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女生 完本 排行 书单 专题 原创专区
汀兰水榭 > 其他 >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 成佛的故事 无所求才有所得

易中天中华经典故事 成佛的故事 无所求才有所得

作者:佚名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1-12-18 15:39:26

成佛的故事

无所求才有所得

找呀找呀找朋友,

知心朋友哪里有?

风里雨里谁伸手?

水里火里跟谁走?

找呀找呀找朋友,

你的朋友处处有。

清风朗月在招手,

花儿开到家门口。

南无南无阿弥陀!

南无南无无量寿!

南无南无观世音!

南无南无大宇宙!

初恋女友还记得吗

法演禅师驻锡双峰山的时候,有位大宋提刑官到了山上。双峰山是当年五祖弘忍举扬禅风的道场,法演是有名的得道高僧。所以,这位任职期满,要回四川去的提刑官,很想利用最后的机会请教修行悟道的法门。

佛堂内一片安宁。

法演禅师也和蔼可亲。

他笑眯眯地说:提刑大人年纪轻轻,多少总读过点情诗吧?有两句诗非常贴切: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

官员听罢,唯唯诺诺而去。

这时,站在旁边的是克勤禅师。

克勤也是宋代名僧,据说“茶禅一味”这四个字最早就是他书写的,据说而已。不过那时的克勤,还只是法演的学生和侍者,而且还没有得到印证。

于是他问:师父的话,这位大人明白了吗?

法演说:他只认得声音。

表面上看,这并不错。

不妨解释一下这两句诗。

我们知道,西晋有个美男子,名叫潘岳。由于他的小名叫檀奴,女孩子便把心仪的帅哥叫做檀郎。帅哥哥到家里做客,千金小姐不便出面相见,只好频繁地呼叫丫环小玉。其实她什么事都没有,呼来唤去的目的只不过是想让情郎能够记住自己的声音。

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就这意思。

因此克勤问:老师刚才不是明明说“只要檀郎认得声”吗?既然他认得声音,怎么就不对?

法演猛喝:祖师西来意就是庭前柏树子吗?

这个故事前面说过,赵州和尚的。

有人问:达摩祖师为什么要来中国?

赵州答:庭前柏树子。

意思很清楚:实相无相,禅不可说。

因此,祖师西来意当然不是庭前柏树子,就连庭前柏树子也并不就是柏树子。言外之意,画外之音,境外之境才是重要的。只是认得声音,怎么可以呢?

克勤恍然大悟。

于是答道:

少年一段风流事,只许佳人独自知。

法演说:恭喜!

两个和尚大谈情诗,看起来奇葩,却其实寓意深刻道理简单:重要的是觉悟,觉悟的途径则无所谓。吃饭可以,喝茶可以,谈恋爱当然也可以,因为频呼小玉原无事,甚至就连“只要檀郎认得声”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认得心。

认得心,就是认得佛。

但,这是你跟佛之间的事。只有你和佛知道,也只需要你和佛知道。正如当年之情,唯许她知。

哈哈,初恋女友,你还记得吗?

不过这同样没关系,因为真正需要认得的是你自己的心。少年时代的风流韵事,如果自己都不记得,就算初恋女友念念不忘,又有什么意义呢?

重提旧话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心。

而且,是认得自己的心。

是啊,如果我都没了,谁看呢?

因此,必须再次强调:

觉悟,就是发现自我。

这又让我们想起一个故事。

有次,佛印和苏轼同游灵隐寺,来到观音像前。

东坡问:善男信女拿着念珠是为了念诵菩萨。观音怎么也拿念珠?观音又念诵谁?

佛印答:念诵观音。

东坡问:观音为什么要念诵观音?

佛印答:因为菩萨比谁都清楚,求人不如求己。

修成正果或获得智慧,也一样。

可惜,芸芸众生往往弄不明白这道理。

比方说,人们总是问:道在哪里?

却很少问:我在哪里?

总是问:道是什么?

却很少问:我是谁?

其实这还算好的。更多的情况,是常常惦记和纠结别人怎么看自己,却很少想自己怎么看自己。或者羡慕嫉妒别人的成就,不想自己有什么问题,该怎么办。

这可真是:谁都在,唯独没有我。

难怪怀让会对道一说:牛不走,你打车干什么?

