这又奇怪!老和尚怎么会变成野狐狸?

原来,那和尚是很早很早以前的,也曾在这山上做住持。当时,有学生问了个问题,他没答对,结果堕入轮回变成野狐狸。因此,这位听了多次课的老人对百丈怀海说:恳请大和尚发大慈悲,放大光明,告诉我那个问题到底该怎样回答,才能让我重新做人。

怀海说:什么问题?

老人说: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吗?

怀海说:你怎么回答?

老人说:不落因果。

怀海说:好!你再问一遍。

老人说:大修行的人还会落入因果报应吗?

话音刚落,怀海就应声答道:不昧因果。

老人大悟,躬身答谢说:我已脱胎换骨。

这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故事。

它的名字就叫:

野狐禅

后来,这个词也用来表示一知半解、似是而非甚至邪门歪道,或者半吊子、二百五、三脚猫。

那么,老和尚错在哪里呢?

执。

没错,佛家修行,原本就是要脱离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因此照道理说,有大修行的人,就不会也不该再落入因果,老和尚的回答也要算中规中矩,怎么就大错特错,以至于变成了野狐狸呢?

这就要弄清楚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

比方说:

涅槃

请问,涅槃是死亡吗?

不是。死亡一般叫圆寂,意思是圆满寂灭。

这就像穆斯林称为归真,意思是归于真主。

那么,涅槃是不死吗?

当然也不是,**成仙是道教的概念。

不是死,也非不死,那是什么?

超越生死

同样,脱离苦海也不是告别轮回。

那是什么?

超越轮回

既然超越,就不必再讲。回答不落因果,反倒落入因果。这是并未开悟却妄称开悟,所以是野狐禅。

真正觉悟呢?

不被因果报应所迷惑、蒙蔽、束缚。

这就叫:

不昧因果

难怪老和尚变成野狐狸,怀海却能救他出来。

一字之差,竟有天壤之别。

觉悟和破执,岂非很重要?

可惜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百丈怀海的师弟兴善惟宽,就曾遇到一个没有悟性和慧根的,结果几乎鸡同鸭讲。

那人说:请问大和尚,道在哪里?

惟宽说:就在眼前。

那人说:既然就在眼前,怎么看不见?

惟宽说:因为心中有我,所以看不见。

那人说:大和尚你,看得见吗?

惟宽说:又有你,又有我,更看不见。

那人说:没有我也没有你,那就看得见了吧?

惟宽说:没有你也没有我,谁看啊?

这才真是精彩之极。

而且,后面还有更精彩的。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三

我不是东西

精彩的仍然是兴善惟宽。

有人问:狗也有佛性吗?

惟宽说:有。

那人又问:和尚你有吗?

惟宽说:我没有。

那人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你没有?

惟宽说:我不是众生。

那人问:不是众生,莫非是佛?

惟宽说:我不是佛。

那人问:不是众生不是佛,那是什么东西?

惟宽说:也不是东西。

兴善惟宽为什么要这样说?

为了破执。

前面说过,执就是一根筋,认死理,不开窍。比如认准了参禅就要打坐,学佛就要读经,等等。盯着问狗和惟宽有没有佛性也是。众生皆有佛性,用得着挨个儿落实吗?这简直就是执迷不悟,甚至愚蠢透顶。

兴善惟宽只好说:我没有。

而且,也不是东西。

这话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不要给自己贴标签,非得认准了是佛还是众生,或者什么东西。我就是我,干吗一定要有别人认可的身份或者说法呢?

当然,不一定要,不是一定不要。

一定不要,同样是执。

准确的说法,是不介意,无所谓,不在乎。

第二层,是不要执著于我。

比如前面说过的那人,非得要问道在哪里,就已经是执。禅宗讲见性成佛,道当然在觉悟者心中。觉悟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觉悟它就远在天边,大彻大悟它就近在眼前,用得着问吗?不开窍吧!

还要问为什么看不见,就更是执。

惟宽也只好告诉他,心中有我,就看不见。

如果还要你呀我的,更看不见。

可惜这人死不开窍,又认为没有我也没有你,就看得见。兴善惟宽也只好再告诉他:破我执是破执,不是破我。如果自己都没了,要觉悟干什么呢?

执著于我,执著于无我,也都是执。

这就叫:

你的敌人就是你。

所以兴善惟宽要说:我不是东西。

东西都不是,还有什么可执著的吗?

没有。

那又怎样?

就自由,也就成佛了。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