明白了吧?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打车去!

如果牛肯走呢?

那就“天涯何处无芳草”,因为:

通往心灵之路,就是通往自由之路。

至于是吃瓜还是喝茶,则无所谓。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十九,《东坡禅喜集》卷九

一起喝杯茶

克勤禅师写下“茶禅一味”四个字那会儿,喝茶已经成为一件极为讲究的事情。日本人的茶道就是受两宋文明之影响创立的,而且与禅宗关系密切。

可以说,茶禅本是同根生。

那就一起来喝杯茶。

茶,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们知道,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汤的功能也早为我国植物学家和医药学家所发现,那就是醒酒、明目和提神。所以长期以来,茶汤是作为药用的,饮用则要到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土之后。

大行其道者,是禅院、禅师和参禅的人。

也许,这是因为茶能让人头脑清醒吧!

头脑清醒,才能静虑。

难怪赵州和尚会说“吃茶去”。

实际上,唐代的茶也确实是吃的,因为煎茶的时候还要放米、奶、盐、姜、葱和香料等等,相当于现在的麦片粥。佛家忌五荤,可能不放葱,但那茶汤应该还是稠乎乎的,类似于可可,或者奶油蔬菜汤。

用开水冲泡散条形茶叶,是明代以后的事情。

宋代喝茶,又是另一番风味。

那时上流社会饮茶极其讲究,一般先要用纸将茶饼包好捶碎,再用碾子磨成细末,还要用茶罗去筛。筛出来的茶末放进茶盅,加沸水少许便调成茶膏,然后再用沸水冲成茶汤,并且用茶筅(读如显)轻轻敲击,直到产生鲜亮雪白,名叫云脚的泡沫。

于是,茶香飘逸,汤花轻溅,水雾朦胧。

请问这是什么境界?

禅境。

事实上,宋代的茶和禅是同一种味道,那就是清新淡雅。这甚至同时也是宋诗的味道。与唐诗的浓烈如酒不同,宋诗总是有着淡淡的茶香。

比如: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或者: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实在是再寻常不过的场景。

是啊!鸡鸣狗吠里,男耕女织时,稚气未脱的农家孩子在桑树下,一本正经地做着种瓜种豆的游戏。羊肠小道上,斜风细雨中,行吟诗人骑着毛驴不紧不慢缓缓而行。没有排场,也没有冒险,更没有张扬。一切都那么平淡,又那么自然,还那么入诗入画。

如此味道,当然是茶。

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禅。

禅心,就是随所住处恒安乐。

禅意,则是一丘一壑也风流。

事实上,自从百丈怀海进行宗教改革,禅院的僧侣都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参禅与农耕就难解难分。再加上赵州和尚的吃茶洗碗悟道法,修行学佛更是越来越与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甚至就是生活本身,哪怕大多数人并不能悟得菩提智慧,哪怕农作不过做做样子。

这是一种人间佛法。

如此佛法是符合中华传统的,因为先秦诸子的思想就是人间哲学,儒家伦理则更是如此,只不过禅宗披上了一件袈裟。脱掉那袈裟,同样也是春花秋月,同样也是家长里短,同样也是人间烟火。

不信,请看南宋禅师慧开的偈子: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请问,这与孔子最喜欢的踏青,庄子最惬意的树下睡大觉,转圈圈,有什么不同呢?

也就是多了杯茶而已。

本节引文见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范成大《夏时田园杂兴》其七,慧开《无门关》

迎面吹来凉爽的风

也许,还该说说船子和石头。

石头就是丹霞天然的师父之一希迁。六祖惠能在曹溪宝林寺(今广东韶关南华寺)弘法的时候,他还只是个沙弥,未能成为惠能的传人。所以惠能圆寂后,便去求见已是惠能法嗣之一的青原行思,重新拜师。

行思问:你从哪里来?

希迁说:曹溪。

行思问:带来什么心得?

希迁说:未到曹溪之前,不曾失去什么。

行思说: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曹溪?

希迁说:不到曹溪,怎知不失?

行思默然。

过了几天,行思又问:你从哪里来?

希迁说:曹溪。

行思举起拂尘问:曹溪还有这个么?

希迁说:不要说曹溪,西天也没有。

行思说:难道你到过西天?

希迁说:如果到了那就有。

行思还是不认他。

又过了几天,行思说:有人说岭南有消息。

希迁说:有人不说岭南有消息。

行思问:那么,佛法从哪里来?

希迁说:都从这里去。

这话答得漂亮!英雄不问出处,佛法从哪里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哪里传向四方。

何况反向思维,正是禅法。

青原行思听了点头,便传法给他。

希迁得到印证以后,去了南岳衡山。他在那山中的石头上结庵为寺,所以人称石头希迁。

有趣的是,这个和尚上课也像扔石头。

学生道悟问:曹溪的意旨谁得到了?

希迁说:会佛法的人。

道悟问:老师得到了吗?

希迁说:没有。

道悟问:为什么没有?

希迁说:因为我不会佛法。

又一次,有人问:如何是解脱?

希迁说:谁捆住了你?

那人又问:如何是净土?

希迁说:谁弄脏了你?

那人又问:如何是涅槃?

希迁说:谁给了你生和死?

这可真是掷地有声。

再一次,有人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

希迁说:你去问柱子顶端的龙。

那人说:学生不会。

希迁说:我更不会。

不过石头希迁之后,倒真是人才辈出。

比如烧木头佛像的丹霞天然。

动不动就三十棒的德山宣鉴。

再就是法孙德诚了。由于他住在船上,所以叫船子和尚,正如结庵石头的希迁叫石头和尚。

这似乎有点“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意思,其实不然。要知道,希迁的石头是宅基地,德诚的那只船却是谋生手段——他是靠摆渡载客过日子的。船钱大约是随喜,客人更是有一搭没一搭,所以有时还要打渔。

可惜这就更不靠谱,半条鱼都没钓着的事情恐怕也时常发生,然而船子和尚却是满心欢喜。

且看他的偈:

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

很好!一无所获,满载而归。

这不就是没有分别心,就是“不二”吗?

难怪希迁才要说:我更不会。

不会,就是会。

没有,就是有。

空空如也,就是满满当当。

结论是:

无所求,才有所得。

那么,船子和尚得到了什么?

佛心和禅意,还有诗和美。

想想看吧!平静得就像镜面的水上忽然间一阵轻风吹过,所有波涛都随着眼前的浪花荡漾起来。这时驾着载满月光的空船飘然而去,岂非有成佛的感觉?

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实际上,由于禅宗主张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僧求,就只能面向生活实践,尤其是面向大自然。因为自然界最不刻意,最无烦恼,因此最有佛性,也最接近佛家追求的无上正等正觉,正所谓:

青青翠竹,总是法身;

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般若读如波惹,不读班弱,意思是成佛所需的智慧或觉悟,也叫涅槃之道或菩提智慧。佛教认为,从苦不堪言的此岸,到达超越生死轮回,没有痛苦和烦恼的彼岸,叫波罗蜜多。这是只有通过某种特殊智慧才能够实现的,因此叫般若波罗蜜多。

法身,当然就是佛的真相。

般若和法身在一般人看来,是遥不可及的,甚至是琢磨不透的,禅宗却告诉我们事情其实非常简单。

你想看见法身吗?

春风里那青青翠竹就是。

你想把握佛性吗?

阳光下那郁郁黄花就是。

般若智慧并不神秘,它就在你身边。

而且,它就是美。

不妨来看一则开悟偈: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偈子是一位比丘尼所作,法号不知,字面上的意思却不难理解:为了寻找春天的足迹,人们不惜走遍千山看尽万水。但是,当我们疲惫不堪回到家里时,却发现它就在自家院里,就在那满树梅花的枝头。

这可真叫回头是岸。

那就让我们把窗户打开,吹一吹凉爽的风。

本节故事见《五灯会元》卷五

本节引文见《五灯会元》卷五,《大珠禅师语录》卷下,罗大经《鹤林玉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